趙 康 吳映梅
(云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云南昆明650500)
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文山州)地處我國西南邊陲,滇東門戶,向東與珠三角、長三角經濟圈相連;向南直通河內,正在建設的天保國家一類口岸是云南省通往越南的重要橋頭堡,都龍、田蓬、董干三個國家二類口岸及24個邊民互市點分別與越南的河江等省接壤地區相連。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泛珠三角經濟區的全面啟動,文山州將成為云南參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泛珠三角合作區域輻射最直接的地區和對外開放的最前沿。
文山州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統計數據顯示,文山州多年平均水資源量160.65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350萬千瓦;耕地資源23.03萬公頃,礦產資源儲量1280萬噸。自然資源分布廣泛又相對集中,地域組合好,其中有7種礦產儲量居云南省第一位,有6種礦產儲量居云南省第二位。生物多樣性是文山的優勢之一,植被類型復雜多樣,有117種被列為國家珍稀瀕危植物。
文山州高等級的交通體系基本形成,已建成廣昆高速、文山—蒙自高速、碳普高速,有利于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良性互動。2010年新建高速公路472公里,二級公路458公里,三級公路70公里,干線公路網1000公里,全州公路覆蓋率達到70%,有效溝通相鄰省區、地州和國家,構筑了通向東南亞國家和相鄰地州的經濟合作與旅游區的快速通道。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和云南省提出建設綠色經濟強省和經濟大通道的發展戰略,為云南省周邊地州經濟發展提供良好機遇,文山州抓住這次歷史機遇實施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近年來經濟發展以及貿易增長迅速,貿易總額占GDP的比重不斷加大。
文山州地處滇東,原有經濟基礎薄弱,競爭力較弱,2010年城鎮化率為28.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5%,人均GDP 953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216元,工業增加值122億元占GDP的36.96%,文山州缺乏完善的產業體系,地區經濟發展差異明顯,邊境貿易出口商品檔次低、規模小,基本上是簡單的初級農礦產品。由于缺乏技術和資本優勢,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沒有形成創匯技術能力,服務貿易、技術貿易、加工貿易、出口替代、創新轉讓在國內及國際市場競爭力弱。
由于文山州各縣受發展階段所限和地方利益驅使,尚未形成發展層次的分工、協作和互補關系,各縣都注重GDP的增長和提高城市化,致使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較普遍,產業結構雷同,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工業經濟基礎和特色產業,尚未建立高效的區域協調機制。
經濟增長與創匯離不開人才隊伍的建設。但文山州教育水平落后,全民科技文化素質低,造成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難以向非農產業轉移,難以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作用,尤其是缺乏經濟、貿易、旅游、物流等方面的專業人才。經濟欠發達,產業結構不合理,收入水平低,造成很多技術人才流入沿海,制約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產業體系的完善。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經濟市場化、區域化已成為經濟發展主題,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與東盟的貿易保持快速增長,目前我國已經在東盟國家建立越南龍江工業園、越南中國(海防—深圳)經貿合作區等,我國與東盟貿易額每年增幅都在20%以上,這一增幅在零關稅之后增長更快。積極有效地利用西部開發的有利政策和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優勢條件把握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人才支持計劃、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和其他優惠扶持政策,通過構建區域間經濟合作與開發的空間關系,推動文山州經濟快速發展。
在云南省“十一五規劃”確立的空間開發戰略布局的基礎上,按照滇中、滇西、滇東、滇南四大片區“一優(優化開發)三重(重點開發)”的總體格局,滇東南其主體功能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成為支撐經濟發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載體,成為云南省面向“9+2”和東南亞、南亞開放的傳承點。
云南省與緬甸、老撾和越南接壤,文山州是云南與東南亞、南亞交往門戶,區域經濟合作條件便利。向東可連接泛珠三角經濟貿易區,向南借道越南,可以連接人口5.5億的東盟市場,是中越構建“兩廊一圈”戰略的連接點和中心區域,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區域合作的橋梁、紐帶。文山州發展外向型經濟,在商貿、物流、信息、中介和服務等領域必將大有作為。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南亞的經濟發展很快,為產業調整與轉移帶來了良好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潛在風險,而文山州的經濟總量較小、產業結構不合理、城鎮化水平低、市場專業人才缺乏、科技落后等弊端的存在致使其必須加快經濟發展,發揮區域間經濟協作與分工,完善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充分利用國際與國內兩個市場。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成員經濟發展層次和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對貿易投資自由化和經濟技術合作的承受能力不一,而加劇的競爭也可能會導致一些國家為了保護國內產業發展而設置關稅壁壘,文山州的認證技術水平相對落后,有關技術法規和認證制度不夠完善,綠色技術產業不夠發達,在貿易投資自由化與經濟技術合作兩者關系處理上很難達成契合。
根據文山州的產業基礎和特色,整合資金與資源,推進區域產業與科研機構、高校、政府機構的長期合作機制,形成官—產—學的創新規劃研發系統,提高產業科技創新效率,提升產業發展的創新平臺,政府支持鼓勵不同的行業企業積極參與創新,為科技創新培養人才。實現產業集聚促進區域經濟增長,打造品牌產業,培育本州特色經濟核心增長極,促進產業升級。
通過深入實施大開發戰略招商引資,根據文山州的經濟發展潛力和地緣優勢及交通、人文自然資源等要素特征,培育新的招商引資亮點。制定招商引資行動計劃和優惠政策創造新的投資促進模式。通過商業亮點形象的設計和對外交流,提高對外宣傳的力度,讓外界了解文山州的優勢與發展機遇,吸引公司投資和游客旅游。
文山州是一個民族文化豐富而多元化的地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大有可為。政府應建立專門的文化創意產業統籌管理機構,出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從資金、項目、政策、服務等各方面給予重點扶持。
可持續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文山州要實現產業調整與布局合理就要完善投資環境,而實施大開發戰略可能會引房屋拆遷、土地補償等沖突,需要制定法律加以規范。政府要依法決策、依法執政,同時提高廣大公民的法律意識。只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才能實現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1]冉凌旭,陸亞琴.發揮云南的區域優勢與“橋”、“堡”一體化建設[J].云南財經大學(社會科學版),2010(6).
[2]賀霜虹,楊定華.橋頭堡國家戰略背景下云南加快發展邊境貿易的SWOT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社會科學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