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婷 趙寅珠
(哈爾濱華德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25)
融資是中小企業經營管理工作的基礎環節,融資運行得是否成功將會直接關系到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與快速提升進程。從宏觀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小企業融資發展的健康與否能夠反映出其對社會資源的配置與利用效能。由此可見,中小企業的融資活動擔負著保障國民經濟合理運行、微觀指導的重要職能,中小企業只有不斷地適應企業發展的環境,合理利用現有資源,并遵循宏觀與微觀的社會經濟環境與金融市場的變化特點,才能適當地規避融資經營風險,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從而達到持續、穩定和高效的發展。
中小企業融資的目的是維持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怎樣及時融得資金來支持企業未來的發展,又不至于因負債過多而形成較大財務風險,成為融資管理的關鍵。企業融資管理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般來說,中小企業融資量是越多越好,但也存在合理的中小企業資金需求范圍。確定合理的資金需求量是保證融資效益的基本前提,也可以使融資量與需要量達到平衡,進而使充足的融資量保證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還能防止過多的融資影響資金利用率。
中小企業要根據資金的投放時間來合理制作企業融資計劃表,進而使得企業融資和用資在時間上很好地銜接。假如過早地獲得資金,就會使資金在投放之前閑置,進而加大了中小企業融資實際負擔的成本;假如資金獲得被耽誤,就會影響到中小企業投放資金的最佳時機和財務計劃。
中小企業融資方式主要包括:吸收直接投資、發行股票、銀行借款、商業信用、發行債券、租賃融資和企業自留資金。融資渠道不同和難易程度不同其資金成本和財務風險各不一樣。因此,加強融資管理將會降低融資成本,應結合各種因素選取融資方式和渠道,以尋求最優的融資方式或組合。
企業的資本結構由兩部分構成:自有的權益資本和借入的債務資本。對于中小企業來講,權益資本能增強中小企業信譽和提高企業負債能力,無需償還,融資風險小。有效的負債資本經營能夠提高企業價值,并給中小企業帶來財務杠桿。其中,中小企業負債水平要和權益資本與償債能力相匹配,從而規避負債過高帶來過大的財務風險,甚至是影響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目前銀行貸款是我國中小企業籌集發展所需資金的主要渠道。在后危機時代,中小企業的經營風險和信用風險水平大幅上升,宏觀風險的加劇也迫使銀行更加惜貸。另外,我國金融機構的海外投資嚴重受創,各大銀行紛紛提高了自身經營的謹慎性,采取了降低信用貸款額度等措施,進而使得中小企業從金融機構中獲得貸款的可能性大大減小。由于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小企業也難以從其他的融資渠道籌集到資金。
據統計,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央行曾五次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目前我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已經達到18%,并且直接凍資超過3500億元。而各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普遍上浮30%~40%,部分銀行甚至上調80%,很多銀行還要求企業用存單質押,民間融資的利率也在大幅上漲。因此,資金使用成本過高對中小企業經濟效益產生了極大負面影響,同時也增加了其融資成本。此外,中小企業向銀行申請融資時財務報表不規范也制約了中小企業融資,中小企業的報表主要常見的問題有:報表時間較短;一些企業報表不真實,表面是虧損實際是盈利;資產的規模、收入的規模和盈利的規模不符合資金要求,資產、收入、利潤規模太小;其報表科目核算的內容名不副實,也不規范;資產的負債率過高,資產與負債結構不合理;一些企業報表沒有合并,也就是說實際上建立母子公司,但是沒有合并報表等。
監管部門除了對中小企業融資比例加以限制外,還應對融資的具體用途和時間間隔等加以限制。考慮不影響上市公司融資需求的同時,也要保護投資者的利益,爭取達到投資者和融資者“雙贏”的效果,并且,上市公司應該用制度、規定來規范再融資行為。
要依托中小商業銀行和擔保機構,開展以中小企業為服務對象的轉貸款和擔保貸款業務。政府要對給予中小企業貸款的銀行以高息補貼,也就是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過高支出及風險溢價,要從政府那里以利息補貼形式得以補償,而中小企業以正常的利息獲得貸款。因為只有在獲取相對較高的收入和風險溢價的條件下,銀行才有興趣參與中小企業的貸款;而在融資成本相對合理的情況下,中小企業才能順利獲得銀行貸款。
銀行的融資實行限額管理,也就是說一個企業的授信額度與企業現金流量、凈資產、利潤額等有一定的關系。國際投資者也很關注企業會計報表,并且對中介機構要求進行審計,投資者要根據審計評估結果來決定其是否投資和投資額度。因此,中小企業財務報表要規范。
長期以來我國企業直接融資比重僅在10%上下,而銀行間接融資在整個企業金融體系中主導地位。這樣,偏重間接融資的企業則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說風險過度集中于銀行。2010年,我國上市企業在股票市場的融資額雖然有所增長,但是企業直接融資的所占比重依然較小。我國應加快發展債券市場,并啟動公司債券的發行,通過開辟新的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推動企業直接融資的發展。
為中小企業會計人員開設培訓班,使其進一步掌握企業財務管理政策與制度,并對會計人員加強職業道德教育,使其樹立法制觀念,有效強化自我監督,正確地行使會計人員的職責與權利。
[1]楊鴻川.淺析企業融資管理[J].財經縱橫,2011 (13).
[2]李倩.企業融資[J].商業文化(學術版),2010 (2).
[3]劉現忠.淺談企業融資[J].財經界(學術版),2010(1).
[4]徐琳.探析中小企業融資的風險管理[J].中國商貿,2010(20).
[5]元海華.企業融資管理及風險防范[J].商業會計,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