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排險”也需強社會
■本刊評論員
十八大報告指出:“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這樣的警示準確揭示了執政風險和挑戰之所在。報告強調,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這是“排險”的根本措施。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近日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可謂“排險”所要達到的目標。
公共權力的運行過程中“險情”不同程度地存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公共權力源于社會的授予,公權的運用天然具有代理屬性,代理問題產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面對一些消極腐敗現象的挑戰,我們不必悲觀,要積極匯集執政集體和民間社會的力量“排險”。就我國的政治特色而言,“頂層設計、頂層推動”的吏治和反腐,作為巨大,效率很高,這一優勢理應得到進一步顯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制度創新是防范濫權腐敗的關鍵,制度努力永遠不能松懈。同時,我們還要充分認識到領導、執政集體的力量和制度性努力,要更高效地發揮作用,需要更加健全的社會力量推動和協作,要有良好的社會環境降低制度成本。正因如此,十八大有關文獻非常注重對社會力量、人民力量的呼吁和激發。據統計,十八大報告出現“人民”二字達145次之多,報告著力強調“讓人民監督政府”,習近平同志重申了“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的歷史觀,李克強同志提出了“尊重群眾和基層首創精神”、“更好利用市場和社會力量”的改革方向。
一個強有力、更加健全的社會能夠充分顯示出執政集體對人民的責任,也有力量使執政黨和政府為社會盡責,真正成為責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能夠及時發現“險情”、警示政府、懲治濫權腐敗者。為什么一些黨員干部身陷“四大危險”之中,原因之一就是人民監督和約束的能力還不夠,人民的問責權力在局部領域還沒有充分兌現。同樣,吏治和反腐倡廉為什么能取得成效,與總體上公民權力得到較好保障、社會發育更加成熟密不可分。在現代社會,執政黨和政府要得到社會的賦權和人民的信任,應該強化社會力量,在有力的社會問責推動之下,與時俱進,優化權力結構,獲得真實的民意支持。
強社會不僅意味著權力結構上“國強民弱”格局的改觀,還有賴于民富為經濟基礎的經濟自由和經濟獨立,縮小權力配置資源的范圍和容易滋生代理風險的權力運行空間,讓所有的人通過生產性勞動和創新獲得財富和幸福,不需要“傍官”和對權力的依附獲利。強社會自身也應該健康,具有破除卡蒂埃·布雷松所說的“社會網絡腐敗”的力量。“四大危險”藏身于公權運行過程中,但又與社會環境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社會上的確存在憎恨腐敗又參與腐敗、利用潛規則的心理和行為。從這一意義上看,吏治和反腐也需要良好的公民素質和公平正義觀的培育,強社會不應該是不正派的道德上墮落的社會。
執政集體和政府自信陽光地面對日益強大的社會,敢于向社會交出過多占有的權能,敢于讓自身“小”一點,敢于把好消息壞消息都呈現于社會,敢于把自己的賬本和功過公之于眾,接受評判和問責,并回應民間社會的訴求,改進工作,懲治玩火犯險者;公民社會珍惜公民權利,理性地參與權力監督和問責,與所有的積極力量合作和互動,合力讓這個社會更加正派。這應該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追求,也是執政集體和政府“排險”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