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
改革開放是發展的最大“紅利”
在新的起點上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讓群眾過上更好生活,依然要靠改革開放。這是我國發展的最大“紅利”。但也要看到,當前改革進入了“攻堅區”和“深水區”,改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干可能不犯錯,但要承擔歷史責任。必須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
謝旭人(財政部部長):
加快改革財稅體制 完善公共財政體系
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今后一個時期完善稅收制度的主要目標是:健全以流轉稅和所得稅為主體稅種,財產稅、環境資源稅及其他特定目的稅相協調,多稅種、多環節、多層次調節的稅收體系,充分發揮稅收籌集國家財政收入的主渠道作用和調控經濟、調節收入分配的職能作用,促進結構優化和社會公平,推動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實現上述目標,需要按照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原則,進一步優化稅制結構,公平稅收負擔,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今后一個時期健全財政體制的主要目標,包括進一步理順各級政府間財政分配關系。合理界定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和支出責任,優化收入劃分和財力配置。健全統一規范透明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優化轉移支付結構,提高轉移支付資金使用效益。建立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加強縣級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財力保障。
周小川(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進一步深化金融機構改革
我國仍處于經濟轉軌的特殊階段,經濟運行中的總量和結構矛盾十分突出,這無疑加大了金融宏觀調控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加強和改善金融宏觀調控必須把立足國情創新與借鑒國際經驗結合起來,發揮好傳統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并根據我國經濟金融發展水平和現實需要,因時因勢、因地制宜地創新工具,不斷提高調控的科學性和預見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深化各類金融機構改革,強化內部治理和風險管理,提高創新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以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為目標,大力發展債券市場,繼續完善主板、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市場,積極探索發展股權交易市場。
王勇(國務院國資委主任):
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
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為在更大范圍優化配置資源、提高國有資本運行效率、加快資源整合和企業重組、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創造有利條件。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我們要按照黨的十八大的重要部署,繼續堅持經過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重大原則,持續推進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各項任務。
莊心一(中國證監會副主席):
持續推進市場改革創新 提升服務全局能力
資本市場是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金融業的整體發展水平。今年以來,中國證監會按照中央和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在各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認真落實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和 “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工作任務,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堅定不移地加強和改善監管工作,持續市場的改革創新。在積極推進市場改革創新過程中,證監會始終把投資的保護作為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著力健全完善投資者回報機制,大幅度降低市場交易費用,積極開展形式多樣、注重實效的投資者教育和服務活動,強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加大市場風險揭示力度,嚴肅查處內部交易行為,堅持對市場嚴重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大力倡導理性投資、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
周慕冰(中國銀監會副主席):
新監管標準實施工作正在穩步推進
中國銀行業新監管標準實施工作正在穩步推進,已經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在近期內,中國銀行業的資本和流動性狀況良好,已經能夠達到新的監管要求。從長期來看,銀監會將會以實施新監管標準為契機,積極推動商業銀行加強風險管理、轉變發展方式,進一步提高金融體系的穩健性,為中國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作出新的貢獻。在銀行業新監管標準制定的過程中,銀監會既要遵循國際監管標準的統一要求,又不是簡單地移植和照搬。始終注意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系:一是處理好國際統一的要求與中國具體國情的關系,針對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實際制定監管政策;二是處理好金融業發展與實體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促進二者良性互動;三是處理好銀行業內部監管標準的統一性和實施靈活性之間的關系,維護好銀行業的公平競爭。
杜玉波(教育部副部長):
實現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質量就業
2013年各地各高校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和政策力度,努力實現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質量的就業。一是加強組織領導,繼續把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突出重要位置。二是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小企業、中西部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就業。要組織實施“教師特崗計劃”等基層項目,做好免費師范畢業生就業、畢業生入伍預征等工作,積極拓展就業新渠道。三是支持青年創業,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和自主創業。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學和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主動配合有關部門落實好優惠政策。四是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切實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水平。要積極拓展畢業生就業市場,完善就業信息服務,開展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就業指導。五是多解民生之憂,千方百計做好困難畢業生群體就業幫扶。要摸清困難畢業生底數,實施“一對一”幫扶,著重做好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六是推動內涵發展,促進人才培養、社會需求與就業良性互動。要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加強實踐能力培養,完善并落實就業狀況對高等教育的反饋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