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溫家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
有能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是好的,一些領域出現積極變化,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備不少有利條件。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經濟趨穩的基礎還不牢固,經濟困難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越是在困難情況下,越要增強信心,各級領導要有信心,廣大企業要有信心,整個社會要有信心。要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密切跟蹤分析形勢,及時發現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并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我們有條件、有能力,也一定能夠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回良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全面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
要充分認識我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切實增強發展老齡事業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樹立積極老齡觀,把解決單純的養老問題提升到全面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上來,主動適應人口老齡化的客觀要求,抓緊做好全局規劃,全面實施有中國特色的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推動我國老齡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朱宏任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
要把減輕企業負擔作為穩增長的重要舉措
在企業產銷增長較快、效益較好的情況下,企業負擔正當稅費是正常的,但在當前企業盈利水平下降甚至虧損的情況下,特別是對于當前那些處于市場需求萎縮、應對能力下降、競爭壓力加大且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而言,減少稅費負擔顯得尤為重要。要把減輕企業負擔作為穩增長的重要舉措。
賈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
房產稅能有效遏制收入差異
目前擴大房產稅試點范圍的改革方向已經被鎖定。從中國地方稅收體系來看,房產稅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對應國民經濟中房產調控需要標本兼治這個角度以及從中國收入分配需要有效遏制差異擴大來看,房產稅改革也是非常必要的。
汪玉凱(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中國不公平問題多數與灰色權力有關
以灰色權力為中心的灰色權力地帶的出現和形成,已經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后果。目前中國市場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大量不公平、不公正的問題,多數都與灰色權力的肆虐有關。灰色權力正在吞噬人民的福利。中國社會的財富積聚效應越來越高,灰色權力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果不能有效遏制灰色權力、灰色資本對市場經濟的干擾和破壞,一個健康有序的市場經濟形態就很難真正建立起來。
李揚(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
城鎮化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
未來中國的城鎮化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目前工業化已經接近尾聲,城鎮化發展方興未艾,未來會對金融發展提出新的要求。
李實(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城鄉差距是分配最大的不公
城鄉差距導致的收入差距背后有怎樣的制度原因?例如戶籍制度。勞動力市場的分割,比方說城市里有人才市場、勞動市場,進而還有農民工市場,這種分割再加上身份的區別,造成不同的就業、不同的收入分配政策。現在公務員、事業單位、企業的分配政策互相分開,企業又分為國企和民企,企業單位又分正式職工和非正式職工,非正式職工又分成當地的和外來的勞動力,外來的勞動力又分成外來的城市勞動力和農村勞動力,所以會分出來很多交叉等級。在這種情況下,不同的人享受不同的工資標準、不同的待遇。要特別指出,在討論收入分配不公時易忽視的城鄉之間的差距問題。中國實行了60多年的城鄉差別政策,大家似乎已習慣了,默認了這種不公平的制度安排。我一直認為,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是中國收入分配不公的最大問題。
蔣曉蕙(集美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
稅收應與政績脫鉤
近四成的省份不能完成 “雙過半”情有可原。稅收與經濟形勢是相關的,這種下滑不必太過擔心。實際上,稅收要依法征收,不是按計劃目標收,即便一些地方沒完成任務也沒什么了不起,不要和官員政績以及考核緊密掛鉤。非稅收入也要嚴格控制,背后的財政管理體制和財政收支制度亟待改革,包括分稅制方面適當改革,地方的財權還是要相對增加。財稅收入的增加應該建立在“控制不必要支出,合理籌集資金”的基礎之上。
黃海洲(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師):
中國下半年基建投資增速將加快
中國GDP經過巨幅調整,當前增速距離潛在水平已不遠,中國結構性調整已基本穩定,確定全年GDP為7.8%,預計下半年基建投資增速加快,緩解私人部門尤其是房地產相關投資放緩的影響。財政政策在適度放寬的同時,為了抑制私人部門去杠桿和房地產去泡沫對投資的負面沖擊,有必要落實十二五規劃的基建項目及時開工和在建續建,并以城鎮化為基礎,推動經濟走上長期內生增長的軌道。基建投資的加快,需要適度放松地方融資平臺予以配合,長期增長有可能迎來第四次上行周期。
姚煒(法興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
下半年財政減稅仍有較大空間
未來貨幣政策調整的空間也將受到通脹反彈的制約,因此,更具體深入的財政改革才是復蘇的途徑。改革的重點在于理順當前的資源與要素定價機制,逐步促進資源價格市場化改革。在稅收收入方面,稅收改革應該繼續把營業稅改增值稅等試點推廣,逐步促進結構性減稅。目前財政減稅的空間遠遠大于貨幣刺激政策,因此預計財政改革將成為重頭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