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國 彭云龍
一些地方對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宣傳力度不夠,大多數地方只注重宣傳形式,不注重宣傳效果,農民看不到樣機,對農機購置補貼的品種、價格及相關補貼手續如何辦理不了解。導致許多想購機的農戶不知道有哪些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更不了解這些農業機械的性能是否適應當地農業生產要求。
由于目前農機購置補貼還不是普惠制,國家對很多品種的農機具沒有實行購置補貼,同時對列入補貼品種的農機具由于受資金的限制,也只能實行計劃管理,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農民購買各類農機具都能享受到補貼。加上申報購機手續繁瑣,審批程序多,農民為了購到財政補貼的農機得耗時多日,提供多種證明材料,跑多個部門,且最后并不一定能享受到財政專項資金補貼,導致部分地區農民購機積極性不高。
由于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僧多粥少,加上農機補貼涉及財政、農機、經銷商、農機生產企業等多個部門,給暗箱操作留下空間,導致價格難以控制。補貼農機具定價機制不透明,農機定價的主動權不掌握在農民手中,存在廠家變相加價、抬價現象,農戶沒有機會直接跟中標供應廠商或其經銷商談價,與農機部門所簽訂的購機合同價格是《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產品目錄》中的最高限價,最高限價往往就成為產品的最終價格。也有農機部門先跟廠家談好價格再簽訂合同,造成同一型號機具賣給不同的農戶會有不同的價格,或者同一產品在不同的地區就會有不同的價格。產品的真正價格“霧里看花”,導致部分農機具在農民享受補貼后的購置價格與實際市場價格相差不大,使財政補貼 “縮水”、農民受益減少。
由于補貼資金不直接發放到農戶手中,而是間接補給商戶,一些地方的補貼程序又不盡公開透明,隨著補貼資金的逐年加大,補貼機具數量急劇增加,使得散置在千家萬戶的農業機械監管難度很大,個別購機農民將享受補貼的機具違規轉賣,相關主管部門很難掌握詳細情況,監管執法比較困難。
利用廣播、電視、報紙、農貿集市、鄉村信息公示欄等多種宣傳方式,向農民群眾廣泛宣傳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不斷加強補貼政策宣傳,讓農民了解政策、熟悉政策,提高政策的透明度。
補貼目錄不能“一定了之”,價格不能是最高限價,而應實行動態管理,要圍繞現代農業發展,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節能環保、服務到位的農業機械。對主要農作物生產關鍵環節急需的插秧機、秸稈還田機及植保機械,按照農民實際需求實行普惠制。盡量減少中間環節流通費用,真正讓利于民,使企業與政府共同為農機化事業的發展辦好事、辦實事。
讓農戶先按照市價購買農機具,再憑發票、身份證明、補貼協議等材料到固定站點領補貼,或將補貼資金像糧食補貼發放那樣直接劃轉到農戶補貼“一折通”內。
在補貼資金分配、結算,補貼對象、補貼產品和經銷商確定等方面要做到公開、公正、公平;要認真把好購機補貼申請者的合同簽訂關,按照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程序進行規范操作;要對購機者信息、審批程序、審批結果、資金撥付情況通過報紙、電視、村務公開欄進行公示,廣泛接受社會監督;增加農機購置補貼工作的透明度,真正實現農機補貼“陽光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