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韶關學院 醫學院,廣東 韶關 512026)
□心理學研究
國外關于自動化社會行為研究現狀述評
王凱
(韶關學院 醫學院,廣東 韶關 512026)
近年來,實驗社會心理學家已經開始研究無意識是如何影響人的行為,并卓有成效。當前國外關于自動化社會行為的研究主要呈現了兩大主題:第一,社會知識對自動化社會行為的影響,其中包括知識特征信息、行為信息和目標信息;第二,啟動刺激對自動化社會行為效應,其中包括啟動刺激的類別、啟動刺激量級和啟動刺激的激活。我國自動化社會行為的研究工具和研究領域有待拓展。
自動化行為;自動激活;社會知識
Lord(1911)提出我們每天生活中的大部分動作、動機、判斷、情緒等并不是意識的產物,而更有可能是被環境特征和事件驅動的結果[1]。最近幾年里,心理學家已經開始大量研究無意識是如何影響人的行為,即不需要認知驅動而操作的行為[2]。我們對環境的大量的反應均可被認為是自動化行為。例如,一個復雜的自動發生的社會行為的典型例子是社會模仿。研究者發現,在談話中人會去模仿對方的舉止,如微笑、撫摸臉、晃腳等,而不用考慮他們彼此是否熟悉,之后,他們也絲毫不承認在重復對方的行為[3]。在過去近三十年中,實驗社會心理學家已經收集了大量的研究結果,經過分析認為,在人類活動中,自動激活的社會知識能夠去影響后續的行為,而這些行為發生是人類所覺察不到的。
(一)知識特征影響行為
Dijksterhuis和van Knippenberg探討了不同知識特征的啟動是否會自動地影響人的后續行為。他們首先用 “聰明”和 “愚蠢”啟動被試,隨后要求他們去完成一個表面上無關的知識測試,如“孟加拉國的首都是哪里” (a達卡,b河內,c仰光,d曼谷)。 實驗中, Dijksterhuis和 van Knippenberg假設聰明和愚蠢的啟動被試將增加相關知識的通達性,產生與啟動詞一致的相關行為反應,即相對于沒有被啟動的被試,激活的知識隨后會影響被試在測試中的行為反應。正如期望的,在任務完成上被 “聰明”啟動的被試顯著高于沒有啟動的被試,而被 “愚蠢”啟動的被試顯著低于沒有啟動過的被試。這些結果認為偶爾激活的知識能夠自動影響復雜的行為,如知識測驗的表現[4]。
(二)行為信息影響行為
鑒于人們傾向去采納談話搭檔的語氣和語言,研究者也考察被試可能無意識去模仿他們談話搭檔的動作[5]。例如,當他們的談話搭檔晃腳和撫摸他們的臉時,人們明顯也會無意識抖動他們的腳和撫摸他們的臉,反之則反之這些研究之后,研究者考察了詢問被試和他們的搭檔行為的覺察程度時,被試報告說他們均沒有覺察到自己和搭檔的行為及兩者任何的行為關系。
最近的研究者們發現,行為的感知不總能增加表現同一行為的可能性。Tiedens和Fragale研究假設,行為知覺由于高或低的社會地位的差異,被試可能采用相反行為 (低或高)。結果表明,當被試的搭檔地位是被認為是較高時 (一個高的地位),則被試會無意識的采用順從的體態 (約束)。同樣,在實驗結束時研究認為被試是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姿態、他們搭檔的姿態及這兩種姿態之間的任何關系。因此,對行為信息的感知能自動化地引導行為的發生[6]。
(三)目標相關信息影響行為
Bargh等人的研究認為偶然社會知覺激活目標知識能自動地影響追求社會目標的行為。研究發現,被試由隱蔽的與 “成就”相關的單詞啟動,隨后完成一系列尋找單詞測試。在測試中,與沒有被啟動的被試相比,被啟動的被試在任務表現明顯要好,且他們會通過違反實驗指導語 (停止答題)去最大化他們的表現。在實驗中斷之后,比起沒有被啟動的被試,啟動被試更可能繼續選擇字謎任務,而不是一個卡通評價任務 (興趣)。同樣,在這些研究都認為沒有一個被試報告覺察到啟動和隨后的測量之間的關系[7]。
(四)背景信息影響行為
Aarts和Dijksterhuis探究社會背景知覺如何自動化的影響人的行為。實驗中,使用的啟動刺激是環境。一組被試由與圖書館相關刺激啟動,對圖書館來講標準行為是安靜;另外一組人,被對照地點啟動,隨后這組被試去參觀這個對照地點,他們行為是與這個地點的標準行為相一致,而與沒有被圖書館啟動的被試相比,被圖書館啟動的被試隨后朗誦一段文章明顯采用柔和的語氣。同樣,實驗之后沒有被試報告任何一個啟動刺激和隨后測驗之間的關系[8]。
同樣,Garcia等人研究發現,在一個較大群體中偶然激活知識可能自動影響隨后幫助行為表現。實驗中,他們要求被試想像他們自己在一個群體中,或獨自一人 (一個擁擠或空曠的劇場),隨后測量被試的各種助人行為,如給慈善集團捐錢。研究結果顯示,想像自己在群體背景下的被試比起控制組被試顯示出明顯少的幫助行為。研究中確保被試沒有懷疑啟動任務和幫助行為的之間的任何聯系[9]。
(一)啟動刺激的類別
研究發現,被一個社會群體啟動的被試 (抽象的信息),其隨后的行為符合這個群體相關特征(同化效應),但是由群體中的樣例激活 (具體的信息),其隨后的行為與相關特征的行為相反 (相對的效應)[10]。Bargh、Chen和Burrows(1996)顯示被老年人刻板啟動的被試隨后以一個較慢速度行走[11]。同樣,很多研究發現在刻板印象啟動之后相似的行為會發生。同樣,研究者發現,被一個群體啟動 (關于教授刻板印象的 “智力”)能導致在行為上一致性 (完成更多的知識任務),而被群體的一個具體樣例 (愛因斯坦)激活的被試會產生相反的行為 (完成較少的問題)[12]。Schubert等人(2003)研究認為,當群體間的背景是顯著時,被外群體刻板啟動 (忙碌的商人)會導致與這外群體刻板相反的行為 (緩慢的行為),當群體間的背景顯著時,人們應顯示與刻板化外群體相反的反應[13]。Spears等人 (2004)的研究同樣沒有顯示在顯著群際中對一個內群體暴露導致同化性的自動化行為[14]。同樣,研究者的研究也關注在人際或群體背景顯著時,別人的信息是否自動影響本人的行為[15]。
(二)啟動刺激量級
啟動材料 (群體、背景、特征、刻板印象)量級同樣能產生不同的自動化行為。Dijksterhuis和他的同事預測被 “老年人”啟動的被試在隨后的記憶表現中的效應將與被試先前與老年人交往多少相一致的。正如期望的,在被老年群體隱蔽啟動后,大量接觸老年人的被試在記憶測驗中明顯表現較差。然而,先前較少的接觸老年人的被試不顯示任何啟動效應,即認為偶然知識激活增加相關聯行為的可能性是依據記憶中聯結的出現和強度。研究中假設,在他們頻繁的與老年群體成員接觸時,老年人記憶力的信念是被加強的[16]。
(三)啟動刺激的激活
研究者最近考察了被社會群體啟動的行為是被與這個群體相關聯特征激活程度調節的。Kawakami等人驗證由老年人啟動被試的在詞匯任務中反應速度效應是依賴與 “緩慢”特征的激活。研究發現,與沒有被啟動的被試相比,被啟動的被試在任務中表現出明顯低的反應速度;而研究又發現,啟動任務是以年齡標準分類照片時,在隨后的詞匯任務中,對特征的判斷快于非特征詞的任務,而啟動任務是以性別分類照片時被試在兩類任務中則沒有區別[17]。
社會自動化行為的研究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心理學領域的熱點問題。我們看到,國外的心理學者,如Bargh、Dijksterhuis等人對自動化行為及其相關領域做了大量的研究,然而,我國對自動化行為的研究還比較薄弱,許多研究領域基本空白或還處于剛剛起步狀態。同樣,值得我們注意的,社會自動化行為的研究成果在不同的領域都有其應用價值,如消費行為、歧視行為等。我們相信,隨著研究工具的擴展,如ERP、FMRI等引入行為的研究,到那時,研究范式將不斷突破。未來,研究者對自動化社會行為的研究將提高到的一個新的高度。
[1]Bargh J A, Chartrand T L.The unbearable automaticity of being[J].AmericanPsychologist,1999,54(7):462-479.
[2]Moors A,De Houwer J.Automaticity:a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analysis[J].PsycholBull,2006,132(2):297-326
[3]Chartrand T L,Bargh J A.The chameleon effect: the perception-behavior link and social interaction[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ailPsychology,1999,76(6):893-910.
[4]Dijksterhuis A,VanKnippenberg A.The rel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and behavior or How to win a game of Trivial Pursuit[J].JournalofPersonalityand SocialPsychology,1998,(74):865-877.
[5]Cheng C M,Chartrand T L.Self-monitoring without awareness:using mimicry as an onconscious affiliation strategy[J].JournalofPersonalityand SocialPsychology,2003,85(6):1170-1179.
[6]Tiedens L Z,Fragale A R.Power moves: complementarity in dominant and submissive noverbal behavior[J].JournalofPersonalityand SocailPsychology,2003,(84):558-568.
[7]Bargh J A etal.The automated will:nonconscious activation and pursuit of behavioral goals[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ailPsychology,2001,(81):1014-1027.
[8]Aarts H,Dijksterhuis A.The silence of the library: environment,situational norm,and social behavior[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ailPsychology,2003,(84):18-28.
[9]Garcia S M etal.Crowded minds:the implicit by stander effect[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ail Psychology,2002,(83):843-853.
[10]Dijksterhuis A etal.Reflecting and deflecting stereotypes:assimilation and contrast in impression for mation and automatic behavior[J].Journalof ExperimentalPsychology,2001,(37):286-299.
[11]Bargh JA,Chen M,Burrows L.The automaticity of social behavior:Direct effect so Trait concept and stereotypeactivation on action[J].JournalofPersonality andSocialPsychology,1996,(71):230-244.
[12]Haddock G.,Macrae C N,Fleck S.Syrian science and smart supermodels:On the when and how of perception-behavior effects[J].SocialCognition,2002,(20):461-479.
[13]SchubertT,HafnerM.Contrastfrom socialstereotypes inautomatic behavior[J].JournalofExperimental SocialPsychology,2003,(29):577-584.
[14]Spears R,Gordijn E H,Dijksterhuis A,Stapel D A.Reactioninaction:Intergroup Contrastin automatic behavior[J].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2004,(30):605-616.
[15]Ernestine H.G,DiederikA.S.Behavioural effects of automatic interpersonal Versus intergroup social comparison[J].British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 2006,(45):717-729.
[16]Dijksterhuis A etal.On there lation between sociative strength hand automatic behavior[J].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2000,(36):531-544.
[17]Kawakami K etal.Automatic stereotyping:category, trait,and behavioral activations[J].Personality 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2002,(28):3-15.
B848.4
A
1674-3652(2012)04-0123-03
2012-03-02
王 凱,男,山西長治人,主要從事心理學研究。
[責任編輯:何 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