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寶
(廣西中醫學院 外語部,廣西 南寧 530001)
□心理學研究
大學生ESP學習欲求及其滿足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方寶
(廣西中醫學院 外語部,廣西 南寧 530001)
對794名大學生的ESP學習欲求及其滿足狀況的問卷調查發現:總體上大學生具有較強的ESP學習動機,但這種動機具有一定模糊性;學校在課程開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成效等方面未能較好地滿足學生ESP學習欲求。因此提出以下建議:完善課程設置,增設不同學業層次學生的ESP課程;在EGP教學中融入ESP知識,提高學生的ESP認知水平;提高教學質量,加強校本ESP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構建。
ESP;學習動機;教學需求;需求滿足;調查分析
專門用途英語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是指與某種特定職業和學科相關的英語,是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如商務英語、外貿英語、新聞英語。實施大學ESP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所學專業領域的英語聽、說、讀、寫、譯等能力,促進高校 “外語+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前,我國各大高校都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開設有不同學科專業的ESP課程。該課程設置的重要前提是對學生進行學習需求分析。而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偏重于在課程開設之前對學生學習目標和動機的調查,在教學開展后,對學生學習欲求的滿足狀況缺乏必要的后續研究。基于此,本文從探究學生學習欲求及其滿足方面入手,通過問卷調查來收集相關數據,并加以分析和反思,旨在為ESP相關課程設置和教學改革提供更多參考。
開展大學ESP教學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就是“需求分析”。Hutchinsonamp;Waters(1993)認為,ESP教學必須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礎上,即先通過目標需求分析了解學習者目的、學習動機和應用英語的情況;再通過學習需求分析,了解學習者為了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有效地進行研究或交際而必須掌握的語言知識和技能。自誕生以來,ESP的發展經歷了語域分析、修辭或語篇分析、目標情景分析、技能與學習策略分析和以學習為中心五個階段(Dudley-Evansamp;John,1998),而需求分析最早出現在ESP教學發展的第三階段,其最新發展是由Hutchinsonamp;Waters(1993)提出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分析法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es)。他們所倡導的ESP學習思想強調 “學習者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協調過程”,并指出需求分析必須要了解或描述學習者 “必要”(necessities)、“缺乏”(lacks)和 “向往”(wants)三大方面的信息,即知道能有效幫助學習者應用ESP在工作環境中發揮作用必備英語技能,了解學生已掌握技能與需掌握技能之間的差距,并盡可能地滿足學生對相關知識獲知的需求。目前,在需求分析理論的大框架下有著多種不同的分析方法,各種方法的范圍和側重點都有所不同。但在本質上,ESP學習需求的調查與分析都要涉及教學活動前和教學過程中對學習者的個人學習情況、學習目的和英語水平等客觀信息以及學習態度、學習偏愛、學習需求與期望等主觀信息的收集。除此之外,筆者認為,需求分析還應包括在教學過程中或結束后,有目的地去探析學校所開設課程和相關教學對學生學習欲求滿足的程度,并以此作為依據來進一步地完善課程設置、改進教學方法和提高教學質量。
(一)研究目的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弄清楚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高校學生的ESP學習欲求現狀如何;
(2)學業層次和英語水平對學生的ESP學習欲求有無重要影響;
(3)高校教學能否較好地滿足學生的ESP學習欲求;
(4)普通專業與對外專業學生的ESP學習欲求及其滿足狀況有無顯著性差異;
同時在獲取相關研究數據的基礎上,加以深入探討和分析,旨在為高校ESP教學的課程設置、教學評估、教學管理以及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進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二)研究對象
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為廣西中醫學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其中研究生人數為156人,本科生人數為702人,其中低年級學生 (大一、大二學生)368人,高年級學生 (大三、大四學生)334人。在所有學生中,來自對外專業 (對外中醫和護理英語專業)的學生為327人;非對外專業學生為531人,所涵蓋的專業包括藥學、醫學護理、骨傷、醫學心理學、運動醫學、中西醫結合、傳統中醫等。
(三)測量工具
測量的工具為筆者自行開發的一個Linkert五級等級量表,即 “醫學院校學生ESP學習動機、教學需求及其滿足現狀調查問卷”。該問卷由兩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學生的基本信息表,包括學生的英語水平、專業類型、學業水平等相關信息;第二部分是主體部分,由三大維度、九大因子和45個條目組成。其中的三大維度為:學習動機維度,包括動力評析、作用認同和學能評估三大因子;教學需求維度,包括開課需求和教學期望兩大因子;學習欲求滿足現狀維度,包括課程設置、資料獲取、方法獲知和效果評斷四大因子。各個因子分別包含有4-8個相關條目。在問卷的45個條目中,正向條目為22個,反向條目為23個。SPSS對問卷內在一致性信度檢測的結果表明,各大因子的內在一致性信度分布在0.636-0.893之間。
(四)數據處理
本次調查始于2011年5月,歷時一個月左右。參與實施問卷調查的主要人員為各個接受問卷調查班級的公共英語或ESP課程的授課教師。本次調查所發放的問卷一共為858份,回收的有效問卷為794份,其中低年級學生問卷354份、高年級學生問卷310份、研究生問卷130份,回收問卷有效率達到92.6%。所有回收的問卷數據都輸入計算機SPSS文檔中,并在對所有反向條目的數據進行轉換處理后,應用SPSS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統計、獨立樣T檢驗和方差分析等處理。
SPSS對問卷數據的統計處理結果及其分析如下:
(一)學生總體的ESP學習欲求分析
學生的ESP學習欲求包括學習動機和教學需求兩大維度的五大因子,其反映了學生的ESP學習動力、認知以及對相關課程設置的希望和對知識獲取的熱切程度。為了了解學生的ESP學習欲求與其學習層次、英語水平和專業類型的關系,我們分別以這些因素為分類標準,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1.不同學業層次學生的ESP學習欲求。學生的學業層次包括低年級、高年級和研究生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學生的五個學習欲求因子均值體現了其學習訴求的強烈程度,因子均值越高 (滿值為5)表明學生群體的ESP學習欲求的程度越高,反之則相反。

表1 不同學業層次學生ESP學習欲求均值統計
從表1可以看出,總體上學生在動力評析、作用認同和教學期望上都體現出較高的學習欲求,而在學能評估和開課需求方面則相對不足。這表明,首先學生們具有較高的ESP學習動機,但普遍缺乏自信心,認為ESP太難學,以自己的現有的英語水平難以學好ESP;其次學生們對ESP課程開設并沒有顯現出太大的熱情,這與學生較高的學習動力和教學期望不相對稱,這其中的深層原因有待進一步探究。從因子的均值來看,總體上低年級和研究生層次學生的學習欲求比較強,高年級學生的學習欲求比較弱,呈現出先高后低,然后再高的一個趨勢。

表2 不同學業層次學生ESP學習欲求均值方差分析
表2通過不同學業層次學生的ESP學習欲求因子均值的LSD多重比較結果表明,在方差齊性前提下 (Sig.>0.05),除了學能評估因子外,其它四個因子的均值比較在低年級與高年級、研究生與高年級之間都存在顯著性差異 (Sig.<0.05),而在低年級與研究生之間都無顯著性差異 (Sig.>0.05)。學能評估因子均值比較的無顯著性差異說明學生普遍對自己ESP學習能力缺乏信心,而這種自信心并沒有隨著學生學業層次的提高而顯著改變。同時這也說明了學生在ESP學習上的畏難情緒,而要學好ESP確實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2.不同英語水平學生的ESP學習欲求。學生的英語水平包括四級以上、六級以上和四級以下三個層次。四級或六級以上英語水平是指學生參加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并獲得425分 (滿分為710)以上的分數;四級以下則是指參加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獲得425分以下的分數或尚未參加過四級考試的學生 (其中大多數為自認英語水平比較差的學生)。

表3 不同英語水平學生ESP學習欲求均值統計
從表3可以看出,學生的ESP學習欲求受學生自身英語水平的影響較大,總體上英語水平越高學生群體的ESP學習欲求愈強,因此,通過大學英語六級考試學生的ESP學習欲求明顯高于其他學生群體。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ESP學習需要一定的英語基礎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是高等院校一個普遍的硬性要求,因此在完成這一目標之前,學生不會過多地關注ESP學習。

表4 不同英語水平學生ESP學習欲求均值方差分析
表4通過不同英語水平學生的ESP學習欲求因子均值的LSD多重比較結果表明,在方差齊性前提下 (Sig.>0.05),在作用認同、開課需求和教學期望三個因子的均值比較方面,英語水平六級以上學生群體的ESP學習欲求比英語水平在四級以上或四級以下學生群體存在顯著性差異 (Sig.<0. 05);而英語水平在四級以上和四級以下學生群體之間的ESP學習欲求并無顯著性差異。這說明了ESP學習欲求受學生英語水平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只有在學生具備了較高的英語能力基礎上 (比如通過大學英語六級考試)才具有顯著性。而在動力評析因子上,學生都普遍體現出較高的學習動力,不同英語水平學生之間并無顯著性差異,這體現出了學生比較籠統、模糊的自我學習意愿。而在學能評估因子上,不同英語學習水平學生群體之間都顯示了顯著性差異,這說明了學生對自身的ESP學習信心或能力估計與其英語水平顯著正相關。
3.不同專業類型學生的ESP學習欲求。學生的專業類型包括對外專業和普通專業兩個不同大類。在課程設置上,對外專業學生在大一的時候安排有一年的時間用來專門進行英語基礎的學習,大二以后才進入醫學相關專業學習;在專業學習階段還開設有中醫英語、護理英語等ESP必修課,用以提高學生涉外專業英語的應用能力。普通專業學生在低年級的時候只開設公共英語課程,在高年級的時候開設有一些ESP選修課程。

表5 不同專業類型學生ESP學習欲求均值統計
表5對不同專業學生的ESP學習欲求均值統計結果表明,除動力評析因子外,對外專業學生的其它ESP學習欲求因子均值都高于普通專業學生。兩個不同專業類型學生群體的動力評析均值差距非常小且均值相對較高,這說明了學生的ESP學習意愿不受其專業類型的影響,均表現出較強的積極性。

表6 不同專業類型學生ESP學習欲求均值兩獨立樣本T檢驗

表7 不同學業層次學生ESP學習欲求滿足均值統計
以上檢驗結果表明,在方差齊性假設前提下(Sig.>0.05),不同專業類型學生的學習欲求因子均值比較在作用認同、學能評估和教學期望因子上具有顯著性差異。這說明了對外專業學生對ESP學習具有更為深入、全面的了解和較高認同感;同時在學能評估上,由于他們大多具有更為扎實的英語基礎,所以往往更加地自信;與此相對應,他們在教學上自然會有更多的要求和期待。而在開課需求上,不同專業學生并沒有體現出顯著的差異性且積極性不高,這與學生在ESP學習作用認同因子上的表現是相矛盾的,由此,我們可以推測這與學生對ESP課程教學效果的不認同密切相關。
(二)學生總體的ESP學習欲求滿足現狀分析
ESP學習欲求滿足現狀體現的是學生對學校所開設課程或提供教學對自身ESP學習需求和愿望的滿足程度。一般情況下,不同學業層次和專業類型學生群體的學習欲求滿足狀況會有一定差異。
1.不同學業層次學生的ESP學習欲求滿足現狀。學生的ESP學習欲求滿足狀況主要分為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反映了學生對學校ESP課程設置和教學開展等方面的認知、關注和評價信息。不同學業層次學生的欲求滿足因子均值統計如下所示:
表7的統計結果表明總體上學生的ESP學習欲求滿足程度都比較低,這進一步說明了學生總體對學校所開設ESP相關課程或提供教學服務的不滿,而這在課程開設和方法獲知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這說明學校所開設ESP課程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比如受調查學校尚未開設有任何針對低年級學生和研究生需求的ESP必修或選修課程;而在學習方法的獲知方面,學生普遍認為教師在課堂上沒有給予充分有效的學法指導。此外,在學習資料獲取上,ESP學習資料相對其它英語學習資料而言明顯偏少,學生主要的資料來源還是上課所使用的教材和圖書館提供的有限圖書資料,但這與學生的學習需求還有較大差距。在效果評斷上,其因子均值并不都是反映學生參與ESP課堂學習后的評價,因為大多數的低年級普通專業學生并未選修ESP課程,其評斷更多的只是通過其他學生的反饋來加以推測,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其均值表現也足以說明學生的滿意度不高。

表8 不同學業層次學生ESP學習欲求滿足均值方差分析
表8通過不同英語水平學生的ESP學習欲求滿足因子均值的LSD多重比較結果表明,在方差齊性前提下 (Sig.>0.05),不同學生群體的課程開設對他們ESP學習欲求滿足具有顯著性差異。高年級學生開設ESP選修課,所以他們對課程設置和資料獲取方面的滿足程度則高于研究生和低年級學生。這進一步說明了開設各個學業層次學生的ESP課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而從方法獲知和效果評斷方面來看,不同學業層次學生群體的因子均值之間并沒用顯著性差異,這說明了在內容和目標上,ESP教學并沒較好地兼顧學生的需求,這是高校ESP教學急需改進的地方。
2.不同專業類型學生的ESP學習欲求滿足現狀。為了驗證對外專業學生是否比普通專業學生具有更高的ESP學習欲求滿足度,我們分專業類型對學生ESP學習欲求滿足因子均值進行統計和比較。

表9 不同專業類型學生ESP學習欲求滿足均值統計
由表9可知,總體上對外專業學生比普通專業學生具有更高的ESP學習欲求滿足因子均值,但其滿足度還是偏低,這說明對外專業學生雖然在ESP專業和課程設置上具有一定的優勢,但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表10 不同專業類型學生ESP學習欲求滿足均值兩獨立樣本T檢驗
表10檢驗結果表明,在方差齊性假設前提下(Sig.>0.05),不同專業類型學生的學習欲求滿足因子均值比較在課程開設、方法獲知和效果評斷上具有顯著性,即不同的專業設置對學生ESP課程開設需求、學習方法獲知和學習效果提升產生了重要影響,但其對學生學習資料的獲取并沒有顯著性影響。這說明對外專業學生并沒有因為相關ESP課程的開設而或得了更多相關學習資料的補給,其學習資料的主要來源還是比較單一。因此,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料,包括教材、練習資料、課外讀物、相關參考書等就成為了一個必然訴求,同時教師應加強指導學生利用網絡來獲取更多的ESP學習資源。
對大學生ESP學習欲求及其滿足現狀的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ESP學習欲求,但學校的教學并不能很好地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因此,反觀教學中所暴露的突出問題以及大學ESP教學的現狀,高校有必要完善以下相關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課程設置,增設不同學業層次學生的ESP課程
問卷調查的結果表明,不同學業層次的學生都具有較強的ESP學習動機,而在所調查學校的課程設置中,只有高年級學生才開設有ESP選修課,低年級學生和研究生被剝奪了選修ESP課程和獲取學分的機會。目前,“盡管大學生的聽說能力,尤其是說的能力有待提高,但是大學的新生的英語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是一個公認的事實”(蔡基剛,2004)。對于一些英語水平比較好的學生來說,大學階段無休止地進行英語基礎能力培訓是對教學資源的一種浪費,因此,我國外語教學應該適時進行轉型,即 “學生的基本外語能力在中學階段培養,高校直接進行專業外語教學,在教學中進一步提高外語能力”(章振邦,2003)。而隨著教育的發展及國人對外語教育的重視,我國外語教學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因此,對于低年級的學生,高校可以采取在自愿的基礎上進行有條件的分類分班教學的形式,即對所有愿意選修ESP課程的學生進行英語水平測試,通過測試的學生則可免去選修公共英語課程,直接進入ESP課程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促進EGP和ESP能力的共同提高。
比起本科生,開設針對研究生學習需求的ESP選修或必修課程顯得更為必要。研究生學習的主要目標在于提高自身學科專業的科研和自我學習能力。因此,提高學生的ESP水平對提高學生通過查閱外文資料來獲取前沿信息,并通過英語寫作或口語表達的方式將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對外學術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然而,所調查學校的研究生課程設置中并沒有開設有任何形式的ESP選修課或必修課。研究生雖然具有較好的英語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已經具備了較好的ESP水平和自學能力。目前,很多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摘要的英文翻譯錯漏百出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這給我們的啟示就是,研究生ESP課程開設首先要以學生的當下需求為重點,針對學生急需解決的ESP應用問題來開展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并通過學生的實際應用來真正的促進他們ESP能力的提高。此外,對于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 (比如已經通過大學英語六級考試的學生),可以考慮免除學生的公共英語必修課,而以ESP來取而代之。
(二)在EGP教學中融入ESP知識,提高學生的ESP認知水平
雖然所調查學校在本科高年級階段開設有ESP選修課,但選修的學生人數并不多。在接受問卷調查的非專業高年級的177名學生中,未修過任何ESP課程的學生就達到了116人,占65.5%。而在61個修過ESP課程的高年級學生中,有部分學生還是因為ESP課程是其必修課而 “被迫”選修的。這進一步說明了,雖然學生總體上有著較強的ESP學習欲求,但這種學習動機還比較朦朧不清,尚不能成為促使學生真正地去付諸行動的動因。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實際上反映了學生對學校所開設ESP課程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認知,也沒有真正的意識到選修ESP課程優勢和必要性。這與教師的宣傳不足是分不開的。因此,要提高非對外專業學生ESP學習的意識和自主性,我們可以從EGP(即通用英語/公共英語)教學入手,在學生的EGP必修課中融入必要的ESP知識,并對ESP課程加以必要的宣傳,讓學生真正的了解ESP與EGP的重要區別,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和學習的積極性。ESP知識的灌輸與EGP教學并不矛盾,相反在EGP教學中適當地插入一定的ESP知識還能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并使學生實現 “在應用中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三)提高教學質量,加強校本ESP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構建
調查問卷的相關數據統計表明,在所有接受調查的794個學生中,一共有285個學生修過ESP課程。對所有修過ESP課程學生的學習欲求滿足因子均值的數據統計發現 (見表11),雖然選修過ESP課程學生的學習欲求滿足因子值比之未選修任何ESP課程學生的因子值有所增高,但其增幅甚小。

表11 修過ESP課程學生群體的學習滿足因子均值
表11有力地說明了學生的ESP學習欲求并沒有因為其選修了ESP相關課程而有較大的改善,這一結果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即我們的ESP教學出現了問題。結合上文表1中所反映的 “高年級學生ESP學習欲求最弱”的這一統計結果,我們有理由相信這與教學質量不無關系。高年級學生有不少人選修過ESP課程,他們這一群體更能準確的判斷其教學效果。如果學校的ESP課程教學具有良好的質量保障,學生能從中學到他們所需要的知識,其學習動力和欲求滿足自然會呈現出比較高的統計值。
ESP教學質量的欠缺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歸根到底還是教學質量的管理和保障問題。首先作為選修學科,ESP教學的質量管理往往邊緣化,其所面臨的問題也比較突出,比如,“ESP教學組織缺乏系統性,課程的定位五花八門,課程的不同分類對教師的教學實踐缺少實際的指導,教學的具體實施情況和教學效果缺乏具體規范的評估機制等”(王蓓蕾,2004)。其次,師資不足也是導致其教學效果不佳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加強校本ESP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就成為一個改善這一狀況的必然訴求。ESP課程教學是具有多元化色彩的跨學科教學,這要求學校的教學管理首先在課程設置上嚴格把關,課程的開設、教學內容的設置、教材的選擇、授課模式以及學生成績的考核都應該有一個一以貫之的科學做法,并形成制度;再次,在師資上,應該設置專門的ESP教師崗位,使之獨立于單純的外語教師或專業教師,從而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最后,專業教師和英語教師的合作教學也是緩解ESP教師不足的一個有效途徑(Coffey,1984; Brennenamp;Naerssen,1989;梁雪松等,2006),因此促進兩者的有效合作也應該成為學校促進師資發展的一個努力方向。
對大學生ESP學習欲求及其滿足現狀的調查結果表明,總體上當下學生具有較強的ESP學習動機,但這種動機表現得比較模糊,這說明學生缺乏對ESP全面和深入認知。而對于學生的ESP學習欲求,學校并沒有能夠較好地給予滿足,這集中體現在學校所開設ESP課程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學生對所開設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質量和效果等方面的認同感缺失等,同時這也從側面凸顯了目前我國大學ESP教學質量管理和師資力量不足的弊端。所有的這些問題要求高校在ESP課程設置、教學質量管理和師資發展等方面應有更大的作為。
[1]Brennan,M.amp;Naerssen,M.Language and content in ESP[J].ELT Journal,1989,(43/3):196-205.
[2]Coffey,B.State of the art article—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984,(17/1):2-16.
[3]Dudley-Evans,T.amp;John,S.J.Developments in ESP: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4]Hutchinson,T.amp;Waters,A.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5]蔡基剛.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方向[J].外語界,2004,(2):22-28.
[6]梁雪松,陳黎峰,陸 鶯.英語專業ESP課程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J].外語界,2006,(4):30-36.
[7]王蓓蕾.同濟大學ESP教學情況調查[J].外語界,2004,(1):35-42.
[8]章振邦.也談我國外語教改問題[J].外國語,2003,(4):1-6.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University Students’ESP Learning Desire and Its Satisfaction Actuality
FANG Bao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Guangxi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University,Nanning,Guangxi530001,China)
A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of 794 university students’ ESP learning desire and its satisfaction actuality reveals that,in general,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a relatively strong learning motivation,yet this kind of motivation is out of focus;in the aspect of courses setting,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achievement etc.,the college can not satisfy soundly students ESP learning desire.Thu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improving courses setting,adding more ESP courses for different-level students;inserting some ESP knowledge into EGP classes,enhancing students’ recognition level of ESP;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based ESP teaching quality guaranty system.
ESP;learningmotivation;teaching request;requirement satisfaction;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G447
A
1674-3652(2012)04-0113-07
2012-03-02
廣西中醫學院2010年人文社科課題“廣西中醫學院專門用途英語學習需求的現狀調查與分析”。
方 寶,男,廣西武鳴人,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研究。
[責任編輯:何 來]
[英文編輯:曾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