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近日,全國部分地方財政部門依法行政依法理財示范點建設會議召開,標志著財政部門依法行政依法理財步入新階段,對提升財政管理法治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法治財政建設的實際過程較為復雜,一個國家制度創新能力、權力結構的配置、政府邊界、法治信仰、國民素質等因素都對其發揮著作用,也時常成為法治的約束條件。
法治財政建設首先要跨越法律缺位的障礙。稅收法定、政府舉債法定、人員編制法定、預算法治、監督法治、國有資產和會計工作依法管理、政務信息公開等共同構成完善的財政法規體系,法治財政要求任何一個方面都不應該存在法治“真空”。但是,某些財政領域法律不完善的問題客觀存在,相關法律規范要么還未出臺,要么還停留于原則化、軟約束、操作性不強的“半成品”階段。正因如此,無法可依現象時時成為困擾。繼續推進財稅法制建設,夯實法治財政基礎,仍是十分緊迫的任務。
法治財政建設要跨越政府和社會權力結構失衡的障礙。公共財政立法和預算,理應是一個人民參與、社會互動的公共決策過程,要開門立法、預算公開、廣納民意、接受監督。只有這樣,財政法制才可具有正當性而得到人民支持。當前,財政立法程序不符合公共財政要求、預算公開程度不夠、權力意志主導、財政利益分配存在偏向性的現象依然存在。財政養老和社會養老并存受到爭議、一些財政利益分享方式受到質疑等問題,說明了財政方面權力結構優化的社會需求正在增長。從法律制度層面保障公眾在公共領域中的參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還應有更多的實際行動。
法治財政建設還要跨越政府職能越位的障礙。按法理推論,凡無法授權,均是政府不得突破的疆界。只有嚴格界定政府職能和公權的邊界,才能避免長官意志、個人好惡主導下耗費財政資源的“亂作為”而增加財政成本,才能避免政府部門分割的利益驅動機制,造成部分政府財政資金包括資產和資源由部門甚至領導人個人壟斷,使用方向和范圍不受預算約束的不公和腐敗現象。從這一意義上講,法治財政并不能局限于財政領域,需要政治體制改革相配套,在法律上“正疆界”,將合理界定政府職能范圍,既要確保政府盡責所必要的“以財政行政”的經濟基礎,又要嚴防政府越位虛耗公款。
法治財政還要求全社會形成共守正義邊界的法治精神。“法行故法在。”在財政治理上,全社會同樣要共同營造出財政法律“超越或卓越的地位”。政府依法聚財、理財、用財是第一要義,公民守法并參與財政正義邊界的守護也是法治財政的重要保障,財經法紀的威懾力是關鍵。在利益驅動下,權力高于法律并以權力敗壞法治、積極參與不當財政利益競爭,或者秉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人生哲學而放棄公民權利,財經法紀約束力喪失,就會形成藐視法律、法律邊界無法設防的后果。法治財政建設,要求把依法治稅理財的意識普及到全社會,無論是領導干部,還是普通公務員,無論是企業等組織,還是社會成員都有自覺的納稅意識、財政預算監督意識以及人人平等分享政府公共服務的權利意識。財政法規的執行力更要及時、精準,遏止違反財經法紀謀取不法之利的機會主義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