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溫家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
經濟運行呈現緩中趨穩態勢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總體上是平穩的。內需繼續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經濟增速保持在年初確定的預期目標區間內。今年4月我們及時提出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了預調微調力度。當前,這些措施正在見到成效,經濟運行呈現緩中趨穩態勢。當前,穩定投資是擴內需、穩增長的關鍵。要因勢利導,更加注重“轉方式、調結構”,把穩定投資與實施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結合起來,與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與保障和改善民生結合起來,與調整經濟結構、淘汰落后產能結合起來,努力實現速度、結構和效益的統一,為更長時期、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確保進出口貿易穩定增長
企業是市場主體。各級政府和商務、金融、海關、質檢等部門要從方方面面、點點滴滴入手,強化服務,為企業營造良好的軟硬環境。要完善出口政策,突出重點行業、企業和產品,落實好大型成套設備出口信用保險等支持政策,加大對有市場、有技術、有效益企業的支持力度,切實解決中小出口企業的融資困難,進一步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積極擴大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進口,適度擴大消費品進口。抓緊研究適合我國國情的投資保護協定范本以及全球貿易價值鏈問題。加快完善體制、機制和人才儲備,充分利用資金、產業等優勢,支持企業“走出去”。
胡曉煉(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最擔心縣域經濟利率市場化風險
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已觀察到,在這次利率市場化中,縣域機構等小的金融機構為了爭奪業務,提高了存款利率。如果小機構現在可以自主決定存款利率,勢必會提高利率,這樣雖然能解決存款問題,但成本會大大提高,這是否會影響利潤?如果影響到利潤,小機構將可能會提高貸款利率,而貸款利率非常高的話,可能就會形成風險。按照一般經濟學理論,風險高收益才高,因此它可能追求高風險的資金使用,導致這種機構會出現很大問題。一旦企業使用這些高風險的資金,將存在很大的風險和隱患。而老百姓只會將錢存在利息更高的機構,覺得即使有風險也會有國家承擔,這不符合我們的改革目標。在存款保險制度建立之前,推進金融市場化,最擔心縣域經濟利率市場化之后,導致一些金融機構發生比較重大的風險。這種風險的出現很可能直接造成老百姓資產的損失。
汪文祥(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副所長):
積極財政風險不大
以地方政府的融資能力,目前風險不會過大。2011年內外國債余額 (約7.2萬億元)與GDP的比例約為15.3%,即使加上地方政府債務,與GDP的比例也只約為38%,財政風險可控。從現實看,目前中央和省級財政能力較強,具有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條件。但對省級以下政府而言,由于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不允許放松,作為政府投資重要資金來源的“土地財政”受到極大遏制,財政投入能力快速下降。即使中央有能力出臺像2009年一樣的財政投資刺激政策,地方政府也沒有相對應的財政投入配套能力。因此,中央積極財政效應有限。
王守智(國土資源部政策法規司司長):
國土部聯手證監會銀監會 遏制土地閑置
國土部將繼續加強與證監會、銀監會的聯動,從土地市場動態監測與監管系統中提取部分房地產土地閑置的情況,并抄送給銀監會、證監會等部門。對于涉嫌土地閑置及炒地行為的房地產開發企業,銀監會將在新開發項目貸款的發放上給予限制,證監會將在其上市、再融資和重大資產重組的審批上予以限制。
姚洋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我看好中國經濟增長
本十年世界經濟形勢在很多方面或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相似。一方面,全球經濟增長可能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一樣疲軟,但“東亞四小龍”卻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崛起的。中國的經濟規模遠大于“四小龍”,而且經濟增長也不可能長期依賴出口。但中國還是能從龐大人口中獲益。近期居民家庭消費呈現增長態勢是一個令人振奮的信號。中國經濟很可能繼續從國內消費環節中尋找增長源泉。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國優勢只會變得更加明顯。綜上,中國有較大可能在2020年前保持8%的年均增速。這可能使中國在2020年以前超越美國,成為按名義值計算全球第一大的經濟體。
孫立堅(復旦大學教授):
全球通縮壓力襲來
CPI和PPI環比再次下降顯示全球通縮壓力襲來。圣地亞哥會議上來自IMF、金融精英和全球著名經濟學家都對未來負面展望。理由:一是負面因素疊加效應。如希臘、西班牙問題嚴重,歐元告急;美國就業疲軟,財政惡化;中國增長乏力等。二是國際政策協調動力不足。各國自救政策受非一致外部政策干擾,效果有限,代價增大。
周迅雷(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副總裁):
明年房產政策或放松 經濟不會持續下滑
中國經濟增長可能出現放緩跡象,明年房地產會有所放松。房地產政策的放松是對經濟的一場動力。如果房地產調控不再持續,經濟還是會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