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雷
(長春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設置地方課程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沒有地方課程的研究和參與,課程改革是不完整的,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也是無法全面實現的。然而,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進程中卻出現了“兩頭熱、中間冷”的現象,對于什么是地方課程?如何定位體育的地方課程?還有不同的認識,這直接影響了體育課程改革實踐的進程。因此,認真分析并厘清體育的地方課程建設定位和特點,是提高體育地方課程建設品位和質量的保障,也為其由開發走向全面實施奠定基礎。
地方課程是一種介于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之間的獨立的課程形態,三類課程是以“課程開發主體”為依據,劃分為“國定課程”、“地定課程”、“校定課程”,它們本身是融為一體的,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三類獨立形態的課程[1-2]。它們之間的關系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有機整體,實質是課程的統一與多樣、標準與特色的關系問題[3]。因此,不能將地方課程簡單地視為國家課程的補充或延伸、深化,它更強調課程的地方適應性,更強調課程的區域特點和特色,它強調課程權利的分享[4-5]。
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研制組組長,季瀏教授認為:所謂體育的地方課程,是指根據《課程標準》的精神和要求,由省市、區一級的教育行政部門或其授權的教育部門依據當地教育和體育資源,反映體育的地域特點,增強課程的地方適應性而開發的課程[6]。隨著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在中小學課程改革實踐領域,對于體育地方課程功能的理解,也在不斷地拓展與深入,并直接體現在體育地方課程的載體《地方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方案》之中。2012年10月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與衛生分會,向各地推薦了各具特色的河南、浙江、重慶三個省市先行研制的《地方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方案》。其中浙江省在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方案中,就把方案的目的定位于:“落實課程標準精神,堅持規定性與自主性相結合,促進形成本省內容特色;指導編制各縣區的課程實施方案、各校的課程教學計劃及省級用書;引導教師鉆研教材教法,不斷提高教學能力,促進體育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
可見,體育的地方課程作為國家三級課程的一部分,它的功能應定位在:課程形態獨立,以增強體育課程的地方適應性及區域特點和特色為目的,進行體育的地方課程開發;以及對國家體育課程的實施、校定體育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進行指導和管理。只有這樣才能更全面地進行體育的地方課程建設。
體育的地方課程的內容,依據《課程標準》應定位在兩類內容上:一是管理類,二是課程開發類。管理類提出本地區分類指導以及分層、分步推進的課程實施方案,提出本地區實施體育與健康教學、體育場地與器材配備、體育教師研修的基本要求等規定,并進行督導來實現;課程開發類以對本地區經濟、文化、教育以及體育與健康教學現狀、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等的分析,確定本地區教學內容的范圍和標準,提出本地區各個水平的學習評價建議,包括內容、方法與標準等方面來實現[7]。
內容的規定性是體育地方課程內容定位的核心。尤其是在體育地方課程開發內容上。《課程標準》構建了“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四個學習方面,其中包括了50個水平目標和近100個行為目標。提出“目標引領內容”的指導思想,在課程內容的安排上,以水平目標、學習目標、課程內容舉例的形式進行描述,并未“規定”學習內容。但《課程標準》在制訂地方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方案的建議中,明確指出要地方確定本地區水平一至水平四教學內容的范圍和標準[7]。
在推薦的兩省一市《地方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方案》之中,浙江省將教學內容分為三類即必學、限學、自選教學內容,省級層面規定“三類教學內容”中的“必學內容”和“限學內容”的范圍,縣區層面對本地區的“限學內容”進行合理選修,做到基本統一,校級層面根據校情確定“自選內容”;河南省將教學內容分為四類,分別為:精學類教材、簡學類教材、介紹類教材和鍛煉類教材,規定精學類教材采用超大單元(做到多餐多吃),切實提高學生運動技能;簡學類教材采用大單元安排教學(做到一次吃飽)、介紹類教材采用小單元安排教學(做到一次品嘗)、鍛煉類教材采用超小單元安排教學(做到少吃多餐),將身體練習融入每節課中。同時規定了同一類內容縱向編排原則,也就是說,在教學內容選擇、編集、排列上,對基本的、核心的內容予以框定,注重統一要求,在此基礎上,留下一定的空間,供一線教師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予以選擇,體現統一性與靈活性的有機結合。
針對性也是體育地方課程內容定位的重要方面。其針對的應是影響本地區體育課程建設質量的主要問題。三省市地方通過設置技術單元和體能單元、采用小學、初中“3+1模式”即3節運動技術課或身體鍛煉課加1節特色課(如探究課、體驗課、競賽課、活動課、康復課等)等方式,準確把握了運動技能學習問題、學生體質健康問題、民族文化傳承問題、特色建設問題等,解決了現實存在的問題,凸顯特色。
體育課程價值觀是人們從自身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對體育課程價值的認識、理解、觀點與解釋的總和,是主體根據體育課程對其自身及社會的意義或重要性進行評價和選擇的原則、信念和標準[8]。顧淵彥認為,基礎教育體育實踐課程的學科性質是以“技藝性”為主,“情意性”、“自然性”、“人文性”四性兼備的一門以實踐為主的課程[9]。作為體育的地方課程應是核心價值觀的載體,應有鮮明的價值導向。在浙江省的《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方案》中,就清晰表明了:本方案強調要以“運動技能”與“身體健康”領域為主選編教材內容,重點編制“技術單元”與“體能單元”,突出“身體練習”與“運動性認知”課程的學科特征。
體育與健康課程歷經11年的改革,地方課程建設終于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各地相繼出臺了《地方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方案》,本文以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與衛生分會推薦的浙江、河南、重慶三省體育地方課程為案例,從理論層面進行了體育的地方課程建設定位,以期能為制定出更加科學、合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體育課程體系,有效推進我國體育地方課程建設與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1]吳惠青,金海燕.我國地方課程研究的現狀與反思[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1(5):36-40.
[2]顧淵彥,姜玉華.簡論基礎教育階段的體育校本課程開發[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9(5):13-14.
[3]李森,王寶璽.地方課程政策的本質及意義[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10):12-16.
[4]成尚榮.地方課程的開發與建設[J].中國教育學刊,2005(12):23-26.
[5]成尚榮.地方課程建設準確定位很重要[N].中國教育報,2008-11-14(5).
[6]季瀏.論體育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J].體育教學,2006(3):9-11.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55-56.
[8]江宇對我國體育課程價值觀的追溯及解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1):78-81.
[9]顧淵彥.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123-124.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positioning of function,content and core value of physical education’s local curriculums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and aimed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sports curriculum,promote its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attract more attention and research,service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proc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Key words:local curriculums;P.E.and health;positio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