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微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為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避免被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統一市場邊緣化,世界上一些國家開始著手掃清自身制度障礙,競相放松市場管制,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全球自由投資體系逐漸形成,并表現出一些新的特征。
近年來全球投資迅猛發展,不僅是資本整體流動規模龐大,而且流動速度加快,FDI增長尤為突出。1990年之前,全球國際直接投資總額年均不超過2千億美元,之后逐年增加,到2007年達到約2萬億美元峰值,爾后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投資規模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1萬億美元以上,2010年全球FDI總額達1.35萬億美元。
跨國公司作為經濟全球化的微觀組成部分以及FDI的主要載體,在建立全球自由投資體系過程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其在生產規模、資本水平、經營戰略、研發能力、管理手段及銷售網絡等方面具有全球性優勢,對發展“無國界經濟”具有十分巨大的推動作用。跨國公司的“全球性公司”戰略定位,使得近年來大型跨國并購數量急速上升,成為全球FDI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全球自由投資體系中,發達國家因其投資面廣、資本雄厚、投資速度迅猛等優勢,居于第一層次;新興經濟體、石油輸出國組織居于投資主體的第二層次,其對外投資潛力巨大,開拓性強,投資范圍較廣。近年來發展中國家開始在國際投資舞臺上嶄露頭角,但因其實力較弱、資本規模有限,只能有條件地向外輸出資本,它們是補充性的投資力量,構成投資主體的第三層次。
同時,各國的投資導向也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由于近年來各國經濟迅猛發展,世界能源供求間的矛盾不斷加深,持續上漲的國際能源價格使得能源安全問題成為影響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除了投資勢頭一直良好的服務業外,全球投資重點重新轉向自然資源領域,扭轉了多年來自然資源領域吸收外資低迷的不利局面,許多資源大國也成為吸收外資大國。
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促使各國從不同層次對投資領域進行國際協調。在雙邊層面,協調的覆蓋范圍逐漸擴大,雙邊投資條約的核心內容呈整體趨同、局部多樣化發展;在區域層面,發達國家在投資自由化方面的區域協調正在向制度化方向發展,政府也專門就國際投資制定相關政策;在多邊層面,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簽署了一系列旨在推進投資自由化發展的多邊條約,盡管涉及領域還較為有限,但直接影響了成員方投資措施的施行,投資過程中的多邊關系得以協調,這都在一定程度上積極推動了全球投資自由化發展。
一方面,絕大多數國家積極調整自身的投資促進政策,努力推動全球投資自由化進程;另一方面,一些國家加大對戰略性產業的控制力度,為外資設置市場準入障礙,使得投資保護主義傾向日益嚴重。一些發達國家出于對本國產業的保護,開始鼓勵資本回流、減緩本國產業資本外移,尤其針對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但在全球范圍內,盡管投資保護主義在少數國家盛行,但投資自由化的主導趨勢在相當長時期內不會改變。
中國作為全球自由投資體系中的一員,通過有效地利用外資實現了經濟騰飛,但在新形勢下,投資自由化對中國經濟而言是一把雙刃劍。
1.促進資本大規模流入,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投資自由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徹底改變了我國在經濟發展初期生產要素相對短缺的局面。FDI彌補了我國經濟建設的資金缺口,增加了國內資本存量,乘數效應也得以發揮積極作用,間接地推動了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另外,FDI的大規模流入也增加了我國的財政收入,外資企業的稅收收入一直是國稅的重要組成部分。
2.推進產業結構升級
改革開放初期,外資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沒有明顯地帶動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自1990年以來,外商將投資重點轉移至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不斷增加對第二、第三產業的投資,總體上符合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客觀要求。另外,FDI帶動了本土對關聯產業的輔助性投資,中國也加入到世界產業鏈條中,并逐步納入到國際專業化分工體系。此外,跨國公司與本土企業間的激烈競爭,也促進了中國專業化分工向高水平、高效率方向發展。由此,合理吸收和利用FDI是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途徑之一。
3.促進技術創新,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跨國公司掌握著大量尖端技術,在技術引進及研發方面具有極強優勢,其技術轉讓程度直接影響著我國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一方面,跨國公司科研能力強大、成果轉化度高,對我國實行技術轉讓可以有效地促進我國的技術創新。另一方面,跨國資本往往附帶先進的現代管理經驗,國內企業在同跨國資本開展合作與競爭的過程中,可大大提高企業整體管理水平。
4.推進市場化改革進程
首先,在華外資企業不斷增加,加大了國內市場競爭力度,加快我國商品和要素市場形成及與國際市場接軌步伐。其次,我國積極引導和調控外資走向,使國內產業在重組和激烈競爭中不斷升級,有利于我國企業在投資自由化進程中獲益并提升自身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第三,有利于深化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中國采取允許外資銀行進入市場、逐步放松外匯管制等措施,充分發揮了金融對經濟系統的調節作用。
5.促進了就業狀況的改善
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外資偏重于第二、三產業,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另外,跨國公司重視員工培訓,尊重雇員合理流動,有利于提高我國勞動力的整體技術水平和業務素質。
1.外資的大量涌入對民族工業造成沖擊
不斷深入的投資自由化激化了本國資本同跨國資本的矛盾。跨國資本規模龐大、技術過硬、管理科學,具有壟斷優勢,其大量并購和新建企業,擠占了國內企業的發展空間,并對民族工業造成巨大沖擊。
2.跨國并購加劇我國無形資產流失
跨國公司在并購過程中,并未公正地計算雙方出資比例,其所投入的設備、技術等資產價值常被蓄意高估,同時又過分低估我國本土企業所投入的資產價值。另外,很多本土企業為了與跨國公司實現合資或并購,經常將自己積累多年的品牌、商譽、產品銷售網絡、原材料供應渠道等無形資產低價或無償出讓,跨國公司則利用中方的生產能力和銷售渠道推出自己的品牌,導致民族品牌發展空間縮小甚至消亡。
3.FDI分布不均加劇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我國經濟總體呈漸進開放式格局,直接影響FDI的地域分布,反之,FDI的不同流向也影響著我國經濟的地域發展。絕大部分外資流入東南沿海地區,而中西部地區很少有外資進入。FDI分布不均更擴大了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造成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4.國際產業轉移令我國環境壓力增大
在國際能源形勢嚴峻及環保標準提高的大環境下,發達國家將自身的環境負擔轉移至發展中國家,逐步加快本國高消耗、高污染產業的轉移速度。我國在引進外資的同時也引進了發達國家的“淘汰”產業。因此,持續擴大的產能使中國的環境壓力增大,并對我國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
5.國際金融風險加快傳導威脅中國經濟安全
投資自由化帶來的風險之一是加深金融自由化,這使得國際游資對各國經濟的沖擊更加明顯。金融危機會通過“投資”在世界范圍內加速傳播,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和2008年開始的國際金融危機即是例證。金融危機給經濟造成的沖擊是巨大的,而隨著投資自由化程度的加深,我國經濟安全將面臨新的挑戰。
隨著中國對外投資的不斷增加,中國在國際資本流動中也具有更高的話語權,可以更深層地影響全球自由投資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中國制定了大量吸引外資的法律、法規,不斷增強投資政策透明度。此外,中國還和多國簽訂投資保護協定,覆蓋了從外資進入、經營到退出的全部領域,這為投資自由化的全球擴張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礎并掃清了障礙。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開始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對投資領域的政策管制,鼓勵外國資本尤其是FDI的流入。特別是金融領域的開放度大幅提升,在確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不再對資本項目和外匯實行嚴格管制,從不同層次放寬對跨境資本交易的限制,這一舉措使得中國資本市場向成熟化發展,資本在世界范圍的流動也更加順暢,縱深水平上為投資自由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空間。
“引進來”政策實施多年,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時,我國也越來越鼓勵企業“走出去”對外投資。在發展中國家中,中國對外資本輸出始終走在前列,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使中國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中國資本也流向世界各地,初步形成了資本雙向流動的格局。投資自由化提高了我國的市場開放度及經濟可持續發展水平,中國對外投資的成熟化發展又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全球投資自由化浪潮。
國際資本流動的約束框架主要由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制定,為了扭轉發展中國家的弱勢地位,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資本流動中的影響力,中國作出了很大努力。一方面,中國為了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發展,始終積極參與不同層次的區域經濟合作;另一方面,中國積極參加WTO框架下的多層次貿易投資談判,有效地減少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分歧。中國發揮的建設性作用,加強了發展中國家在投資自由化談判中的整體力量,最大限度地維護了自身權益,這些都有助于建立更加公平、合理、透明的全球自由投資體系。
第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投資自由化之間的良性互動效應越發明顯。我國現階段吸引外資主要看重外資本身搭載的各種“軟實力”,而并非因為國內資本存量不足。因此,我國必須調整引資方向,實現量到質的轉變,優先吸引附帶更多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FDI,進一步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同時,投資自由化發展對我國經濟帶來的消極影響也不容小覷,必須更合理地引導、鼓勵外資投向帶動力強勁的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其它符合產業結構升級的行業。此外,一切要以國家經濟安全為中心,加大對跨國資本運作過程中的監管力度,防止由于急功近利而造成國家經濟資源的流失。
第二,要積極鼓勵企業“走出去”投資。“走出去”是我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更有利于中國融入全球投資自由化。我國加大對外直接投資的力度,不僅有助于轉移國內一些產業的過剩產能、汲取高新技術、開拓新的海外市場以及確保長期資源供應,也能使中國更深入地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有利于全球投資自由化良性發展。
第三,中國應繼續積極參與國際經濟事務,努力推動投資自由化向更開放化發展,逐步改變由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主導全球自由投資體系的局面,切實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
[1]朱金生,徐菲菲 .全球化、FDI與區域競爭力——基于中國省際的實證分析[J].平頂山學院學報,2009(2).
[2]郭建萬,陶鋒.集聚經濟、環境規制與外商直接投資區位選擇——基于新經濟地理學視角的分析[J].產業經濟研究,2009(4).
[3]董偉.對外直接投資、利用外資的理論與實踐分析[J].求是學刊,2010(3).
[4]王麗麗,趙勇.技術進步、資本形成與勞動力就業——FDI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渠道分析[J].當代財經,2009(8).
[5]黃宇慧.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08(11).
[6]郭連成.經濟全球化與轉軌國家經濟雙向互動論[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6(11).
[7]張形玉,丁國杰.經濟全球化中的五大矛盾及其演進[J].開放導報,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