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哲明 劉 佳
(合肥工業大學經濟學院,安徽合肥230009)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出口商品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我國經常項目保持著持續順差。巨額的貿易順差是我國經濟和金融實力不斷增強的表現,但給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也不容忽視。經常項目在現實生活中一般都是失衡的,或順差或逆差,要想保持一種在貿易余額數值上為零的狀況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關鍵看其受哪些因素影響,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經常賬戶的以及是否可控。
Harberger(1950)、Laursen和Metzler(1950)最早提出了HLM效應,認為當一國貿易條件受到外部因素影響并惡化時,真實收入會降低,從而降低儲蓄和投資,進而導致經常賬戶出現赤字。這一觀點被稱為 Harberger-Laursen-Metzler效應(簡稱HLM效應)。此效應在國外的研究相對成熟,大量跨期的、不同假定前提下,貿易條件變化對經常賬戶影響的研究表明HLM效應對經濟中的某幾個關鍵因素變量是敏感的,這其中包括:(1)消費者偏好;(2)特定勞動力供給和資金供給下的生產率;(3)國際資金市場的不完善;(4)沖擊的持續時間;(5)投資。模型的前提假定的相異導致HLM效應對不同國家數據檢驗成立與否并不相同。
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近年一直較穩定地持續增長,1992—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達到10.3%,季度年均增長率為2.49%,標準差為0.45。我國GDP幾乎呈現出直線型增長,這種數據特征不僅顯示出國內生產總值隨時間遞增的趨勢,也隱含了我國GDP增長具有確定性趨勢。另一方面,1997—2000年我國經濟曾遭遇亞洲金融危機和洪災等自然災害的沖擊,盡管GDP總量仍保持增長,但GDP增速有所放緩。由于我國仍然存在一定的資本管制,美國次貸危機通過金融渠道對中國經濟的短期直接影響比較有限,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其對我國經濟長期發展的間接影響不可低估。
1985—2000年期間人民幣匯率指數變動的基本情形是:有升有降,波動顯著;1985—1993年是下降時段,1993—1998年是上升時段。截至1995年,前13年人民幣一直處于貶值狀態,1995—2006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處于平穩狀態,而在2006年之后,持續的貿易順差造成人民幣在國際市場出現小幅升值現象。這一變化趨勢與經常賬戶的變化趨勢并未表現出較大的一致性,故不能簡單地以匯率因素來解釋中國經常賬戶持續順差的現象。
中國對外經濟關系中的貿易條件與貿易規模的顯著增長和貿易地位的快速上升相比卻呈現出相反的態勢。長期以來,中國典型的貿易條件惡化的表現形式是:出口價格水平下降,進口價格水平上升。根據中國海關統計,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出口商品平均售價上升了16.6%,但與此同時進口商品售價卻下降9.7%,相差7個百分點。由于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化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制成品的商品貿易條件惡化是正常的。當前我國正面臨著由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產業向資本、知識密集型、高附加值產業的轉變,如果這一目標得以實現,我國的貿易條件將會得到逐步改善。
1.被解釋變量的選取
本模型選取(CA/GDP)作為被解釋變量,其中,CA是經常賬戶余額,GDP是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經常賬戶不包含長期借貸和投資的資金流,這些均是資本賬戶上的項目。考慮到每年的通貨膨脹等因素,所以用二者的比值作為被解釋變量。
2.解釋變量的選取
解釋變量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人民幣匯率和貿易條件分別用G、R、P表示,a、b、c為待估參數,分別表示國內生產總值、人民幣匯率和貿易條件對經常賬戶的影響程度。
3.計量模型
依據上述分析,擬構造的經濟計量模型如下:

使用Eviews5.0軟件進行計量分析回歸,模型估計的結果即為:

基于上述結論,雖然該模型對樣本的擬合優度并不是很好,但從該模型中仍可看出解釋變量“貿易條件”與被解釋變量“經常賬戶”之間高度的正相關性,即HLM效應在中國可能是成立的。然而在本模型中,備受學者關注的另外兩個解釋變量“GDP增長率”和“人民幣匯率”卻沒有表現出太大的相關性,原因可能是該模型并不適合前兩個解釋變量,亦可能是經常賬戶所受影響的主要因素并不僅是這三個。為確定HLM效應在中國的成立與否,再進行一次回歸,這次的回歸剔除了前兩個因素,只做解釋變量“貿易條件”與被解釋變量“經常賬戶”的回歸,結果如下:
再次的回歸結果顯示出的擬合優度不高,但t檢驗和P值檢驗都對解釋變量“貿易條件”和被解釋變量“經常賬戶”的正相關性作出了肯定。由此,基本可以確定HLM效應在中國是存在的。

1.GDP增長率與經常賬戶間的關系分析
一國GDP的實際增長率反映出該國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勞動生產率越高意味著資本收益越高并吸引更多的投資。同時,如果行為主體對未來收益產生一種預期,預期到未來潛在的更高收益自然就會導致其儲蓄率的下滑,從而會使GDP增長率和經常賬戶表現出負相關關系,實證結果表明二者相關度并不明顯。對此,可理解為現實中人們可能不會有這種經濟持續增長的預期,因此人們只能獲得暫時的收入增長,即便存在經濟的快速增長,但由于存在比較嚴重的兩級分化的收入分配不公正現象,可導致長期經濟增長不可維持。在這些情況下,根據生命周期—永久收入假說的相關理論,會出現行為主體儲蓄率的上升,從而導致經常賬戶順差。
2.人民幣匯率與經常賬戶間的關系分析
從上文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變量在回歸的結果中是不顯著的,符號為負,這和經典理論或其他許多研究結論相一致。原因在于中國貿易盈余持續大幅攀升主要是由加工貿易順差引起,由于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中有一半以上屬加工貿易,它一般會產生一個正增加值(外貿順差)。這樣在貿易彈性不是很大、人民幣升值產生的支出轉換效應可能會較小,但如果因升值減少了中間品的支付價格而產生的實際收入效應又很明顯的話,那么中國經常賬戶順差就有可能進一步放大。
3.貿易條件與經常賬戶間的關系分析
傳統理論認為在滿足Harberger-Laursen-Metzler(HLM)條件下,貿易條件的惡化造成的收入效應會導致當前收入和總儲蓄的下降,并最終導致經常帳戶的惡化。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這種結論只有在所有國家都生產同質產品并且所有產品都是貿易品的情況下才會成立,如果考慮一個既包括進口品和出口品,又包括非貿易品的三產品模型,這一結論就未必成立。在本文計量檢驗中,中國貿易條件指數在回歸結果中是高度顯著的,且表現出和經常賬戶之間較強的正向關系:中國貿易條件指數每上升1%,會使CA賬戶盈余增加3.058%,高出2個多百分點,也即在中國貿易條件惡化情況下所造成的收入降低,會大過替代效應所帶來的儲蓄增加,可見HLM效應在中國是成立的。
綜上所述,從目前的貿易現狀來看,我國貿易條件特別是制成品貿易條件確實處于不斷惡化之中,而且隨著我國加入WTO承諾期的結束及國際貿易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通過使用關稅、配額等手段來改善我國貿易條件的空間越來越小,我國貿易條件會進一步的惡化,然而我國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是要建立在對外貿易條件不斷改善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必須要采取相應措施,改善我國當前的貿易條件,保持我國經濟良好的發展態勢,努力維護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成果。
為了實現最終比較優勢的產業升級優化,需要結合我國當前的產業技術水平來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依據國內外相關經驗,改善我國貿易條件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提升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首先,應加大產業轉移力度,在確保就業的前提下,加快以機電產業為主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新材料、醫療、生物、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使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最終逐漸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轉變。其次,要大力加強對傳統出口產品的深加工,提高其技術附加值,積極將新技術、新材料向傳統產業滲透,促使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升級,使其重新獲得比較優勢。第三,完善產業鏈,強化基礎工業力量。為了降低對加工貿易中零部件進口的依賴性,應大力發展零部件加工業,從而大量降低中間產品高價進口對出口效益增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促使貿易條件改善。
由于體制因素,我國企業獲取市場信息的渠道也極為有限,而各種協會、進出口商會和中介機構可以在國際貿易中承擔許多不宜由政府或企業承擔的事宜,因此充分發揮各種行業協會、進出口商會和中介機構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由于我國協會、商會往往帶有半官方的性質,既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職能,也從事一些營利活動。因此,有關部門應當大力加強對各種行業協會、進出口商會和中介機構的規范和扶持力度,引導其真正實現市場化運作,擺脫對政府的依賴,真正發揮其收集市場信息、提供咨詢服務、規范行業行為、協調行業競爭和推進行業技術進步等的職能作用,以此來促進我國貿易的健康發展。
積極推進關稅體制改革,優化關稅結構,也是促進我國貿易更好發展的另一條重要途徑。應當逐步取消不合理的減免稅政策,特別是要規范加工貿易關稅方面的政策,努力把加工貿易引向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同時不能只針對單個企業和項目實施關稅優惠政策,而是要針對整個產業進行調整。此外,還要優化市場環境,使國內外所有企業均享受國民待遇,從而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
改善我國的貿易條件是一個復雜過程,其中外貿企業是開展進出口業務的主體,要花大氣力對外貿企業進行改革,只有外貿主體適應了經濟發展的要求,才有可能促進我國貿易的健康、平穩運行。為此,要深化外貿體制改革,真正建立起“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外貿企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同時,實施行業集中策略,改變企業分散經營的狀況,實現規模經營,以促進外貿企業整體質量的提高。
[1]Harberger,A.C..Currency depreciation,income,and the balance of trad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0.Vol.58:47–60.
[2]Laursen,S,Metzler,L.A.Flexible exchange rates and the theory of employment[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0.Vol.32:281 –299.
[3]Obstfeld,M.Aggregate spending and the terms of trade:is there a Laursen-Metzler effec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2.Vol.97:251 -270.
[4]Svensson,L.E.O.,Razin,A.,The terms of trade and the current account:the Harberger–Laursen–Metzler effec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Vol.91:97–125.
[5]焦武,許少強.中國國際收支經常賬戶中長期變動影響因素研究—基于1992Q1-2007Q3多元時[J].中國經濟金融觀察,2008(5).
[6]丁騁騁.論財政政策影響經常賬戶的三個微觀機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6(11).
[7]艾瑤,葉德磊.人民幣有效匯率與經常賬戶失衡的實證研究:1982 -2007[J]. 金融觀察,2009(3).
[8]趙玉敏.總體趨于惡化—我國貿易條件變化分析[J].國際貿易,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