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蘭祥 程躍玲 鄭飛鴻
(1.安徽大學經濟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9;2.淮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據統計,如今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已由1991年的708.6元提高到2009年的5153.2元。隨著農民收入不斷提高,可支配收入也在增加,農村理財服務的需求不斷擴大。金融機構應注意到農民理財市場的潛力,也應該助力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經營戰略轉移,大力開發農村理財市場,滿足農民的理財需求。
目前全球經濟復蘇的內生動力明顯不足,實現持續、全面復蘇也將是緩慢而曲折的過程。而國內經濟雖然回升向好的趨勢不斷穩固,但消費疲軟現象仍沒有從根本上好轉,居民消費價格繼續上漲,通貨膨脹壓力仍然很大。目前農村富余資金普遍存放在銀行,但是面臨嚴重的通貨膨脹,實際存款利率為負數。2008年以來我國存款利率經歷了9次變動,活期存款利率很低,一年定期存款利率自2008年12月23日以來經歷了幾次比較集中的調高,截至2011年7月7日調整到3.50%,但是相對于同期的7.1%的通貨膨脹率來說就是負利率。加上近一段時間股市低迷不振、樓市深陷調控,老百姓投資理財、抗通脹的愿望越來越強烈。
當前,民間借貸愈演愈烈,然而民間借貸的法制不完善,農民參與風險大。民間借貸利率從直接貸款的20%左右到通過中介貸款的超過40%不等,對投資者來說極具吸引力,但作為企業的可持續融資來說成本過高,一些企業沒有將所融資金投入實體經濟中,一旦資金鏈斷裂,企業老板資不抵債,跑路時有發生,許多農戶血汗錢無法追還,近期溫州和鄂爾多斯的民間借貸風波就是實例。據中國人民銀行近期一項調查顯示,溫州近90%的家庭和60%的企業都參與民間借貸。據中國人民銀行溫州中心支行估算,溫州市2011年僅有35%的民間借貸流入實體經濟,較2004年超過90%的比例大為下降,其余的貸款或是進入房地產行業,或是在非正規的金融中介之間流轉。農戶對市場風險承受能力有限,難以把握市場運行規律和收益的最佳時機。金融機構在應對市場風險上具有比較優勢,應承擔起滿足農村理財需求的責任,向農民投資者提供合適的理財產品,減少農戶投資理財風險。
所謂“系統性負投資”是指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從一個地區的居民中獲得儲蓄,而沒有以相應比例向該地區發放貸款。從目前狀況來看,我國農村金融機構已經出現了這種“系統性負投資”現象。長期以來,我國的一些金融機構,要么從農村撤離,要么把從農村吸收到的資金調度到城市使用,發放給發達地區一些大項目開發企業,導致農村金融服務不足和缺位。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2001)的測算,1997—2000年,通過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機構的資金凈流出量為10334億元,這些機構成為地道的資金“抽水機”。這種農村地區資金凈流出的“虹吸”現象使得農村地區出現了融資的真空。盡管我國農村信用社的貸款余額逐年增加,但是由于其貸款余額的增加幅度小于存款余額的增加幅度,故而使信用社的負投資額呈逐年增大的趨勢,到2009年全國已達15150.42億元。農村金融機構表現出“非農化”特征,資金流向城市,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發展農村理財產品有助于農民主動獲取收益,矯正“系統性負投資”現象。
近年來理財產品在大中城市競爭趨于白熱化,而在廣大農村發展得卻非常緩慢,具體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理財產品品種少、起點高
目前,儲蓄產品依然是大多數農民理財的惟一選擇。據統計,為“三農”服務的大型商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推出的對保守型客戶比較有吸引力的產品有本利豐系列產品,推出數量占比14%,其他三個系列的產品屬于非保本型產品,農民一般對其很少問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至今推出的產品數量只有104只,適合廣大農民投資的理財產品很少;農村信用社一般只提供儲蓄類理財產品。同時農民的收入帶有較強的周期性和季節性,而已推出的理財產品以閑置資金增值為主要內容,普遍存在期限固定、周期較長等特征。而且目前金融機構設置的理財產品一般都是以5萬元、10萬元、20萬元為認購起點,對農民來說投資門檻偏高。
2.金融機構對農村理財產品的開發重視不夠
農民理財意識淡薄,缺乏理財知識,習慣于將富余資金存入銀行。2001年全國農戶人民幣存款余額是13821.40億元,到2009年達到49277.61億元。而且在存款總額中定期存款占到近70%,這對銀行來說是一項比較穩定的資金來源。銀行偏向于在農村經營傳統的存貸款業務,而將更多的精力集中于城市理財產品的開發和銷售上。這種現象也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下導致的農村金融機構的成長模式,農村同城市的差距使得金融機構開發農村理財產品獲益要遠遠低于在城市銷售理財產品,因此金融機構缺乏經營農村理財產品的動力。
3.通過非正規金融渠道發售的理財產品危害農民利益
目前非正規金融市場對我國金融市場影響力很大,農民被非正規渠道發售的相對較高的收益水平產品所吸引,并且對風險缺乏足夠了解。特別是民間借貸簡便易行,在農村普遍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金供求矛盾,但也帶來一定的危害。民間金融目前游離于政府監管之外,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相應的規范,一些民間借貸活動成為孕育“地下經濟”的溫床。且民間借貸中普遍存在的高利貸現象,提高了資金使用者的生產經營成本,降低了市場競爭力,一旦資金鏈斷裂就會使農戶無力償債,給農民帶來巨大的損失并危及社會的穩定。
1.農民缺乏理財知識,觀念落后
由于沒有金融機構的足夠重視和指導,很少有銷售人員到農村去推銷和宣傳理財產品,所以農戶難以獲取現代金融理財知識。農民理財保守化心理及陳舊觀念不能盡快改變,缺乏主動參與理財產品的積極性。據有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村居民的儲蓄存款金額已經高達22000億元以上,這一龐大數字說明農民“除了把剩余的錢存在銀行,不知道還有什么能讓錢生錢的好路子”。在城市“錢財需要打理,人生需要規劃”、“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等理財廣告語耳熟能詳。然而,對于農民來說,如何理財、怎樣使得富余資金保值、增值卻成一大難題。
2.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與理財產品信息化趨勢的矛盾
金融理財產品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理財產品的宣傳和辦理,都要依靠電子銀行、網上銀行、理財軟件等現代信息技術。城市的理財硬件和軟件條件都比較齊全,而農村基礎設施差,計算機普及率較低,相當數量的理財產品很難在農村推廣,此外商業銀行撤銷農村網點,直接導致農村金融設施普遍匱乏,制約了理財服務的推廣。
3.政策上對農村理財市場的偏離
農村金融是我國金融體系中的薄弱環節,長期以來我國金融領域改革重點一直放在城市,農村金融發展的政策環境尚不健全。利益驅動使銀行機構網點向收益高的地區轉移,這是近些年銀行從農村減少網點甚至撤銷機構的根本原因。農村金融機構與城市金融機構在資金投入、網點布局、業務發展、風險控制、人員素質、管理水平、經營環境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平衡。
做好金融知識的普及工作,改善農村理財傳統觀念是發展農村理財市場的前提。很多金融機構已經相繼推出許多理財產品,但是廣大農民卻對此比較陌生,金融機構應加大在農村地區普及金融知識的力度,對廣大農戶進行金融掃盲,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理財環境。例如,金融機構可以開展金融知識下鄉服務、印制一些金融基礎知識讀本重點介紹理財產品的特點、操作流程等。既要宣傳理財產品的收益,也要強調理財產品的風險,讓收益與風險意識深入人心。政府可以組織專業人員開展下鄉活動,廣播或電視等主流媒體在各農林頻道節目中,應定期以簡明易懂的語言及圖像向農戶講授股票、基金等金融工具知識和股票市場操作要點及方法等。
廣大金融機構應該認識到,在農村開展理財業務可以改善自身收入來源單一的現狀,并帶來管理、托管、傭金等多項中間業務收入,增強市場競爭力,為企業創造更多的交叉銷售機會,全方位服務客戶,降低客戶的流失率。金融機構必須改變理財只面對大中城市“高端客戶”、農村客戶大多沒有理財需求的片面認識,充分認識到搶占農村理財市場的戰略意義和歷史責任。一方面,金融機構應該重新定位農村市場,科學合理布局農村的營業網點,設立專業理財代辦點,加大對農村市場調查和對農村金融理財產品開發的投入,加快拓展農村理財業務。另一方面,農村金融機構特別是具有“支農”作用的金融機構一直以來面向的客戶都是以農民為主,所以在農村開展理財業務具有渠道和客戶資源、信息和政策等方面的優勢。農村金融機構應該多了解農民對理財的需求,充分利用其在農村營業網點多的優勢,繼續拓寬服務的覆蓋面。
農村市場對理財產品有著特殊的需求,并不是把城市理財產品搬到農村市場就可以成為農村理財產品。理財產品要想得到農戶的認可就必須遵循農村市場的實際情況,開發出具有操作簡單方便、投資起點低、風險較低、收益穩定、能隨時贖回等特點的理財產品。
投資理財仍需穩字當頭,特別是對于偏向保守理財、風險抵抗能力弱的農戶投資者而言,金融機構應該以推行保本型理財產品為主,一般銀行的保本浮動收益型的產品風險較低,是追求穩定收益的穩健型客戶的最佳選擇,如投資于國債和基金產品等。在當前股市不景氣,樓市觀望的情況下,銀行個人存款賬戶的“閑錢”開始增多,針對這種情況金融機構在理財市場上推出了不少針對短期、流動性強的新型金融產品,得到大中城市居民的追捧。這種理財產品風險較低,對農戶投資者來說也是比較有吸引力的,金融機構可以向農戶推介此類產品。
目前,投資類保險理財產品得到百姓的青睞,主要是因為保險有保障,并且有投資收益,能分散投資風險。雖然目前保險機構提供的保險產品很多,但是保險機構在農村網點很少,許多保險客戶經理由于入職條件低,技能有限,不能為農戶提供好的咨詢服務。保險公司應該多關注老百姓對保險產品的需求,針對農民目前關注的子女上學、養老、大病醫療等問題,應設計專門的投資理財產品。同時銀行可以憑借農村的營業網點較多且在百姓心中信譽較高的優勢,在農村設計銷售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理財產品,農民可通過銀行柜臺購買保險,從而方便理財。
目前農村普遍存在青年勞動力流向大城市的現象,從而會出現大量土地閑置,這不僅使得靠土地為生的農民收入來源減少,還造成社會緊缺的耕地資源閑置浪費以及危及國家糧食生產安全。針對此現象,金融機構可以開發與之相關的農民土地信托的理財產品,土地信托是土地使用權人(委托人)為有效利用土地,將土地信托予受托人,由受托人利用其專業規劃與管理,將開發經營的利潤作為信托受益分配給受益人。農戶可以將土地使用權委托給銀行,簽訂委托授權合同,由銀行或銀行委托其他專業信托機構對土地進行經營,期間農戶獲得收益分配。發展土地信托理財產品可以提高土地資源重組效率,有利于提高土地規模效益,使農業發展走上集約化、規模化道路。由于土地生產經營周期較長,此種理財產品一般是較長期理財產品,農戶在投資時需要權衡利弊。
在營銷手段的設計中應充分考慮農村的實際情況,以傳統手段為主、現代手段為輔。傳統手段是指依靠金融機構的網點進行產品營銷推廣理財產品,現代手段是指電話、短信、傳真、網絡等工具。金融機構要加大資金投入,升級改造辦公設備和網絡信息系統等現代化辦公通訊手段,建立電話服務中心和手機短信等業務平臺。在一些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農村地區可以采用建立農村金融超市。金融超市既可以采用網上金融超市也可以采用網點式的金融超市,金融超市可以展示各種理財產品供農戶選擇,同時應該有理財專業人士免費向農戶答疑解難,幫助選擇與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財產品。同時,金融機構可以根據自身員工情況為每個村選一個對其情況比較了解的員工擔任理財產品客戶經紀人,有利于金融機構熟悉客戶需求以及介紹理財產品,從而節約由于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各種成本。
員工素質的提高能夠為單位提供大量的人才儲備,金融機構要積極鼓勵員工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業務知識的學習和培訓,可邀請專業培訓機構舉辦專題講座。經過業務培訓的員工,應重點充實到農村網點,以促進農村地區理財業務的發展。同時要加強個人客戶經理、理財師隊伍建設,要努力將業務精、能力強、善溝通的人員充實到理財客戶經理隊伍中,做到人盡其才。
[1]都本偉.金融的取向——農村金融改革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
[2]王曙光.農村金融與新農村建設[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3]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中國農業發展報告[R].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
[4]陳柳欽.我國農村金融理財問題探討[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9(1).
[5]甘少浩,張亦春.中國農戶金融支持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6]吳慶念.我國農村金融理財的困境及其對策[J]. 浙江金融,2008(6).
[7]岳意定.改革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