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娟
(山東女子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目前,全球經濟已經渡過了金融危機的恐慌期,進入了矛盾集中爆發、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后金融危機時代”,但是,中小企業的財務狀況并未好轉。2011年二季度以來,中小企業老板“跑路潮”、“倒閉潮”成為社會熱點話題,究其根本,財務結構不合理、投資比例失衡、融資來源不當導致公司喪失償債能力成為主要原因。對中小企業的管理者而言,把握后金融危機時代的特征,建立行之有效的財務預警系統,提高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應對后金融危機時代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財務預警系統是以企業信息化為基礎,采用比例分析、數學模型等方法,依據企業的財務報告、全面預算以及其他相關的經營數據,對公司的經營過程和財務狀況進行實時監控,發現財務狀況的異常征兆立即作出反應,采取相應的措施,規避或減少發生損失的風險。
(一)建立財務預警系統是監測企業健康運行的重要手段。在日常工作中,對收集的企業內外財務信息和數據進行分析,監測財務狀況,將監測結果與核心指標進行對比,找出偏差。如果發現問題,及時預警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財務危機的發生。
(二)建立財務預警系統是化解企業潛在財務危機的必要措施。在監測企業正常運行的基礎上,識別偏差產生的原因并提出改進方案,彌補企業運營中出現的偏差,更正過失,避免潛在的財務風險,使企業保持正常運轉狀態。行之有效的財務預警系統能夠探究企業出現財務風險的原因,找出“癥結”所在,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方案。
(三)建立財務預警系統是消除財務風險“隱患”的必要途徑。財務預警系統不僅能及時避免潛在的財務危機爆發,而且能夠改進企業管理的措施,修正公司現有財務管理及生產經營中的偏誤,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從根本上消除隱患,做到“防警”于未然。
從理論上看,傳統的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構建是基于我國上市公司相關理論和經濟技術特點。本文以發現警兆—確認警情—排警對策為邏輯機理,建立簡便易行的財務預警管理模式,在預防和化解危機以及提高中小企業管理水平方面發揮作用。
(一)根據相關指標,發現警兆。警兆是財務預警的信號系統,在警情爆發之前,作為先兆表現出來,一定會有某些指標出現異常,這種異常與事先設定的警情可能有直接關系,也可能關系不大。從我國中小企業自身發展狀況和所處環境的情況來看,發生財務異常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融資風險,是指由于收不抵支產生的,企業不能按照約定期限償還債務本金及其產生的利息的風險;二是現金流量風險,是指由于缺乏足夠的現金凈流量產生的,不能按照約定期限償付債務本金及其產生的利息的風險。就我國中小企業現狀而言,對于融資風險和現金流量風險的防范都非常重要,在設立的財務預警指標中,必須能夠反映企業財務風險的各個方面;在確定警兆時,必須以反映上述財務指標的定量指標為基礎,輔以經驗判斷,否則就可能出現偏誤。
(二)根據企業特點,確認警情。對于我國中小企業來說,股權融資方式往往受到限制,企業發生的財務風險主要是由舉債造成的,所以在運用財務預警指標等定量數據確定“警情”時,還應重點分析負債經營資產收益、債務資本成本等指標,確定實現財務杠桿收益,保證債務融資效率,避免負債效率低下引發財務風險。中小企業經營管理者應根據自身及所在行業的特點,設置核心指標進行警情分析,指標體系中應包括反映企業償債能力、獲利能力、營運能力、發展潛力及現金流量等方面的指標。與大型上市公司相比,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和財務管理系統提供的數據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中小企業不能單一依靠定量分析確定企業的融資風險現狀,在確認警情時,必須定量與定性結合分析確定的財務預警指標,考慮自身的發展現狀和企業特點,確定“警情”。
(三)針對出現的警情,提出排警對策。作為財務風險診斷的工具,企業財務預警系統的構建應具有理論的科學性和現實的可操作性,以完善內部控制體系和嚴格的制約機制為基本框架,以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和健康的企業文化為基礎和前提,以科學的治理結構和優秀的從業隊伍為根本保障,以嚴密的內部控制措施和高效的后期反饋機制為重要手段。對財務預警核心指標體系進行實時監控,對出現的警情,無論是否危及到企業的財務安全,都需要及時進行處理;必須根據預警信息的性質、類型和重要程度采取相應的對策,制定解決方案,將危機消滅在萌芽中。
財務預警系統為企業預防財務危機提供了保障,但財務預警系統并不能獨立發揮作用,要在實施中真正產生效果,必須采取相應的配套措施。
(一)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為財務預警系統的實施提供制度保證。財務預警系統依據的是客觀真實的內外部資料,有效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能夠為財務預警系統提供所需的真實可靠的數據,據此中小企業管理人員能夠實時監控企業經營過程,并在收到財務風險預警信號后根據“警情”程度作出相應的反饋,進而修正經營過程中產生的偏誤,把財務預警制度落到實處。
(二)定量指標與定性分析相結合,保證財務風險預測的有效性。在財務預警分析中,財務報告是財務預警核心指標的主要來源,依據財務指標進行預測十分重要,但相比大型企業,中小企業財務報告顯示的數據難以反映企業的全部財務風險。因此,在對傳統的量化模型和指標進行分析的同時,還應針對中小企業的特點,結合相應的定性分析指標,如客戶滿意度、銷售回款速度、貸款增加幅度等非量化因素,只有將定量指標與定性分析相結合,才能更加確切地預測財務風險,把財務風險控制在初級階段。
(三)強化風險防范觀念與風險預警意識。在企業內提高風險防范和風險預警意識是中小企業財務預警系統得以成功構建并有效運行的前提。在中小企業高層管理者層面,高層管理人員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風險管理水平,強化財務預警意識;財務風險存在于工作的每個環節,每名基層工作人員必須將風險防范意識貫穿于日常工作的始終,在思想上對潛在的危機保持清醒的認識和高度的警惕。
(四)加強人才培訓,提高財務人員工作效率。由于財務預警所需的數據大部分來自于財務部門,因此,真實完整的財務數據是財務預警系統得以成功實施的前提和保證。在一定程度上,財務人員的能力和素質成為財務預警機制成功實施的決定因素之一。就大部分中小企業而言,財務人員大多數時間忙于處理日常重復性事務,而缺乏足夠時間去研究和應用先進的財務管理技術,導致財務人員普遍缺乏綜合信息處理和數據分析能力,難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所以,中小企業應建立、健全財務人才培訓和再教育體系,通過綜合、全面的培訓體系不斷提高財務人員數據處理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進一步提高財務部門的工作效率。
[1]Altman EI.Predicting financial distress of companies:Revisiting the Z-score and Zeta models.NYU Working Paper,2000.
[2]劉瑩.關于企業財務危機預警若干問題的思考[J].商業時代,2011(15):57-58.
[3]蘇利平.財務風險“潛伏期”的分析識別與監測[J].財會通訊,2007(2):81-82.
[4]呂長江,徐麗莉,周琳.上市公司財務困境與財務破產的比較分析[J].經濟研究,2004(8):64-73.
[5]楊淑娥,徐偉剛.上市公司財務預警模型——Y分數模型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3(1):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