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娟
(黑龍江省商業職工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01)
環境會計又稱綠色會計,它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有關法律、法規為依據,計量、記錄環境污染、環境防治和環境開發的成本費用,同時對環境的維護和開發形成的效益進行合理計量與報告,從而綜合評估環境績效及環境活動對企業財務成果影響的一門新興學科。
環境會計要素包括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所有者權益、環境收入、環境費用和環境利潤。
環境資產是指企業用于環境治理與環境保護的資產,是指由于符合資產的確認標準而被資本化的環境成本。
環境負債是指企業發生的、符合負債確認標準并與環境成本相關的義務。環境所有者權益指企業所有者在企業資產中所享有的經濟利益。
環境收入是指企業在環境工作方面的成就給企業帶來的收益,如企業利用“三廢”生產并銷售產品所得的收入會增加企業的其他業務收入以及環境方面的補貼收入與營業外收入等。
環境費用是對從事與環境有關的活動勢必導致的某種支出。如環境預防費用、排污收費及環境稅收、罰款與賠付等。
環境利潤是環境收入與環境費用的差額。
我國開展環境會計的研究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才引進環境會計理論。90年代開始,我國逐漸開展對環境會計理論體系的研究。1994年我國制訂了《中國21世紀議程——人口、資源與環境》白皮書,將可持續發展確定為我國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戰略目標,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從而在客觀上要求我國建立環境會計體系,以確??沙掷m發展戰略的實施和生態經濟發展的需要。盡管我國已制定并頒布了不少環境法律法規,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法制體系,涉及環境因素的會計法規幾乎是空白。
我國對于環境信息的披露管理松散,像環保局、證監會等都沒有對上市公司提出在年度報告中必須披露環境信息,大部分企業只是在會計報告的附注中對環境信息做了簡要說明。在會計科目方面,幾乎沒有企業設置環境科目。在披露環境信息的企業中大部分屬于重污染行業,環境信息披露還沒有得到普遍重視。
有關環境會計法規或政策的實施必定需要通過財會人員來實現。環境會計又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是由會計學、環境學、環境經濟學、可持續發展學等多種學科交叉滲透而成的。這就要求企業的財會人員必須有全面的、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而目前我國企業的財會人員缺乏相應的環境、生態、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知識,從而制約了環境會計在企業中的有效進行,財會人員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過程中的重要角色未能體現。
國家立法機關和政府職能部門必須在現有環境和會計的法律法規基礎上,制定健全環境會計準則和制度,使環境會計有法可依,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有統一的標準。例如,丹麥的環境保護法中明確規定:全國所有的企業在上交年度財務報告的基礎上,必須附報一份綠色環境會計報告,用以監督企業環保義務的履行狀況。具體做法如下:1.修改會計法。將綠色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內容列入會計法。2.完善會計準則。將環境會計要素列為必須披露的內容。3.建立會計制度。會計制度依據會計準則所規定的有關環境原則進行設計,使環境會計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會計人員掌握。
環境會計主要是以企業為會計主體,核算企業對社會資源環境和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企業作為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是其最根本的目標,因此,只要有利于企業價值增長的活動,企業就可能為達到目的而忽略其他相關主體的利益。因此,應加強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中介機構的監督,包括行政管理、監督和專項環境審計。由會計師事務所或國家審計機關進行專項環境審計,可強化對環境會計的再監督,有助于環境會計的創建和不斷完善。
首先,使財會人員樹立環保觀念,對財會人員進行環保宣傳和教育。同時對財會人員進行環境、生態、工業、可持續發展等跨學科領域的綜合培訓,提高財會人員的環境會計專業水平。其次,將環境會計的實施作為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從最基礎的社會教育和觀念培養做起,建議在大中專院校增設綠色會計課程等。
[1]吳榮.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現狀分析[J].財政監督,2008(22).
[2]王宏鑫.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探討[J].財會通訊,2009(6).
[3]田志瑩.加強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對策研究[J].會計之友,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