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倩倩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清代黑龍江(璦琿)副都統衙門的職能
金倩倩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沙俄的入侵使清政府認識到了加強東北邊防建設的重要性,雅克薩戰爭之后在黑龍江地區建立的城鎮發展成為軍事重鎮,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軍事城鎮防御體系,設有副都統管轄地區事務。本文從軍事、政治、經濟三個方面研究黑龍江副都統衙門的職能,力求對這一機構作出客觀評價。
黑龍江副都統;衙門;職能
光緒二十六年六月,直、魯各省民教相仇,義和拳趁機興起。清政府沒有及時鎮壓剿撫,以至于在很短時間內,其實力蔓延數省。俄阿省總督借詞拳匪蔓延,進兵保護東清鐵路,照會將軍壽山。壽山以自己防御為由拒絕其要求。然而,十八日,俄復派兵艦駛至璦琿三道溝,壽山以戰禍迫在眉睫,急致電黑龍江副都統鳳翔,令其戒備。于是,黑龍江城新任的邊軍十六營悉數開赴沿江扼守。
在鎮守轄區內地區的同時,黑龍江副都統衙門也肩負著聽候朝廷調遣、出兵征討叛亂的任務。乾隆三十四年正月七日征調300人赴京聽候調遣,正月十二日征調100人前往云南;乾隆三十八年六月征調500人進剿金川;嘉慶十一年八月赴陜助剿,征調人數不詳;道光六年八月,征調500人進京;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十二日,征調100人赴盛京聽候調遣;咸豐二年十二月十九日,征調200人赴河南防堵;咸豐三年三月初六,征調200人駐黃河南北要隘;咸豐三年,征調250人往淮、徐一帶防剿;咸豐九年二月,征調100人赴天津負責海防;同治元年二月,征調50人赴楚助剿;同治六年七月,征調275人赴山東待命;同治八年三月二十九日,征調50人赴陜聽候調遣。
卡倫是清政府為守衛邊疆而設立的據點。何秋濤在《朔方備乘》中說:“更番侯望之所曰臺,國語謂之喀倫,亦作卡倫,又稱卡路,喀龍者皆為對音之轉也。”雍正五年(1727年) 《中俄布連斯奇條約》簽訂,中俄兩國劃分國界。自庫倫起,設卡倫59處。設在要隘之處,以便于巡守、偵查。其中,巴拉畢喇昂啊喀倫、伊瑪畢喇昂啊喀倫、精奇里江喀倫、烏魯蘇穆丹喀倫、科洛爾喀倫、喀塔奇喀倫、庫默勒喀倫、額葉爾喀倫、紐勒們河喀倫、遜河口喀倫、納默爾河源喀倫、烏魯蘇灣喀倫、畢喇拉河口喀倫、黑龍混同兩江會口喀倫均在黑龍江城境內,設有駐防官兵,隸屬黑龍江副都統管轄。
《尼布楚條約》簽訂后,為保證條約的貫徹執行,清政府立即派遣官吏查看邊界。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在格爾必齊河口和額爾古納河口樹立了界碑,“勒清、漢、蒙古及俄羅斯、喇第諾(拉丁)五體字”于界碑之上;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政府又派遣郎談和詔三至額爾古納河口巡視,同樣以五種語言的文字刻條約內容于河口石壁;同年,還派遣巴海等到黑龍江下游視察邊界,巴海等“立碑于山上,碑刻滿洲、阿(俄)羅斯、喀爾喀(蒙)文”。
為鞏固東北邊疆,防止沙俄再次入侵,清政府還在外興安嶺以南中國一側實行了嚴格的巡邊制: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界,每年由齊齊哈爾、墨爾根、黑龍江三城各派協領一名,率兵二百四十名巡視。
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政府命吉林水師營總管移駐黑龍江,統帥水師官兵駐防待命,監視沙俄活動。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兵到璦琿建城戍邊不久,原設的水師營總管等官,隸屬于黑龍江將軍。這意味著黑龍江水師營的正式成立。
黑龍江的水師營地處邊防,每年都進行水陸訓練。水上操練在春秋兩季進行,每年四月江水大開,各個水師營由將軍親自操閱,揚旗鳴鐘,于中流上下,燃紅衣大炮,以示威武。水手則以劃子船分為八旗,仍以各佐之兵,荷槍上船,排隊操習。八月,江水快要結冰之時又操練一次。陸地訓練則通過狩獵進行。
驛站是清政府在全國各地普遍設立的通訊、聯絡機構,主要負責政令傳達以及官吏的來往、公差、朝貢覲見等。清政府為了加強對全國的聯系和監督統治,在全國各地建立驛站。
副都統衙門要負責驛站的建立,并派兵駐守,而且還要監督驛站的正常運行。黑龍江地區的臺站分為南北西三路,南路共十站八臺,駐齊齊哈爾城。設站官一員,驛站關防筆帖式二員,各站設筆帖式十員,領催十八員。站官“本六品,有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為八品,嘉慶年間任期從六年改為四年。黑龍江副都統衙門要監督管驛官,使其按照大清規定的驛站條例辦事。
努爾哈赤在起兵時創制牛錄制,在牛錄基礎之上編設了八旗制度。后來,隨著歸附的人眾和八旗自身壯丁的增加,清廷開始設置編審之法,用以壯大八旗的實力,加強對旗丁的管理。黑龍江的戶籍自乾隆三十六年開始實行編審,黑龍江副都統衙門轄區內的所屬民戶,乾隆三十六年新編民戶三千四百一十三戶,男、婦七千四百九十三口。
黑龍江省在建設之初,運糧餉軍都從奉天吉林兩省調撥。后來移戶開屯,大開官莊,開始設有公備倉。在齊齊哈爾、墨爾根、黑龍江共設倉房三百九十七所,黑龍江城存糧食十三萬石,名永積倉。逐年屯、戶按丁交存,號為定額。道光八年,依黑龍江將軍所奏,黑龍江城補存糧食一千五百石。三十三、四年間,屯田次第升科,輸納稅、賦,無復按丁輸糧事,倉官亦裁。宣統元年,歸復倉儲舊制,以備不虞。
黑龍江地區的土貢最重要的是貢貂,自天命、天聰年間就已經開始實行。光緒年間規定貂貢:頭等七十二張,二等一百七十三張,上三等四百零三張,中三等兩千五百零七張,每年九月進貢。除此之外,還有年貢、春貢、夏貢、鮮貢等名目,屆時由將軍、副都統等進呈。
清初的黑龍江省地廣人稀,滿、蒙居民以狩獵游牧為主,并無丁口、土地之賦。雍正十二年,黑龍江省開始收取捐稅,齊齊哈爾、墨爾根、黑龍江抽收牲畜牛馬稅,每銀一兩,征收三分。道光以后,征收雜稅,光緒以后,各項稅捐紛然并舉,稅章紊亂。光緒三十三年黑龍江改置行省,稅法才開始獲得統一。
黑龍江城內征收牲畜牛馬稅,京錢一千八百串。稅課為定額,由將軍、副都統、同知、通判遴派員役,各行政稅,年終報明戶部,歸于坐支。光緒三十一年,在黑龍江城設局開市征收洋藥稅,以此來作為漠河金廠防兵及增設卡倫加餉以及運糧之需。
黑龍江副都統衙門,在有清一代發揮了鎮守邊疆的職能,并對這一地區經濟的開發和建設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1]方式濟.龍沙紀略[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
[2]西清.黑龍江外記[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
[3]張伯英.黑龍江志稿[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K24
A
1008-178X(2012) 05-0037-02
2012-02-13
金倩倩(1985-),女,黑龍江哈爾濱人,黑龍江大學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古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