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漢君
(集寧師范學院音樂系,內蒙古集寧 012000)
淺談蒙古族歌曲創作
王漢君
(集寧師范學院音樂系,內蒙古集寧 012000)
蒙古族歌曲在流行樂壇眾多的歌曲中,像一股清新的風撲面而來。那悠揚、寬廣、抒情、激昂的旋律,把蒙古族人的性格和草原風光用獨特得筆觸刻畫得淋漓盡致。筆者通過對部分經典的蒙古族獨唱歌曲進行分析和介紹,試圖對蒙古族歌曲創作進行粗線條的闡述和概括,讓更多的人了解蒙古族歌曲、蒙古族音樂的風格特征。
蒙古族;獨唱歌曲;音樂創作
在眾多的蒙古族音樂作品中,獨唱歌曲不僅以它那遼闊、悠揚、舒暢、激蕩的旋律給我們的聽覺帶來強烈的震撼,同時,音樂中飛揚的馬頭琴聲和草原人質樸的長調,把我們的心、我們的靈魂,帶進了一個天、地、人完全融合的境界。這種境界讓我們遠離了城市的喧囂,感受到生命的意義,領悟到心靈的和諧。
臺灣阿鏜先生在所作《音樂之美》中曾這樣說過:音樂之美,首在意境。意境之美,崇高第一,童真第二,高貴第三,奮發第四,深情第五,豪放第六,淡雅第七,悲涼第八,絢爛第九,空靈第十,歡娛第十一,哀傷第十二,粗獷第十三,異族情調第十四,描摹自然第十五。蒙古族歌曲從題材、體裁、內容、形式、唱法(長調、短調、呼麥等)等方面,都淋漓盡致地表現著那份崇高、童真、高貴、奮發、深情、豪放、淡雅、悲涼、絢爛、空靈、歡娛、哀傷、粗狂、異族情調和描摹自然的意境。
《四季》是內蒙古自治區著名作曲家、國家一級指揮永儒布老師的作品,從歌詞的表面看,是描述大自然的,但在整個樂曲中,那緩緩流淌的慢速度、樸素的和聲語言,都在表達著一種大自然的永恒的親切與莊重。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由我國著名的蒙古族作曲家阿拉騰奧勒創作。作品吸收了蒙古族民歌中的牧歌特點,曲調中飽含著優美的牧歌風,贊頌了內蒙古草原美麗如畫的田園景色和牧民幸福和諧的生活畫面。歌曲為宮調式,采用了蒙古族牧歌中常用的二部曲式結構。A段是由四句體擴充而成的六句式多句體結構。其中除了第一、六樂句結束在調式主音上,中間的四個樂句均結束在不穩定音級上。歌曲素材簡練,其中第四句是第一樂句的變化重復,第五句是二、三句的變化重復,第六句以一個新的樂思出現。B段,也就是副歌部分,它的出現,具有多種特色,第一樂段的結束在低音區為副歌的展開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音區上形成了鮮明對比,使副歌的進入推向高潮,弱起的節奏、蒙古族民歌中的襯詞、襯腔,親切動人、起伏的旋律,漸弱的結束句,將人們帶入美麗迷人的草原,融入牧民幸福和諧的生活。
在蒙古族歌曲的演唱技法中,長調以其悠長、婉轉、蕩氣回腸之特點獨具魅力。特別是它的自由延長音——諾古拉,是從心底里流淌出來的對宇宙、自然和人類高度和諧的贊頌,也是對藍天白云下大草原上的生命的贊美,在很多具有蒙古族風格的歌曲作品創作中,散節拍的長調旋律具有非常獨特的表現意義和音樂感染力。
《贊歌》是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插曲。作品的開始是一個引子,采用自由拍,歌者用蒙古族獨有的演唱形式——長調將音樂展開。在一段抒情的頌歌之后,又出現了一個與引子呼應的長調——尾聲,在意味深長中結束。整個作品呈羽調式,分為三部分:引子、主題、尾聲。主題部分只有八句,而且是帶有再現性的變化重復。貝內特雷默曾說過,音樂在多大程度上使你聯想到一種非音樂的體驗,它就在多大程度上是一部成功的音樂作品,所有好的音樂都是一種情感的語言。《贊歌》則是在這方面表述成功的典范。
從歷代游牧民族民間歌曲所反映出的內容看,對山水草木的信仰、依賴和歌唱,始終是民間歌曲歌詞內容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山川、草原、牲畜、人以及“好引聲長歌”的悠長音調特征,就成為蒙古族歌曲的主要內容和音樂元素。因此,作為音樂創作者,要想創作出一部精品,就必須走進民間,走近民歌的源頭。而大自然、田間以及各種有民歌出現的場所,都是創作歌曲所必須要體驗的“田野工作室”。
從目前對蒙古族歌曲集及音像資料的研究來看,蒙古族歌曲大致分為三大類:
一類是傳統民歌,其種類繁多、體裁風格多樣。其中包括各不同時期、地域的風俗歌曲,不同場合演唱的宗教禮儀歌曲,宮廷宴歌以及說唱歌曲等。這類作品都來源于民間,存在于民間。從演唱角度來看,有的屬于長調牧歌,有的屬于短調民歌,還有的屬于敘事歌曲、好來寶等等。長篇敘事歌如《嘎達梅林》、《陶克陶胡》、《韓秀英》、《森吉德瑪》、《達納巴拉》、《寶音和稀格大喇嘛》等,結構龐大,內容完整,故事動人,較真實地反映了蒙古族社會的風土人情和歷史事件,也是蒙古族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從內容體裁上來看,又可分為頌歌、情歌、宴歌、思鄉歌、贊馬歌、嫁女歌、詼諧歌、兒歌、勞動歌、婚禮歌和禮儀歌曲等。這些作品曲調優美,風格獨特,一些比較古老的佳作現在有的已經失傳。現在在民間流傳的大都屬于描寫勞動、愛情、思鄉以及喜慶宴歌等方面的歌曲。思鄉曲的內容有兩種:一種是武士思鄉曲,即指從軍出征,在外作戰的蒙古武士們所唱的懷土思鄉之歌。如錫林郭勒盟民歌《曠野中的蓮松樹》;另一種是婦女思鄉曲,即遠嫁他鄉的青年女子們所唱的思念故鄉親人之歌。例如科爾沁民歌《諾恩吉亞》等。思鄉曲的藝術性較高,曲調優美流暢,節奏舒展,結構嚴謹,調式運用豐富而大膽,轉調離調手法很多,常以模進的手法來發展曲調。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愛情歌曲在短調民歌中占有極大的比重。如《森吉德瑪》、《達古拉》、《小情人》等,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族男女青年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
再一類是根據民歌改編或創作而成的歌曲。在眾多蒙古族風格的創作歌曲中,有很多是根據民歌改編而成。比如《月亮之上》與《敖包相會》,我們不能說兩者之間沒有一定的裙帶關系。再如我們前面提到的《贊歌》,它的創作也是源于一首古老的蒙古族民歌——《正月瑪》 (也稱《金葉瑪》)。這類作品的音樂大多采用中國的民族調式體系,通常為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旋律起伏較大,樂句、樂段的中間部分常常是音樂起伏較大的地方,也是音調較高的地方。比如在《敖包相會》的第一樂句中,還使用了旋律的跳進。跳進在蒙古族民歌中經常出現,特別是音程較大的跳進(四度、五度,甚至于八度以上的跳進),是蒙古族音樂的一大特點,是形成蒙古族民歌開闊、穩健、剽悍性格的中心環節。
還有一類就是具有蒙古族音樂色彩的創作歌曲。這類作品在現今的歌曲作品創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類作品具有色彩豐富、風格多樣、曲目眾多、受眾面大等特點。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作品有《雕花的馬鞍》、《陪你一起看草原》、《吉祥三寶》、《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等等。
在眾多流行的草原歌曲中,烏蘭圖嘎老師作曲的《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布仁巴雅爾作詞作曲的《吉祥三寶》則以全新的音樂思維和寫作方法征服了聽眾。《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在歌詞中,將游子心中對家鄉草原的眷戀與深情,借助父親與草原、母親與河娓娓道出。作品采用了民族調式中的羽調式,旋律的開始運用4度下行進行,但很快又以上行4度進行回到主音,這與蒙古族民間歌曲的傳統表現方法既有變化,又有一致性。旋律進行中的8度上行大跳,既高亢又寬廣,具有蒙古族民間音樂中博大厚重的特點。《吉祥三寶》是一首有著較強的流行元素,又極具蒙古族音樂特色的創作歌曲。歌詞質樸,內涵深刻,旋律清新、簡潔,父親、母親和女兒的三種音色變化交替進行,整個音樂形象活潑、親切。
透過膾炙人口的蒙古族歌曲,我們深深感到,質樸的歌詞中浸透著深深的愛,或奔放或柔情的旋律下包含著濃濃的情。而這愛、這情恰是目下其他一些時尚音樂所無法表現的。
[1]潮魯.蒙古族長調牧歌研究[M].海拉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
[2]潮魯.蒙古族民間歌曲與說唱音樂研究[M].海拉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5.
J607
A
1008-178X(2012) 05-0192-02
2012-01-08
王漢君(1969-),男,內蒙古烏蘭察布盟人,集寧師范學院音樂系副教授,碩士,從事音樂教育與民族民間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