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丹
(武夷學院藝術系,福建武夷山 354300)
金剪情節系古城
——浦城民間剪紙藝術的產生與發展
田 丹
(武夷學院藝術系,福建武夷山 354300)
浦城剪紙藝術是閩北代表性的民間藝術形式。對浦城剪紙的歷史源流、發展與現狀、制作流程與藝術特色、著名剪紙藝人及其藝術風格進行系統論述,對于人們清晰地認識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強化人們保護文化遺產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具有重要意義。
浦城;民間剪紙;考察與研究
剪紙藝術在中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上千年的輾轉流傳中,不僅成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更深深滲透在人們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中。其在閩北古鎮浦城的發展也有著千余年的歷史,古城歷經的斗轉星移、滄桑巨變深刻影響到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的產生、發展與傳承。
追溯浦城剪紙的源流,尚無確切文字記載。普遍認可的說法是,西晉八王之亂后,北方剪紙隨中原士族入浦定居傳到浦城。《三山志》中有記載:“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始入閩者八族”。這是中原地區人民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也是北方漢人與閩人的第一次大融合。秦朝末年,閩越首領無諸率軍北上參加反秦行列和漢楚之爭,在北方生活八年后深受北方文化影響,班師回閩時,也帶回了中原的民俗文化,剪紙藝術自然包含其中。加之浦城自古地理位置優越,自從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后,浦城的漁梁村就成為中原入閩路線即著名的“通京大道”的必經之地。唐宋以來,一直是福建物資、文化與中原流通的必經要道。[1]更重要的是,浦城人杰地靈、名賢輩出,古時就有“上相明邦”之美譽。歷史上曾有八大宰相殿議國事,二十名尚書面待天顏。南宋遷都臨安后,地處南宋王朝后花園的浦城,就有許多人在朝廷為官。在浦城人與臨安的密切來往中,更加深了民俗藝術的互通互融。[2]獨特的歷史背景是剪紙藝術落戶古城的必然,也成就了浦城剪紙南北共融的獨特風貌。
宋代的浦城剪紙最為盛行。浦城人用剪紙進行祭祀、祈福、納祥、驅鬼、辟邪,娛樂、美化生活。每逢元旦、立春、元宵、清明等節日,人們就會剪鏤幡勝,相互贈賀。并出現了專司剪紙的“剪花嫂”和“剪花婆”,同時出現了具有審美價值的觀賞性剪紙。到了元代,在浦城農村,剪花嫂(婆)已是半職業化,各種精美的“花樣”經她們相互交流而得以流傳。從傳承下來的許多紋樣我們可以隱約看到人們創作、使用剪紙的情景和盛況。
明清時期,剪紙在浦城的應用更為廣泛。人們在衣、食、住、行、樂等生活習俗中均有使用剪紙的習慣,剌繡花樣是其中最主要的使用形式。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著名文學家梁章鉅寓居浦城,大力提倡、推廣剪紙藝術。在其所著的《歸田瑣記》中有這樣的記載,“近日浦城有敬惜字紙之會,誠盛舉也。惟各家尚有習而不察,竟等于不敬不惜,而不自知其非者。常見人家饋送食物,無論大盤小盒,其上必加紅紙一塊,或方或圓,必嵌空剪雕四字好語,如‘長命富貴’、‘諸事如意’之類。不知此紙本系無用之物,轉瞬即蹂躪于童婢之手,再轉瞬且棄于圊溷之區。其能于收物之頃,即將此紙隨手撿歸惜字簍中以待焚化者,蓋百家不得一二人焉。一家如此,積家則多,一日如此,積日則多。其婚娶喜慶之家所用尤繁,則所作踐之字尤多。今欲驟令各家不用此紙,其勢有所不能。不得已,思一善法以變易之。竊以為各家用此之心,不過意取吉祥,別無他說。茲以吉祥之景代吉祥之字,有何二致?因雜取吉祥善事,剪做花樣十六紙,分贈各家。務望照此剪雕,以待前此吉祥之字?!盵3]由此可看出送禮時禮物上由紅紙剪成的吉祥花樣取代吉利字句的習俗是從清代浦城流傳、發展到中國各省民間的,并且輻射到福建省內各地及廣東、浙江、江蘇、廣西甚至湖北、山東等地。
民國期間,社會動蕩,戰亂頻繁,社會經濟文化生活受到一定沖擊。浦城民間雖仍沿襲明清習俗,剪紙的使用亦有相當范圍,但頂峰景像已不復存在,民間也鮮有新的花樣出現。在解放后的數十年間,傳統文化受到破壞、沖擊,許多民俗活動被迫取消,剪紙的使用缺乏載體。
進入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受當代流行文娛形式的影響,剪紙藝術更是處境瀕危。大量傳統經典花樣流失、青年愛好者越來越少,藝人明顯老齡化。改革開放后,浦城農村外出打工者較多,加之其他各種原因,學剪紙、用剪紙的習慣幾近消亡。
就在這種寶貴的傳統藝術形式即將悄然逝去的危急時刻,浦城縣委、政府開始重視浦城民間剪紙的保護、研究、傳承和發展,將其作為全縣主要文化項目來抓,采取了各項有效措施。民間剪紙協會的成立、民間剪紙保護計劃的制定、一系列的剪紙培訓活動和展出活動的開展,終于漸漸恢復了浦城剪紙往日的生機。
浦城剪紙一直以來以剪為主,現代的產業化過程中才引進了刻。剪制是浦城剪紙堅守到現在的傳統技法,是廣泛流傳于民間的制作技巧。
剪制的流程共分四步。首先是用墨蠟拓印花樣。就是用蠟油加上鍋灰,制成墨皂,再將紙緊貼在譜樣的背面,用墨皂來回摩擦圖案。摩擦的這一面應是水平的,這樣可以產生一個清晰的黑色輪廓。第二步,是將花樣疊放在數張紅紙上。所有紙張鉆孔后用紙捻固定。第三步,是按花樣的陰陽布局從里到外逐步剪出花樣。最后一步就是拆開后逐張修剪完成。用剪刀剪紙比用刀刻難,沒有足夠的練習,線條會顯得彎曲和粗糙。剪紙藝人使用剪子比用筆在紙上畫還自如,行剪時經常把原稿上不盡人意之處加以修改,從而使承傳的樣子不斷有所改進和創新。
在紙張使用上,現在浦城剪紙用的多是安徽的大紅色半生熟的宣紙,這種宣紙不易褪色,雙面紅色,非常好用。過去也曾用過四川撒金的朱紅色宣紙,但是會褪色,并容易受潮變形。后來有人針對這種狀況琢磨出個辦法,就是用重色做底,如深咖啡色或大紅色做底來襯朱紅色的剪紙圖案,這樣顏色越褪對比越強,剪紙越突出。
浦城剪紙的用途主要用來裝點各色禮品,多是“食品花”。“食品花”就是在糕餅、糖果、酒壇、魚肉等食品上裝飾剪紙作品,題材與食品或食品喻義一致。這種“食品花”在浦城廣泛使用,并影響到全國。小到一顆雞蛋、大到豬馬牛羊,只要是用作禮品,人們都會精心剪制出各種精美圖案裝飾,既令人賞心悅目,又寄托美好祝福。
浦城剪紙的藝術特點,有四個方面最為突出:第一,字中有畫、畫中有字、以字組畫。如福、祿、壽、喜字等較大的單字,在字的邊線內,剪雕成各色紋樣;另一種則在紋樣內剪上吉祥語言,比如“魚躍龍門”、“五谷豐登”、“年年有余”。第二,構圖緊湊、獨幅紋樣居多,這和剪紙用于點綴和裝飾喜慶年節之事的用品有關。作為實用的裝飾藝術,人們根據所贈禮品的大小,剪雕成各種紋樣,所以以適合紋樣居多。大的用在櫥柜箱盒、床上用品上,小的用在糖糕壽桃、雞鴨魚肉上。這些剪紙作品普遍構圖緊湊,目的是,一方面更為實用,一方面也便于流傳。第三,陰、陽剪并用,人物、動物頭部以陰剪為主、身子以陽剪為主。如《麒麟送子》這幅剪紙麒麟形象生動,背著一個小孩急走,體現出人們盼得貴子的愿望。人物頭部用陰剪手法、麒麟用陽剪手法,形成對比,相得益彰。第四,就是線條比較粗獷,少見纖細繁密。這與其在最初傳入時深受北方剪紙風格的影響有關。[4]
浦城剪紙歷經千年,將傳統技法與古老的紋飾特點一直堅守到現在的確不容易。封建社會里剪紙藝術卻被貶為雕蟲小技而難入史冊,更無人為剪紙藝人們書碑立傳。歷史上太多剪紙藝人的名字被無情地埋沒。浦城明清時期的剪紙藝術家和藝人,我們知道的寥寥無幾。基于對這一點的認識,浦城縣文化館近些年開始收集整理健在的剪紙藝人檔案,尤其重視其代表作品原件的保存,以免給子孫后代留下遺憾。
浦城代表性的在世藝人大多在40歲以上,她們的剪藝漸趨成熟,逐步成了自己的風格。這些藝人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人是家庭背景較好,知書達禮,文雅秀氣。這類作者造型準確、逼真而且工細,以花鳥為主要內容。第二種人是性格開朗,眼明手快,干凈利落。剪紙粗獷簡潔、生動抽象、黑白分明、趣味性強;第三種人,內涵深刻,性格沉穩,識字不多但滿腹故事,這部分作者是較為優秀的。她們的作品有力度、有趣味,含意深刻,十分耐看。作品中充滿情趣、美感以及對生活的無限熱愛。
健在的剪紙藝人中年齡最高的應該是臨江鎮的黃蓮鳳,今年已經90多多歲,15歲學習剪紙,至今已經近80個春秋。75歲的王新妹,年少時跟母親學會剪紙,年輕時即成為當地的“剪花嫂”,常為鄉村鄰里幫忙剪紙花,積累了大量的傳統花樣。她本人尤其注意引進其他地方的優秀花樣。只要在書報上或在外出參賽時看到,就及時記錄下來。這位老人很會動腦筋,擅長創新。她的作品形象生動、技法成熟,有很高的構圖技巧,布局也很新穎,能充分展現我們浦城古老剪紙的藝術魅力。她的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的展覽,并為省博物館和省藝術館收藏。勤勞的藝術實踐,不僅積累了豐厚的藝術成果,也贏得了社會的認可和家庭的支持。她的女兒和兒媳婦在母親的影響下,也愛上了這古老的傳統藝術,目前已學會了基本的剪紙技能。
富嶺的毛麗香,今年46歲,心靈手巧,尤其善于在民間交流中吸取藝術的營養。她能充分理解傳統花樣的內涵,準確的表達再現。不僅技法熟練,而且有著高漲的創作熱情。她對生活觀察細致,善于思考,作品生活氣息濃厚。她的代表作品《放牛歸來》、《喂雞》多次參加國家和省市級各級比賽,贏得很高的贊譽,是杰出的年輕一代民間剪紙藝術傳承人。
婦女自然是民間剪紙隊伍的骨干力量,但在浦城,也有很多男子加入到這支隊伍中來,浦城電力公司的職工吳澤平,就是一位鐵桿剪花迷。至今已經有30年的從藝生涯,從未間斷。作品多次在省展中獲獎。他的最大特點是題材上與時俱進。比如《迎回歸》、《東方之珠》就是原始技法與現代題材的完美結合。
浦城剪紙是勤勞智慧的當地百姓在傳承自己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同時,積極汲取中原文化營養而形成的既保留中原文明印跡、又融合吳越源流遺風,獨具韻味的藝術形式。當前面臨的緊迫問題是避免傳統藝術的傳承出現老齡化的趨勢,為此全縣中小學和各鄉鎮辦班培訓、組織比賽活動頻繁,能工巧匠倍出,使我們看到了這份民族遺產傳承發揚的希望。在浦城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浦城剪紙被福建省政府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8年國家文化部命名浦城縣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剪紙)之鄉;2009年,福建省政府將浦城剪紙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朵扎根閩北土地的民間藝術之花將在浦城乃至全省人民的精心呵護下盡情綻放、吐露芬芳。
[1]《夢筆浦城》編委會.夢筆浦城[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8(5).
[2]陳竟.中國剪紙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8).
[3]吳衛東.浦城民間剪紙[M].福建:福建美術出版社,2005(6).
[4][清]梁章鉅.歸田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1(8).
J528
A
1008-178X(2012) 05-0196-03
2012-01-12
田 丹(1977-),女,黑龍江安達人,武夷學院藝術系講師,碩士,從事美術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