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勁梅
(云南省公安邊防部隊士官學校,云南昆明 650214)
淺論《菜根譚》中互文的運用
徐勁梅
(云南省公安邊防部隊士官學校,云南昆明 650214)
洪應明語錄體哲理勸世作品《菜根譚》中的“互文”修辭,從語言形式出發,抓住語言意義特征,將作者的主觀情感意志貫穿于前后語句,通過藝術留白空間的擴大,強化了閱讀的審美體驗,提供了藝術延伸的平臺。
《菜根譚》;互文運用;語言意義
《菜根譚》全書共568則,其中162則運用了互文,占總則數的28.52%。《菜根譚》語體促短工巧、韻律和諧、對仗齊整,互文辭格形多對應、意多互通,與《菜根譚》行文風格相吻合。
易置性互文的特點是拼和上下,共現整體,通過創作思維的串聯性最大限度地激活閱讀的聯想思維。全書共有58則使用了易置性互文,占《菜根譚》互文總則數的35.80%。例如:
1.士君子之涉世,于人不可輕為喜怒,喜怒輕則心腹肝膽皆為人所窺;于物不可重為愛憎,愛憎重則意氣精神悉為物所制。(正編45)
例1用互文對“喜怒”和“愛憎”進行了整和,在待人接物的過程中不能輕易表現喜怒愛憎之情,更不能太重喜怒愛憎之感。為人做事的情感要有限度,只有保持中和才能到達“庸”的恒定境界。它迎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
2.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下,便可超凡;放得道德仁義之心下,才可入圣。(續編7)
例2中“超凡”“入圣”互置關聯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將“功名富貴”“仁義道德”放到了并列的否定層面。洪應明反對儒學太過入仕的價值趨向,并想力圖擺脫束縛人天性的種種繁冗褥節。這正從一個側面肯定了“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的道家主張。
同義性互文是互文用法中爭議較大的一類,有的學者認為上下語句中出現的意義基本相同的部分實為對仗所需,不存在相互性。但判斷語言的修辭不是在靜態語境中進行的,而是要將語言現象放回具體的動態語境中觀察,在《菜根譚》的行文中就存在許多同義互文的現象,共有64則,占總互文則數的39.51%。例如:
1.登高使人心曠;臨流使人意遠。讀書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嘯于丘阜之巔,使人興邁。(續編138)
例1中“心曠”“意遠”屬同義,皆有心曠神怡之感,但結合上下文來看二者視覺側重點不同。“心曠”與“登高”相契建構了立體的空間感,而“意遠”與“臨流”相配拉長了平面的綿延感,組成了心理視覺角度的不斷變化。
2.狐眠敗砌,兔走荒臺,盡是當年歌舞之地;露冷黃花,煙迷衰草,悉屬舊時爭戰之場。盛衰何常?強弱安在?念此令人心灰。(正編388)
例2同義性互文與例一不同,它的運用與排比辭格有異曲同工之妙,頗具鋪陳之勢,通過文義互見來增強文氣。“盛衰何常?強弱安在”中“何常”與“安在”為同義互訓,本可化歸一句,但作者偏偏運用了互文的手法而分為兩句,這是與其特定的反問句式直接相關的。
“影射”顧名思義便是扣其一端而聲達兩處,逮其一類則即獲全旨。這種辭格的特異性要求閱讀客體依托于經驗及文化積累,充分地調動邏輯推理思維,通過對互文中已顯意象的觀審從而將作者想要表現的對應藝術“留白”補出。
1.物莫大于天地日月,而子美云:“日月籠中鳥,乾坤水上萍”;事莫大于揖遜征誅,而康節云:“唐虞揖遜三杯酒,湯武征誅一局棋。”人能以次胸襟眼界吞吐六合,上下千古,事來如漚生大海,事去如影滅長空,自經綸萬變而不動一塵矣。(正編102)
這是用典故影射的例子,其中“湯武征誅”是指湯討夏桀、武王伐紂兩件事,“唐虞揖遜”看似只是指堯禪讓給禹舜一件事,但對比可以發現它影射了舜禪讓于禹,上下文的典故實際上是兩兩對應。
2.一事起則一害生,故天下常以無事為福。續前人詩云:“勸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又云:“天下常令萬事平,匣中不惜千年死。”雖有雄心猛氣,不覺化為冰霰矣。”(續編151)
例2似乎不存在“相對”的形式,何談“互義”呢?但是從“故天下常以無事為福”可以看出上文顯義“一事起則一害生”不完整,其隱義為“一事落則一害滅”。通過對整體意義的感知,可以領會到“無為而無不為”的精神要義,“事起害生”作為警世之言,讓人自然而然地補出“事落害滅”的治世結論。影射性互文留下的藝術空白要達到的目的在于“憤”“啟”,以修辭為契機強化了讀與寫的雙向交流。
全書共有正反性互文39則,占總互文則數的24.07%。“正反”意在從兩個相反的視角或是從兩個相對的側面來審視事態人情,力證深邃哲理。例如:
1.以我轉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憂,大地盡屬逍遙;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順亦生愛,一毫便生纏縛。(正編400)
2.少年之人,不患其不奮迅,常患以奮迅而成鹵莽,故當抑其躁心;老成之人,不患其不持重,常患以持重而成退縮,故當振其惰氣。(正編99)
例1中“得”與“失”;“順”與“逆”;“喜”與“憂”;“憎”與“愛”互義闡釋了得失不生喜憂,順逆不生愛憎的豁達的生命價值觀,將人生四境及影響修為的本原四性做了很好的概括,可以看出正反性互文強調的是思辯的整體性。例2中少年的“躁心”與老成的“退縮”是涉世的兩個極端,故不可取。在這里正反性互文起到不偏不移的調和作用,從而防止觀念產生錯誤的偏頗,語義的互補實際體現了邏輯辨證的中庸。
對《菜根譚》所表現的修己養性、清凈無為、調和中性、涵養品行等儒、道、佛思想無一例外地需要通過閱讀來“徹悟”,而在洪應明看來他的作用只是在于適度地進行點撥,互文的使用為《菜根譚》的說理增添了幾分玄機妙理。
[1]王同策.菜根譚注釋[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2]郭錫良.古代漢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張文勛.儒道佛美學思想源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4]趙峰.“互文見義”探析[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
[5]陳效偉.“互文”略論[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2(2).
[6]張集文.淺談互文的判斷和理解[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3).
H15
A
1008-178X(2012) 05-0044-02
2012-01-12
徐勁梅(1971-),女,云南昆明人,云南省公安邊防部隊士官學校講師,從事漢語言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