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如何創造監督的條件
■本刊評論員
今年“兩會”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重申了人民監督的權利:“政府的一切權力都是人民賦予的,我們應該創造條件讓人民提出意見批評政府。”一方面,從法律意義上來講,人民監督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來自于憲法授權,憲法權利的行使是無條件的,不容剝奪;另一方面這一權利的具體運用離不開人們對公共問題的關切、公共信息的獲得、法律的保護、批評監督渠道的暢通等主客觀條件。正因如此,總理才多次強調要創造人民批評監督政府的條件。
群眾為什么有批評監督的需求?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解釋的是關切公共問題、關懷我們結成的共同體的道義責任。除了這樣的宏大敘事,我們還須確認,之所以關切是因為我們是監督收益的利益主體,監督的成效有益于公共利益的實現,是我們共同利益之所在,更不用說一些部門和官員侵犯群眾利益時有發生、當事人維護自己權界的正當性和必要性。
人們將批評監督指向公共權力的運行和具體的政府行為,從大局、從長遠看,政府同樣是其利益主體。溫家寶總理說,政府決策常從群眾“拍磚”里頭受益,就是證明之一。監督最有效,政弊就會極小化,公共目標就更易達成,民心民意就更牢靠,官民關系麻煩就更少,社會凝聚力就更強大。所以,“創造條件讓人民提出意見批評政府”,應成為執掌公共權力的部門和有抱負的官員的真實意愿并轉化為有效的制度供給。
所有的公共問題,無論是公共決策、公共財政、國有資產的營運,還是其他具體的公共事務,除了國家機密,公眾可以知悉并加以監督,“關切得到”這是批評監督的前提。所謂批評監督的條件,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公共權力的行使、公共治理過程盡力做到公開透明,降低公眾關切和監督的門檻,減少批評監督必需的信息搜尋成本。相反,政府信息不透明,一些本應公之于眾的公共信息被人為壟斷,批評監督所賴的信息匱乏,藏污納垢的事情就會多起來,有效的監督供給不足,猜忌和不信任感則會隨之增長。公共信息不透明還有一個弊端,它制造了信息不對稱性,客觀上可被一些違法違紀者利用,為批評、舉報人、合理質疑者設下造謠傳謠、“誹謗政府”的陷阱,也給真正的謠言留下了空間。
對批評監督權利的保護,至關重要。不可否認,當前還存在一些與創造監督條件的目標相悖的現象。對批評監督權的保護,重在依法行事,嚴格錯案追究、嚴查報復陷害監督者行為及其背后可能的違法犯罪行為、嚴防官員惡意干預司法行為、將當事官員由幕后請到訴訟前臺。全社會也要達成共識,對于公正立場的批評者要給以尊重與寬容,即使批評中存在錯誤,也應厘清責任,而不能一味深文周納追究當事人。更進一步,在制度設計上還應該激勵有效的監督行為,讓冒著風險見義勇為,維護公益的監督者得到相應補償。
溫家寶總理說:“考慮把一些經常批評政府的代表人士請到中南海,面對面地聽取他們意見”。這說明暢通批評渠道的重要性。責任政府理應開門納諫,將與群眾的理性互動作為日常工作的內容之一。對于批評監督,要及時認真回應,解決問題落到實處,不能讓群眾“說了也白說”而喪失信心。
監督的收益不證自明,社會上監督的巨大需求要求寬松的社會環境和制度供給與之匹配。消除一些人不被批評的“特權”,糾正一些人忌諱批評的不良心態,阻擊壓制批評監督的作為,保護和激勵有效監督的供給,真正為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和改革發展大業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