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玲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吉林長春 130012)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保障內容的再分析
李曉玲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吉林長春 130012)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我國開展以來,對農民的醫療保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時至今日,各地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都在不斷完善,試圖對農民起到更有利的作用與影響。但隨著制度的不斷完善,其中一些硬性的制度缺陷也凸顯出來,特別是相關聯的其他要素問題明顯。對此,更需要結合現在社會的實際發展狀況,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保障內容進行一個再分析,并對其中的一些主要問題提出對策性意見。使農民利益愈加得到保障的同時,相關的利益群體同樣也能夠從中受益。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保障內容;制度完善
2002年,我國提出在農村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簡稱“新農合”制度),2003年在全國的一些農村地區設點進行試驗性建設,現已漸漸覆蓋全國,并已看到其對農民的積極作用。但隨著制度的健全,保障的內容日益豐富,制度建設也愈顯龐大與復雜。在進行制度建設的同時,同時更要對隨之而帶來的弊端與問題進行關注,特別是相關利益群體的相應的制度配合也應該納入新農合制度建設的范圍之內。只有這樣,才能隨著新農合制度的豐富,而為更多的人提供醫療福利。
隨著新農合制度的日益完善,農民在其中切實得到了實惠與利益保障,農民不會再出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嚴重問題,農民有能力實現基本的看病與治療。新農合更強調對農民的大病與重病的救助,其他疾病反而成為農民的重要負擔。同時,與新農合制度相關的利益群體也隨之產生新的需求。綜合來講,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主要的新需求值得關注:
我國經濟迅速發展,而對疾病的認識還不健全。而且由于工業化的進步,環境污染問題、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嚴重。在農村社會,農民的慢性疾病也越來越多,并隨著人們知識水平的提高,對慢性病的認識越來越多,農民這幾年更加注重慢性疾病的治療。衛生部等15部門在今年向全國印發了關于《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的通知,指出“慢性病病程長、流行廣、費用貴、致殘致死率高。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已經占到我國總死亡的85%,導致的疾病負擔已占總疾病負擔的70%,是群眾因病致貧返貧的重要原因,若不及時有效控制,將帶來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農民在新農合制度的保障下,重大疾病已無后顧之憂,但慢性病成為新的致貧疾病。農村基本衛生條件差,農民對個人身體不加注意,也未形成基本的身體鍛煉習慣,更加重了慢性病患病率。中國傳統的小農思想也在加劇這一現象,農民得了“小病”后不愿去醫院治療,新農合的門診報銷比例非常少,自己還要花一部分錢,很多農民在這樣的情況下,選擇了自己“挺著”,或者隨便吃點藥了事。因此,在農村經常看到“小病拖成大病”,農民才去治療,但治病的效果可想而知。同時,門診的低報銷率使農民更是想到去看門診既費錢又浪費時間,甚至了為看病,故意把“小病看成大病”,積極要求住院,再進行治療。這種情況也浪費了國家的大量資源。因此,目前,新農合在保障農民重大疾病治療的同時,如何加強農民慢性病和門診疾病的治療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新農合制度主要是針對農民的重要疾病的救治。但在救治的過程中,病人陪護家屬在陪護中所產生的費用對農民來講也是一個重大的負擔。農民發生了重大疾病,一般的情況下,鄉級的衛生醫療機構都無法進行救治,至少會到縣級的醫療機構中進行救治,甚至還需要到省級醫院進行救治。也就是說,很多的重大疾病都在采取異地救治,很多地區要求只能對病人入院治療所產生的費用進行報銷,在家療養的費用也不包括在救助的范圍內。因此,陪護家屬所產生的費用就更多了。除了基本生活費用之外,陪護家屬在此時間內不能創造任何生產力。如果病人患病非常嚴重,需要的陪護人員更多,其費用更大。另外,我國城鄉基本生活水平本來存在差異,這種陪護所產生的費用與農村的日常消耗相比是巨大的,日常生活消費、住房、交通等方面的支出,也使異地看病的成本加劇。這也加重了家屬的負擔,甚至個別地區出現過因無財力與精力進行陪護而放棄治療的現象。
我國在實施新農合制度后,依據制度要求對村醫與鄉村診所,以及農村藥品管理有了新的規定。為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成本高的問題,各地紛紛建立了專門的鄉村醫療診所。大部分村醫也轉而成為鄉村診所的醫生為農民服務。新農合制度提倡農民就地看病、就地診治,以節省成本。在制度安排上也強調在農村診所和醫療中心看病可報銷的比例是最高的。但是,制度吸引是一個方面,對村醫待遇與鄉村論據醫療設施建設的加強則是更為重要的。我國各地已通過各種渠道解決這一問題,但現實的狀況仍然很嚴酷。新農合的資金主要用于農民看病治病的補助上,用于醫療建設的補助少之又少,村醫的待遇差,診所及醫療中心的條件弱,更無法吸引更多的醫療人才加入新農合制度建設的隊伍。與此相應,農民在患病時,更愿意到縣級醫院進行治療與救治,村級醫療的發展更是沒有空間。近年來,國家為了降低農民看病成本,提倡村級醫療機構進行零利潤售藥,藥品的利潤空間被完全去掉,村醫自尋的福利收入也沒有了,基本待遇更是無法保障村醫的福利。因此,我國農村醫生呈現萎縮的趨勢。
我國農村迅速發展后,農民的綜合素質已有明顯的提高,雖然還存在大量的問題,但隨著經濟發展,通訊的發達,農民也越來越意識到“預防重于治療”的道理,越來越多的農民有了積極進行疾病預防體系建設的需求。除了要求進行健身之外,農民也開始注意衛生與環境質量的提高,通過多種渠道建設農村的環境體系。這些僅僅是外在環境上的進步,而從農民自身來講,要想做到疾病預防,還要學會對疾病認識的知識,從日常生活的細節出發做到疾病的預防,這是農民中還嚴重欠缺的部分。從國家的角度來講,還缺少對我國農村基本環境建設的投資,更沒有建立全面與完善的疾病預防體系,科學機構的正確宣傳與引導也沒有深入到我國農村。所以,我國農村的疾病預防體系建設更多地是依靠農民自發形成的,農民根據自己的各種經驗總結,結合多種渠道獲得的科學與非科學的預防知識,自發地、嘗試性地從自己的生活中提高疾病預防能力。預防意義大于治療,我國農村疾病預防體系隨著新農合制度的日益成熟必須迅速建立起來,并發揮作用。
我國農民基本文化素質在逐年升高,對制度認識不僅僅停留在表面意義上,更注重制度建設中的各個方面。現代社會中的農民越來越對新農合制度要求進行更為詳細的了解與認識。雖然我國的新農合制度參保過程中實行自愿的原則,但這種自愿也是有條件的,也會受到具體狀況的制約。很多農民參保時并沒有仔細了解新農合制度的要求,即使有相關部門在進行宣傳,但大部分農民還是處于一種過于簡化地認識的狀態。因此,當農民應用到這一制度時,就處于慌亂的情緒,不知如何下手去解決問題,甚至由于對制度不了解而無法切實解決患者的實際困難。農民希望對醫療保障制度有清晰的認識,這樣才能善加利用,并能對制度的建設提出意見或建議。
要想解決上述配套性需求和新增加的保障需求,可以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制度的運行不是獨立的、單一的,它需要大量的其他制度與組織的有效運行來進行配合。新農合制度因建立比較晚,許多方面還不成熟,存在大量的問題,但與建立之初相比,進步就比較大了。與其他制度運行不配套的現象便逐漸顯露出來。這樣,就需要充分利用其他組織與制度來配合。新農合制度并不能完全實現保障對象的所有需求,這是受實際條件的限制,對此可借助其他組織或制度的保障力量完成不斷增長的農民保障需要。例如對農民慢性病與門診治療的缺少問題,可通過社會保險制度補充實現基本保障;對病人家屬的需求問題,則可以借助社會中的一些慈善組織或救助組織提供的人力或財力上的支持,徹底解決由新農合帶來的新困境。
制度建立了,支持制度運行的條件也要迅速建立起來。新農合制度的作用環境就發生在農村,在農村對農民進行就地治療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因此,鄉村醫療建設也是新農合制度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對這一部分的投資要遠遠低于異地治療所花費的成本,這是一勞永逸的建設。目前,農民的門診及慢性病治療主要在鄉村醫院中完成,大病還要進行異地治療,這是一種資源的浪費,而且還耽誤病人的病情。所以真正從農民利益出發,解決農民看病難的問題,最根本的方法還是要加強鄉村醫療建設,包括硬件和軟件建設。也包括提高村醫水平與待遇的建設,以吸引一些有志者投入到鄉村醫療建設中來。政府與社會可通過多渠道加大投資力度,實現城鄉醫療資源的平等與平衡。
農民疾病的解決工作一方面在于積極的醫療治療,另一方面則在于主動預防疾病,因此建立疾病預防體系迫在眉睫。農民要通過自身行動努力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國家與其他相關的社會組織更要對農民進行多渠道的宣傳與培訓,讓農民對疾病的預防有著積極與科學的認識。農民群體流動性不高,基本生活也是以有機種植為主,農民的疾病預防體系要特別加強自然環境直接帶來的疾病影響。國民的身體素質不僅直接表現在身體的健康狀況上,還表現在疾病預防思想的建立上,農民群體正是缺少這一部分建設,很多慢性病與傳染病在這里便發展迅速,直接影響農民的健康素質。新農合制度應該“有治有防”,在防治結合中提高農民身體素質。
制度在發展,制度中的人也要隨之發展。當新農合制度在農民群體中成為一個最主要醫療保障措施之后,農民更希望通過更多的方式深入地理解新農合制度。這樣,農民可以在相應的場合充分利用這一制度,達到這一制度的最優化使用。我國農民文化素質總體偏低,現在的新農合制度宣傳往往借助文字或媒體宣讀的方式進行宣傳,每年都會花費大量的宣傳費用,卻起不到良好的宣傳效果。這與農民的素質和認識直接相關。受傳統小農思想的影響,農民對新農合制度經常是現學現賣,當用到這一制度時才去了解制度,有時其運用效果也是一知半解。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在進行新農合制度宣傳時一方面要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讓農民能夠迅速地接受與吸收;另一方面則要進行持續宣傳,而不是在參保前進行短期的宣傳。同時,也可以與其他的教育機構或組織合作,共同實現宣傳教育工作,讓農民切實從心底認識新農合制度的益處,并會運用這一制度。
新農合制度日趨完善,保障對象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在這一階段進行新農合制度建設時,除了要繼續關注制度本身之外,更多地是要借助外在的相關資源,通過相互配合,實現更加豐富的保障需求。新農合制度本身的運行與其他要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要素利用得好,新農合制度也會運行順暢。因此,新農合制度運行中分一些注意力在相關聯的要素建設上,會對新農合制度的運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新農合保障內容不斷豐富的過程。
[參 考 文 獻]
[1]李立清.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王曙光.社會參與、農村合作醫療與反貧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羅婷.淺析我國新農合制度的改革之道[J].理論研究,2011(7).
R197.1
A
1008-178X(2012)11-0061-03
2012-12-25
吉林省社會科學項目(2009B035)。
李曉玲(1979-),女,吉林榆樹人,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教授,博士后,從事文化社會學、組織社會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