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廣黔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管理科學系,貴州都勻 558000)
對城市市容與環境管理相關性的理性分析
朱廣黔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管理科學系,貴州都勻 558000)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進程逐漸加快,衡量一個現代城市的標準是多方面的,如穩固的經濟實力、濃郁的文化底蘊、健全的管理體制等等,其中城市市容市貌與環境管理是城市實現現代化的重要環節和標志,它直觀地顯現出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開放程度和文明程度。因此,研究城市市容與環境管理及其建設,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還具有深遠的實踐意義。
城市市容;環境;管理
城市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文明和進步的具體體現。城市的形象代表著該城市的特征及個性,反映著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歷史文化形態、產業結構布局、經濟發展水平、人口受教程度等等。城市市容與環境管理即運用經濟、法律、技術、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類損害環境質量的行為,積極營造良好的市容市貌,協調城市經濟發展與環境系統的關系[1],城市市容與環境包括生態環境、設施與建筑環境、社區環境三個層面。生態環境是指影響城市生產和生活的自然條件,諸如水、土壤、大氣、動植物等;設施與建筑物環境指人工建造和人類活動形成的物質環境,諸如建筑物、道路交通、娛樂設施、生產設施等;社區環境是指在城市居民聚集的生活區域內的綜合環境,諸如治安環境、居住環境、綠化衛生環境等。作為城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市容與環境管理工作關系到能否為全市人民創造一個干凈整潔、衛生健康、美觀舒適的生活、工作、學習環境,對于推動區域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城市市容不是指單純的自然環境,也不單純是指人工環境,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的結合是城市市容最顯著、最根本的特征。城市是人類影響自然環境最強烈的地方,城市中的各種自然要素都會帶著明顯的人工痕跡,有的甚至已經失去了它原本的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因此,自然環境是城市市容的基礎,人工環境是城市市容的主體。就管理而言,城市市容屬于綜合立體化的管理的范疇,涉及城市中的方方面面,包括城市的衛生與園林綠化程度,城市道路與建筑物管理,居民區環境管理,水、大氣、土地污染的防治和治理等。根據市容管理動態性強的特點,建立長效化的管理機制必不可少,對一些頻繁發生亂擺攤點、亂涂亂畫、亂停亂放的地段要保持連貫性的監管。同時,還可以積極創制和借鑒其他城市的做法,如新加坡城市市容管理的作業服務過程市場化的模式,將公共服務和公共設施納入專業化、市場化、競爭化的運作軌道上來,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法律和服務標準進行有效的監督。實際上,管理的實質就是正確處理城市人工雕琢、環衛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在不違反生態規律的前提下,在自然環境中打上人類思想意識的烙印和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
城市的環境系統不可能脫離其他生態系統而單獨存在,它必須依托原有生態系統的調節機能,并與其他系統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傳輸和轉化才能存在。實踐證明,城市在其系統內部經過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所排出的廢物,要依靠人為技術手段處理或向其他生態系統輸出,利用其他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來消除原本城市內部的不良影響,保證物質(農副產品、勞動力、礦物燃料等)循環的暢通[2]。因此,城市環境的開放性既是其顯著特征之一,也是保證城市社會經濟活動持續進行、市容市貌整潔必不可少的條件。從管理的角度來說,不僅要對城市的市容負責,也要對城市周圍環境負責,不能因城市的整潔造成其他地區的環境污染。
人是城市環境建造和享受的主體,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行政、經濟、教育、宣傳等手段來確保城市環境的安定有序,從而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權和發展權落到實處。因此,“以人為本”是城市市容與環境管理的根本宗旨。但是,“以人為本”并不是以人類為中心,不是追求人對自然的絕對主宰和控制,只是強調城市市容與環境的“人文關懷”。以余姚市為例,他們按照“以人為本、疏堵結合,既要管住、又給出路”的原則,以“服務市民群眾,方便人民生活”為根本,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用人性化的“梳妝”取代了“掃蕩式”的管理,用親情式的執法與違章占道的商販進行“游擊戰”,城市的市容與秩序明顯改善[3]。如此管理,既看到了攤販們影響市容、破壞環境的一面,也看到了他們的弱勢群體地位,考慮到了社會的和諧程度與市民的幸福指數,為城市市容與環境的精細化、人性化管理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此外,讓公眾參與城市市容與環境管理也是政府賦予公民民主權利的一種表現。因此,形成廣大市民參與城市市容與環境管理的社會氛圍和引導機制,既可以不斷增強民眾的公共意識,激發他們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減輕政府負擔,還能夠延伸城市市容與環境管理的時空,為逐步建構起由政府部門單一化管理到全社會共同管理的格局轉變助力。
“生態城市”這一概念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AB)計劃”中提出的。此后,它便受到了各國學者的重視,其內涵也在研究中不斷得到更新與發展。綜合而言,生態城市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指導城市發展而建立起來的空間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環境整潔優美,生活安全舒適,物質、信息、能量高效利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保護三者保持高度和諧,人與自然互惠共生的復合生態系統[4]。城市是人類生產和生活密集的活動場所,也是廢渣、垃圾、噪聲、空氣、水污染等較為嚴重的地方,因此,城市的環境往往處于高負荷乃至超負荷的境地。致力于生態城市的建設已經完全超越了傳統意義上“城市”的概念,即它不僅僅以保護環境、維護市容為目的。它實則代表的是社會、經濟、自然共生的系統,即技術與城市市容與環境充分融合,人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最大限度地得到保護,物質、信息、能量高效循環,城市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生態城市管理主要包括兩個要素:生態要素和人工要素,以生態文明為指標建立新的城市結構和運行機制,從而實現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的生態化,教育、法律、科技、制度、道德的生態化,以及人類自身意義和發展的生態化。具體而言其有關市容和環境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階段:其一為對氣象水文、地理環境、土地利用、人口分布、資源利用、環境污染、園林綠化、垃圾處理等要素的調查、評價和預測;其二為規劃階段,包括城市生態功能合理分區、完善環保系統工程、生態公益設計與生態工程創建、綠化美化凈化系統規劃等。可見,生態城市建設不是對現有市容和環境進行局部補救,而是創制了一種新的文化,促進了人類自身健康的進化,體現了人與自然協同共生、相互適應、不可分離的整體和諧。
城市市容與環境管理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一項基礎性、保障性工程,與其相關的內容繁雜而龐大,因此,應強化城市管理的整體效應,妥善處理經濟社會與環境關系,人民生產生活與市容市貌的關系,明確目標、統籌規劃、完善體系、體制創新、政府主導、公眾參與、區域合作、文化創制,為打造綠色、健康、生態、文明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的不斷發展而不懈努力。
[參 考 文 獻]
[1]馬彥琳,劉建平.現代城市管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171.
[2]姜杰,彭展,夏寧.城市管理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277.
[3]顧展.城市市容環境社會化管理的探索與實踐——以浙江省余姚市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9.
[4]楊志峰.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規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4.
F299
A
1008-178X(2012)11-0067-02
2012-07-24
朱廣黔(1971-),男,江蘇沛縣人,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管理科學系副教授,從事城市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