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僥
(天津理工大學學生處,天津 300384)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促進大學生誠信就業
徐 僥
(天津理工大學學生處,天津 300384)
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部分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了不誠信的行為。本文探究了大學生不誠信就業的現象,分析了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促進大學生誠信就業的方法和途徑。
大學生;誠信就業;思想政治教育
“明禮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公民道德規范的基本要求。黨中央(2004)16號文件曾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誠實守信為重點來引導大學生遵守明禮誠信的道德規范。就業誠信教育是畢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證就業指導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但隨著高校畢業人數的逐年遞增,畢業生就業壓力日益加劇,在就業擇業過程中凸顯出誠信意識淡薄、誠信行為缺失的現象,不僅有悖于公民的基本道德,而且有損個人的形象和學校的聲譽。因此,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大學生誠信就業,也成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重點。
在一項畢業生就業誠信的調查中問到,求職過程中是否考慮過給自己的自薦材料填充虛假信息?65.4%的學生選擇了曾考慮過。由此可見,畢業生對自薦材料的注水行為越發嚴重。原因在于用人單位在選撥畢業生時,首先接觸的是畢業生的個人簡歷和推薦表,根據遞交上來的材料來篩選出進入筆試面試的學生。畢業生正是看中這一點,對自己的自薦材料造假。夸大其詞個人參加的社團活動,編造虛假的社會實踐經歷,給自己安置些莫虛有的干部頭銜,更有甚者,涂改專業成績、虛構個人榮譽證書和造假英語四六級、計算機成績單,以圖謀取用人單位的關注和青睞。
用人單位在學校開校園宣講會,往往在初選簡歷后,讓一部分同學留下參加單位的筆試。由于參加人數眾多,筆試的場地有限,隨同的工作人員較少,筆試過程中更多的是依靠大家的誠信和自覺程度。但有些同學為了獲得面試的機會,考試過程中交頭接耳、參考他人答案、對試題進行分工合作、英語測試借助電子詞典、給同學發短信尋求幫助,更有甚者找成績較好的同學替自己考試,以求得蒙騙過關,進入下一個環節。
用人單位在筆試面試后,對擬錄取的學生進行體檢考察。有的崗位對畢業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都有一定的特殊要求。一些畢業生并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招聘需求,但是為了能夠獲取就業機會,有的在醫院檢查過程中,找人代替自己;有的托關系走后門,找熟人替自己開無病史證明。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隱瞞身體疾患,在體檢中作假,沒有誠信意識。
一些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多手準備”,為了“保底”起見,遇到同意錄用自己的單位就急于簽約,不認真考慮工作是否適合自己。等求職過程中遇到更好的,就以各種理由和謊言騙取先前的用人單位和自己解約,或者是不通知用人單位就單方面違約,打亂了用人單位的招聘計劃;有的為了騙取新的三方就業協議,對學校就業中心的老師謊稱協議書丟失;還有的是在擇業與升學、求職與出國之間徘徊不定,等拿到錄取通知書或出國護照時便毅然毀約,全然不顧用人單位的利益和學校聲譽[1]。
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也出現了不少社會問題,比如社會誠信問題。為了獲取利潤,一些不法商家出現了制造假冒偽劣產品、偷稅漏稅、拖欠工資等不良行為,嚴重損害了社會誠信建設。還有部分用人單位為了擴大招聘而進行虛假宣傳,或不履行合同條款和義務,私自拖延學生的試用期,甚至利用實習期盲點來剝削學生應有的利益,造成了信任危機。這些社會誠信缺失的現象,給大學生造成了負面影響,導致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效仿不良現象,走向不誠信就業。
隨著就業壓力的加劇,有的高校畢業生為了盡快獲取就業機會,對個人材料弄虛作假,企圖蒙騙過關。可以說,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不高,沒有嚴格要求自己,認為考試作弊、浮夸個人自薦材料、作假成績單是很正常的行為,是當今社會的求職需要,如果別人都這樣,自己沒做必然會“吃虧”。沒有道德感,缺乏誠信意識和法律意識。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對用人單位不忠誠,缺乏社會責任感,條件稍有不滿,就私自違約、跳槽,沒有擺正自己的就業心態。
當前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凸顯的誠信問題,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欠缺。很多高校在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缺乏對畢業生誠信教育的滲透。單純地進行就業方法指導、形勢政策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論講解,忽視了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有的學校開展了大學生誠信教育,但教育形式過于單一、教條,畢業生對這類教育活動缺少興趣和參與度,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達到教育目的。況且,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應當從新生入學開始就加強和滲透,不能等到學生找工作時再引以為重,錯失對大學生的教育時機。
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是道德品質的基石,對大學生的人格塑造和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應該把誠信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創新方法、拓寬途徑,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2],從而促進大學生誠信就業。
大學生就業中的誠信危機、虛假行為,絕大多數是由不正確的就業擇業觀念造成的。因此,加強大學生的就業擇業觀念教育,是促進大學生誠信就業的前提。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勇于到中小型企業就業和面向基層建功立業。不要過分追求一線城市、公務員、事業單位和大型國企等“面子”單位,不再過于關注工作環境和工資待遇,避免為了達到個人利益和目的、滿足虛榮心需要而造假自薦材料的行為。同時,正確的就業觀念會幫助他們在工作中腳踏實地,不再好高騖遠。
一個人對自己今后的發展有明確的目標和認識,并加以努力,就不會在就業過程中沒有底氣,采取不誠信的就業手段。所以說,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促進大學生誠信就業的保障。高校應當重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把其放在就業指導工作的首位。從大一新生入學開始,就加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通過舉辦名師講座、教育培訓的方式,讓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有所了解;邀請畢業的師兄師姐回母校現身教育和指導,會使得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更形象、更具說服力。幫助他們樹立職業志向,培養興趣愛好,設定職業生涯路線,制定職業生涯目標,確定行動計劃與措施等。提升就業競爭力,認清就業形勢,對自己的就業發展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盲目就業。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誠信教育,是促進大學生誠信就業的有效途徑。把大學生誠信教育寓于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做到理論教育和社團活動相結合,創新思路與方法。開展“誠信就業活動月”系列教育活動,宣傳誠信教育。舉辦以“誠信就業”為主題的校園活動,例如演講比賽、主題班會和征文活動等。在學生中進行問卷調查,詳細了解學生的就業動態和誠信意識,針對不同的誠信問題,開展不同的教育活動。召開由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員、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參加的誠信就業座談會,披露歷年來就業過程中凸顯的不誠信行為,給予批評指正,展開深入研討。同時,舉行以“誠信就業”為口號的社會實踐活動,組織畢業生到就業基地參觀、實習和鍛煉,培養他們誠實守信、踏實肯干的工作作風。可以廣泛利用校園網絡、校園廣播、校園宣傳標語和學生宿舍宣傳欄等陣地來多渠道、多角度地宣傳大學生誠信教育,把誠信教育滲透在校園文化的每個角落,充分營造一個有利于誠信教育的校園環境和文化氛圍。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各種誠信教育活動中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充分起到表率作用。
高校教育管理體制的疏忽和遺漏,會讓部分大學生的不誠信行為有機可乘。如果建立健全誠信監督和管理體制,會有效打擊不誠信行為,促進畢業生誠信就業。要加強畢業生信用建設,如畢業生求職時,要求簽寫就業信譽承諾書,發放就業信用卡;建立學生信用檔案,包括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生活和日常行為的方方面面,促使學生時刻關注自己的言行,嚴格要求自己,以得到良好的誠信記錄。學生畢業時,這個檔案隨著人事檔案一并調入用人單位,使每個學生的誠信記錄一直延伸到社會[3]。另外,要加強畢業生的誠信管理,嚴格檢查畢業生的就業推薦表,學院輔導員要對此認真負責,對于偽造行為給予嚴肅批評,不予推薦。為了防止畢業生謊稱就業協議書丟失而騙取新的三方就業協議、簽訂新的就業單位的行為,丟失就業協議書的同學要簽署丟失聲明,并登報掛失作廢。
為了進一步做好畢業生的誠信教育,提高畢業生的誠信意識,校就業指導中心和用人單位聯手,對在日常誠信檔案中表現突出的同學給予就業推薦,拓寬他們的就業機會。相反的,在就業過程中,對于弄虛作假自薦材料和成績單的同學,一旦發現,給予記載和通報,讓畢業生意識到誠信的重要,不再通過虛假行為來獲取就業機會。另外,對于隨意解約,換取新三方就業協議的行為,我校就業指導中心采取每位畢業生就業協議號終身制的制度,即每個人的三方就業協議號是唯一的。當畢業生與原單位解約后,領取新的三方就業協議時,會將新三方就業協議的協議號劃去,填上原來三方就業協議的協議號。這樣一來,用人單位就知道學生有過違約的行為,也將對其今后的就業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進而督促學生認真對待自己的簽約行為,從而減少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草率簽約、隨意違約的現象。
誠信是做人的根本,是民族的靈魂。大學生誠信就業對于社會誠信建設具有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對畢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從思想上重視,從行動上鞭策,保證每一名大學生都誠信就業。
[1]李琳,安濤,高強,等.關于高校畢業生誠信就業的思考[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8(1):92
[2]楊毅.大學生誠信就業的問題與對策[J].山東農業教育,2008(1):57-58
[3]黃莘,董偉.大學畢業生就業中的誠信思考[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3):15
G41
A
1008-178X(2012) 02-0117-03
2011-10-19
徐 僥(1983-),女,吉林蛟河人,天津理工大學學生處教師,碩士,從事大學生就業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