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紅
(內蒙古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內蒙古包頭 014010)
大學語文課程中古典詩詞教學方法芻議
劉紅紅
(內蒙古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內蒙古包頭 014010)
在中國古典詩詞的具體教學中,應以培育學生良好的文學修養、高雅的審美情趣和綜合的人文素質為教學目標,應采用比較教學、多媒體教學和趣味教學相結合的方法。
大學語文;古典詩詞;教學
在大學語文教材中,古典詩詞占了大部分內容。因此,古典詩詞教學在大學語文課的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實踐,以及大學語文教師間的經驗交流,認為古典詩詞教學應當采用比較教學、多媒體教學和趣味教學相結合的方法。
中國古典詩詞源遠流長,有著輝煌的歷史。有些類型的作品層出不窮,可以說已成為詩歌史上的一個專題。在講授這類作品時,不妨由點到面,先作一個縱向梳理,幫助學生理清線索。如學習蘇軾的悼亡詞《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時,可先將悼亡這類詩詞梳理一番。西晉潘岳首先以悼亡為題,作《悼亡詩》三首,抒發對亡妻的憶戀與傷逝。由于他的《悼亡詩》寫得較好,影響深遠,從此悼亡二字不再是悼念死者的泛稱,而專指“亡妻”這一特定的主題。唐代元稹的悼亡詩《離思》 《遣悲懷》情感內容真摯,語言樸實無華,給人以思考和啟迪。他的《遣悲懷》三首詩全是對亡妻生前身后瑣事的描摹,其中一些詩句尤其癡情纏綿,動人肺腑。如:“昔日戲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來”、“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清人蘅塘退士指出:“古今悼亡詩充棟,終無能出此三首范圍者,勿以淺近之?!盵1]堪稱的評。蘇軾的悼亡詞《江城子》將夢境與現實交融而為一體,濃郁的情思與率直的筆法相互映襯,把哀思與自嘆融合,情真意切,哀婉欲絕。蘇軾之后,大量創作悼亡詞的是被譽為“滿清第一詞人”的納蘭性德,其悼亡詞以“情真”打動人心,具有自然、深婉、凄美的風格特征。從潘岳這位“悼亡”的開創者,歷經元稹、蘇軾,再到納蘭性德這位悼亡作品的集大成者,這四位作家在悼亡題材的經營上都有其重要意義。通過縱向梳理,使學生認識到悼亡詩詞的發展脈絡。
此外,在古典詩詞中有些作品表現題材相同,但因詩人性格與主導思想的差異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貌。根據教學的需要,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層次對作品進行比較,可以讓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例如《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和秦觀的《鵲橋仙》 (纖云弄巧)這兩首詩詞寫的都是牛郎織女的愛情,但感情基調不同,前者表現的是離愁別恨,后者則不落俗套,抒發一種愛情理想。又如,同是《卜算子·詠梅》這首詞,陸游寫梅花的寂寞高潔,孤芳自賞,引來群花的羨慕與嫉妒;毛澤東寫梅花的美麗、積極、堅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時代革命者的操守與傲骨。
根據古典詩詞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合理利用多媒體的聲頻和視頻材料,創設古典詩詞的真實情境,真正發揮多媒體在古典詩詞教學中的作用。具體說來,多媒體手段在古典詩詞教學中的優勢有三:
其一,便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古典詩詞以抒情為主,但由于時空的隔閡、學生生活閱歷不足等原因,學生對古典詩詞作品的理解不免表層化、抽象化,很難在短時間內真正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利用多媒體的視聽手段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境,以直觀的形象觸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以生動的情境引發學生心靈的感知、情感的共鳴,可幫助學生獲得特定氛圍里的情感體驗,達到對作品內容具體而深刻的理解。如在講授古詩《春江花月夜》時,課前首先播放一段古曲《春江花月夜》,讓學生立即融入到作品的意境當中,感受到文學的美和音樂的美。
其二,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多媒體直觀、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營造了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極大地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體意識。在傳統課堂教學中,由于時代久遠和文字理解上的障礙,學生學習古典詩詞時會覺得有一定難度。多媒體教學則具有獨特的優勢,它改變了“口述+板書”的傳統教學方法,將文字符號和口頭轉述轉變為具體可感、形象逼真的聽覺、視覺畫面,特別是能夠使一些在傳統教學條件下很難表達的教學內容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現出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多種感官并用,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化、形象化,從而降低了教學難度,有效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具體到古典詩詞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可以在界面中設計正文(詩詞內容)、背景圖(古畫,突出古色古香的特點)、背景音樂(古樂,追求古詩詞的意境)、詩詞朗讀等,營造出深邃的古文化意境。如學習屈原《湘夫人》中的名句“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因秋生愁)時可以聯系歷代傷秋的名篇佳句,從李煜的《烏夜啼》、李清照的《聲聲慢》、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到王實甫的“長亭送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再結合郁達夫的《故都的秋》這些頌秋之作,通過比較,通過傾聽配樂詩朗誦,使學生印象鮮明、深刻。
其三,便于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知識面。古典詩詞內容上起先秦,下迄近代,時間跨度大,作家作品眾多,這樣浩瀚豐富的知識內容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往往難以得到展現。利用多媒體手段將教學內容制成頁面或其他文件,講授時,只要點擊鼠標,無論多么復雜的內容都可清晰地顯示到屏幕上,從而在有限的時間內向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知識信息,使有限的課堂時間得以充分利用。如講授白居易《長恨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的梧桐意象時,這里的梧桐被注入人的情感,成為凄苦的化身,要理解這一特性,就必須向外拓展,引進同類詩詞文句,進行歸納,最后得出結論。北宋詞人賀鑄《鷓鴣天》也有梧桐:“重來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垅兩依依??沾才P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詞中抒發對亡妻的深厚感情,將自己形容為遭受嚴霜打擊后半死的梧桐。李清照《聲聲慢》的下闋中有“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在這首詞中,梧桐一句的時令、天氣和背景與白居易的詩句相同,都表現對死者一種揪心的軫懷。要從根本上理解白居易的“梧桐”,可以從旁引入這兩首詞。
古典詩詞教學應立足當代,結合現實,發掘古詩詞作品的當代價值。如由南開大學文學院陳洪教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2005年版)中,曾收錄了臺灣歌手羅大佑的流行歌曲《現象七十二變》,將這一曲目列入了詩歌作品類,并且在前言中談到:“今天的流行歌曲,或許就是明天的詩。以此審視,流行歌曲自有超越通俗文化的意義與價值?!F代的流行歌曲,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樂府詩?!盵2]
在古典詩詞課堂上,應該挖掘、審視流行歌曲背后的古典詩詞內蘊,用實例給學生展示古今文藝作品的關聯。如由瓊瑤作詞的歌曲《在水一方》出自《詩經》中的《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歌曲《青青河邊草》出自漢樂府《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庭院深深》出自歐陽修的《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幾度夕陽紅》出自楊慎的《臨江仙》“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梢?,詞作者化用古典詩詞語句進行創作這一現象很普遍。甚至,全篇引用古典詩詞原文的也大有人在,如王菲演唱的歌曲《但愿人長久》,即全篇引用北宋詞人蘇軾的《水調歌頭》,安雯的代表歌曲《月滿西樓》全篇引用了南宋詞人李清照的《一剪梅》。這樣的教學方法,也可以讓學生深刻理解古典詩詞的經典作品并未從我們身邊消失,從而加強他們學習古典詩詞的自覺性。
總之,作為大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極為重要方面的古典詩詞教學,成為當代大學生文化素質培養和能力訓練中的重要一環,這一點已為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所認同。按上述三方面進行古典詩詞教學,相信大學生在閱讀、鑒賞古典詩詞方面一定會有長足的進步,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1]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
[2]陳洪.大學語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n the Curriculum of College Chinese
LIUHong-hong
(School ofHumanities and Law,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ofScience and Technology,Baotou 014010,China)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sy,the curriculum of college Chinese should regard fostering student's good literaryaccomplishment,graceful aesthetic temperament and interest and comprehensive humanities quality as the teaching goal,and adopt the combined method of comparative teaching,multimedia teaching and interesting teaching.
college Chinese;classical poetry;teaching
H193
A
1008-178X(2012) 02-0189-03
2011-12-21
內蒙古科技大學教改研究項目“《大學語文》課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與實踐”階段性成果。
劉紅紅(1982-),女,山西陽高人,內蒙古科技大學文法學院講師,碩士,從事唐宋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