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晶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教研室,浙江湖州 313000)
論基于關懷式道德教育的教師素養提升與實現
甄晶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教研室,浙江湖州 313000)
關懷式道德教育認為教師必須具有關懷的能力和素質,能建立起良性互動的關懷型師生關系,這就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從“關懷型”教師缺失的現狀出發,提出變革和提升“關懷型”教師素養構成的方法,并基于關懷式道德教育理論,試圖找到提升教師素養的實現途徑。
教師素養;關懷式道德教育;提升;實現
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教書而育人,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道德理想和道德實踐能力,同時傳授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知識與技能。然而在道德教育實踐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由于面臨教學、科研工作等繁重的壓力,教師無暇顧及學生的道德教育和道德關懷;即使有教師試圖努力地關懷學生,很多學生卻感受不到,反而抱怨“老師不關心”。而且,隨著年齡和閱歷的不斷增長,學生接觸到的道德現象越來越豐富與多質,青少年學生容易受其左右,教師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卻往往采取簡單說教、硬性灌輸的教育方式,并不能幫助學生解決這些道德困惑。可見,教師忽視學生主動性、強調灌輸的德育方式,無法得到學生的認同,并可能挫傷學生的積極性,甚至造成一定的逆反心理。
增強德育的實效性是德育工作者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這里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內爾·諾丁斯教授提出的關懷式道德教育這種模式。內爾·諾丁斯教授是美國教育哲學研究會的主席,其用了近20年的時間構建了這一理論,它強調愛、關懷和關系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在教育的教學、管理、評價等各個方面和過程中體現以關懷為取向的道德性,是該理論的核心思想。關懷式道德教育模式提出了“關懷型教師”這個全新的概念,認為教師必須首先具備關懷素質和關懷能力,才能對關懷型的學生進行培養。教師應以關懷者的身份對學生進行關懷,并對學生的關懷能力和意識予以培養。關懷式道德教育呼喚“關懷型”教師的出現,而變革和提升教師素養便成了必然的趨勢。
第一,自我價值觀。教師身兼教育工作者和社會普通成員兩種角色。教師不僅要關心自己,更要將國家、他人及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協調好,以實際行動教育學生“跳出自我圈子”。第二,學生觀。傳統教育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而現代教育對學生的主體地位有了深刻的認識。師生間的關系是平等的,教師應信任學生,鼓勵學生發揮主動性。第三,社會觀。明白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并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必須對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第四,自然觀。人與自然應和諧發展,不可無限制地使用自然資源、破壞自然壞境,要關心人類的生存環境、生存條件以及其它物種。第五,科學觀。社會發展的重要前提就是相信科學,而且科學必須有良知,否則就會成為“靈魂的廢墟”。要緊密結合道德精神和科學發展,才能使科學發揮促進社會進步、造福人類的作用。
在德育內容中引入關心主題是關懷型教師的職責,因此,教師不僅要做到專業知識扎實,還要做到知識涉獵廣博,使自身知識結構得到優化。綜合而言,關心主題是一個廣博的知識體系,包含了文化、信仰、科技知識、人際溝通知識、社會生活知識、法律知識、職業知識、心理健康知識以及身體健康知識等。為了使學生在各領域的求知需求得到滿足,教師必須努力充實自己,將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切實有效地肩負起來。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既要有廣度,又要有深度。所謂廣度,即教師應當通曉與人類基本的生產生活相關的基本知識;所謂深度,即教師對某一領域有較深的造詣。
能否有效、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能力。教師在組織學生、處理教材、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等方面所體現出的教書能力是傳統教育所關注的。但對關心型學生的培養而言,這顯然是不夠的,教師應具備與學生交往的高超技巧,將關心者和被關心者的關系在師生之間建立起來;在具備有深度和廣度的知識結構的同時,學習能力也要較強,對所需的知識不斷擴充;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課余活動中,都要滲透關心教育。
關懷式的道德教育更側重關懷是一種關系,而不是美德,認為當關懷者的接受性態度傳達給被關懷者時,被關懷者也必須接受回應,以形成良性互動。課堂氛圍中充滿關懷,集體的溫暖被師生所感知,這是關懷型師生關系建立的前提條件。教師對學生的關心要體現在教師的每個動作和每句話中,并讓學生有所體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提供展示機會給學生;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應予以肯定,對于部分學生所存在的獨特性更要及時發現;對學生在智力方面的缺失必須正確對待,適時適當地鼓勵學生,并給予客觀、正確以及積極的評價。關懷型師生關系師生間應是平等的關系,師生應互相尊正。只有在關懷的氛圍中,師生間才能進行良好的溝通,學生才能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同老師交流。這樣,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深化了感情,對對方有了深入的了解,學生更能理解學習的意義和目的。教師和學生共同進步,關懷關系就會在教育過程中得到建立。
關懷道德教育的關鍵是良好的關懷關系,這是一種和諧的關系,以平等、尊重、對話以及寬容等為基礎。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應還是按照傳統“灌輸式”的道德教育方式進行施教,具體應完成以下幾方面的轉向:由灌輸式轉變到引導式;從強調教師的權威性轉向尊重學生突出學生自身價值;完成學生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的轉向。另外,教學過程中還應注重情感因素在道德教育的作用,學會用情感來拉近同學生的距離。道德情感能調節人的情緒甚至激發人的潛能,合理調控的情況下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教師要通過悉心的教導、誠摯的關懷,引導學生去感受生活的真諦,了解人生的意義,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對美的判斷能力。運用富有情感的教育素材、合理的溝通方式在充滿情感的氛圍中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讓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產生情感的共鳴,使學生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得到提升,把學生的情感內化為道德的提升,外化為道德行為。
培養學生關懷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關懷道德認為只有在教師道德教育過程中使學生得到切實的關懷感,才能在師生間建立信任關系。教師應把關懷融入教育過程中,才能在單純的知識傳授中加入情感關懷,使學生以積極的情緒學習知識文化。關懷是教師職業的基本特征,是一個人是否真正進入了教師職業的標志。同其他職業相比,教師職業應更注重關懷,甚至比技能的傳授更應加以關注。在關懷教育期間,教師應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全心全意地為學生提供服務。
教師應把關懷放在首位,其次才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應建立密切的師生關系,引導學生全方面發展。通過教師關懷榜樣的表率作用,學生能夠真正體會關懷的含義,并逐漸養成自身的關懷能力。
[1][美]內爾·諾丁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余天龍,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蘇靜.論教師的關懷素養[J].教師教育研究,2006(11).
[3]陳凱.論關懷型教師的實踐取向及其養成途徑——基于諾丁斯關懷倫理學的思考[J].中國教師,2009(9).
book=71,ebook=71
G641
A
1008-178X(2012)07-0104-02
2012-03-27
甄晶(1980-),女,浙江湖州人,湖州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教研室講師,碩士,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