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雨,彭語良
(1.重慶交通大學航海學院,重慶4 00074;2.重慶郵電大學法學院,重慶 400065)
學術自由視野下的高校文化產業發展
李思雨1,彭語良2
(1.重慶交通大學航海學院,重慶4 00074;2.重慶郵電大學法學院,重慶 400065)
在當前全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大背景下,高校因具有知識、人才和科技成果等多種優勢,能夠在培養人才、建立科研隊伍等多種方面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動力。然而高校文化產業的發展目前仍存在著課程設置單一、創新思維缺乏和定位不準等問題。本文旨在倡導通過實現思想自由、教學自由、科研自由和自主辦學,最終實現高校的文化產業發展。
高校;文化產業;學術自由
目前的文化產業市場呈現出“單一專業人員過剩,復合人才匱乏”的尷尬局面,尤其是缺乏兼具管理營銷基礎和戰略思維、充分了解文化市場運作規則的復合型人才。世界文化產業發達地區的經驗表明,在復合型、創新型人才集中的高校周圍,更容易形成各種文化創意集群。北京市的海淀中關村文化創意產業先導基地等文化產業園區就是對高校人才資源充分利用的例子。
如何科學有效地解讀、研究與執行文化產業理論政策是當前研究文化產業所需解決的問題。由于文化產業具有多學科的融合性,只有高校有能力形成知識結構合理、學科層次豐富的研究團隊,更好地對文化產業的理論政策進行科學、有效的創新研究。
我國高校擔負著對外展示中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對內履行文化傳承創新的使命,不僅要研究現實社會思想理論問題,更要研究人生發展的重大問題,為國家、民族與人類社會發展提供新的精神動力。
文化是一種價值導向和理性目標,而創新是高校的崇高使命。高校通過超越創新、追求真理,使文化得以延伸,從而以開放的心態和開闊的視野,積極進行文化交流,并在更高層次上為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做出積極貢獻。
教育部從2004年起陸續批準了山東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近50所高校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該專業已成為近年來新辦專業中發展最快的專業。然而對于該專業的歸屬,各高校莫衷一是。由于專業設置缺乏統一標準,高校研究人員大多根據自身的學術背景,從單個領域或某一角度出發來研究文化產業問題,一味強調本專業在文化產業中的核心地位,卻無法深入地把握和借用對方學科的核心要素,從而形成了文化產業研究領域中的盲點和分歧,最終導致目前仍沒有形成對文化產業研究的系統性的體系框架。
美國學者萊斯利懷特說:“文化是人類的一種創造能力。”[1]作為一種極富原創性、極具知識經濟特征和極高文化含量的產業,文化產業需要高校培養出相應的高素質、高層次人才。然而,在當前高校中,由于文化產業專業的課程設置缺乏規范性,并無可借鑒的經驗,加之高校擴張導致課時量增加,許多教師沒有精力去探索創新教學方法,因此只能一味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致使學生缺乏創新的思維和探索能力。
作為新興學科,文化產業非常需要創新思維和深入研究進行理論支撐。如果一味地追求數量而忽視質量,將極大地影響文化產業發展的創新思維,也會影響高水平學術成果的產生。高校教育主管部門往往要求高校以“量化評價體系”作為評判教師科研能力的標準。可文化產業特有的周期性、長效性,使其無法像自然學科一樣取得立竿見影的研究成果,導致教師通過以量取勝,甚至靠編造數據、剽竊他人成果等方式來完成指標、應付考核等,從而在高校的科研氛圍中造成文化產業科研成果高產量低價值的虛假繁榮。
當今中國高校出現“以行政為主導”的現象,除了政府部門過多干預學校的工作以外,更主要是由于行政管理人員為了營造“政績”而以行政權力壓制教授的學術權力,下達不符合學科發展規律的指令,從而影響高校自主權的發揮。這種做法奪取了教師的話語權和信息權,導致學術交往的障礙,使教師被迫出讓教學自主權,嚴重地影響了高校教師進行科研和教學的創新動力。
溫家寶總理曾說:“一所好的大學,在于有自己獨特的靈魂,這就是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2]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環節,我國高校正致力于成為世界知識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的“集散地”。而要達到這一目標,首先要尊重學術發展規律,實現“學術自由”。
思想自由是文化產業創新人才成長的必備學術環境,文化產業創新人才的成長與創新思維的形成,有賴于長期的綜合性培養,而民主、自由、和諧的思想環境,是創新素質成長不可缺少的養料與氣候。
高校教師應首先垂范,不盲從任何名家言論,勇于革新,這種自由的思想風格將會對學生起到教育、感染、暗示的作用。思想自由之風浸潤著學生的創新個性,可極大地培育其創新精神。
當前政府及學校行政部門對教學進行的干涉,大至教學大綱、考試大綱,小至課件、教案都要求整齊劃一。這對于文化產業這一新興學科來說尤為不利。只有當外部權力無法干擾教師的教學后,教師才不會再成為各類行政性活動的附庸,按照人才成長規律組織教學,享受教書育人帶給他們的尊嚴和快樂。也只有這樣,才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高校的量化考核體系將復雜的智力勞動簡單化、機械化,也抹殺了個人創造潛能的多樣性。提倡科研自由,意味著認識到高校量化考核體系的不合理之處,重視學術工作的周期性與長效性特點。由于分工所帶來的專業化,非專業人士無法真切地了解到研究成果的價值和意義,而同行的評議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因此高校的學術評價應當由真正具有學術資格的專家和同行來作出評價,從而最大限度減少非專業人士對科研的干擾因素,提高科研的信度和效度。
首先,政府部門應從直接干預轉變為實施宏觀管理,通過立法和國家財政的手段來確保學術自由;從直接的資源控制轉變為資源服務,從行政命令轉變為引導服務,將文化產業專業設置、開發、教材使用、師資配備等全部交給學校,不再通過行政立項、評審、審批等來決定教學事務。
其次,高校應充分發揮學者與學術組織在事務決策中的主導作用。通過設立專家教授委員會,審查、批準教學管理文件并監督有關部門的實施,負責教師的職稱評定、學科建設、科研規劃等工作,逐漸形成專家治校的局面。
[1][美]萊斯利.懷特,文化的科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2]趙承,溫家寶: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是一所好大學的靈魂[EB/OL].(2010-02-02).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100202/15801235.html。
book=53,ebook=53
G124
A
1008-178X(2012)07-0192-02
2012-03-27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0YJC880134)。
李思雨(1984-),女,四川南充人,重慶交通大學航海學院助教,碩士,從事高等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