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云
(1.長春師范學院歷史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2.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上海 200433)
東正教在中國研究現狀述論
金龍云1,2
(1.長春師范學院歷史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2.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上海 200433)
宗教問題作為研究的熱點,一直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本文通過對東正教在中國研究現狀的述論,試圖梳理出東正教在中國研究的重要特點和趨勢,以供研究者參考;同時,以中國的東正教為研究對象,著重闡釋其研究的主要領域,并指出其不足之處。
東正教;中俄關系;國家安全
東正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派系之一,起初盛行于巴爾干半島、西亞和北非地區,后來傳播到俄羅斯、東歐、中國、朝鮮、日本、北美和其他一些國家。東正教單獨建立教會,自選教會最高首腦(牧首)及教會機構各級神職人員。在當代俄羅斯,東正教無論從教徒規模還是從影響來說,都屬于全國第一大宗教。在東歐的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格魯吉亞、塞爾維亞、白俄羅斯等國家的宗教生活中,東正教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些東歐國家的斯拉夫人基本都信仰東正教。
一般認為,中國的東正教由俄羅斯傳入,幾近興衰起伏,其信仰尚存,一直保持著與俄羅斯東正教會的宗教聯系,中俄關系的背后都有東正教的影子。東正教傳入中國前后歷經六個階段:第一階段(1665-1716年)為進入中國之前的準備階段;第二階段(1716-1858年)從沙俄政府派出第一屆北京傳教團來華至1858年中俄簽訂《天津條約》;第三階段(1858-1900)從《天津條約》簽訂至義和團運動;第四階段(1900-1917)從義和團運動至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第五階段(1917-1949)從俄國十月革命勝利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第六階段(1949-1956)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俄國僑民撤離中國。長期以來,東正教在中國具有強烈的僑民教會的色彩,篤信該教的以俄國在華人員和東歐國家來華人員為眾。中國同俄羅斯一樣,亦是一個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國家。為滿足廣大東正教徒的宗教需求,1956年,自主的“中華東正教會”正式成立,自此,中國的東正教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文化大革命期間,宗教活動全部停止。文革之后,東正教在中國的一些地方陸續恢復了活動。
中國是個多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中國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權利受到憲法和法律的保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憲法第三十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薄叭魏螄覚C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薄皣冶Wo正常的宗教活動?!盵1]《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規定:公民不分宗教信仰都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中國的《宗教事務條例》明確規定:在中國,“各宗教堅持獨立自立自辦的原則,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2]。中國亦是一個宗教多元化的國度,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在中國具有合法地位,唯獨東正教的合法地位問題沒有得到切實解決。在法律層面,東正教盡管沒有得到中央政府的正式許可,但官方持一種默認的態度,既不反對亦不提倡。信教者可以去教堂,亦可以在家中進行宗教活動。問題是沒有成立或恢復法定的東正教組織,相關的宗教信仰活動就得不到法律保障。目前,中國東正教徒亟待解決的問題是,沒有中國籍牧師,他們無法進行正常的宗教活動。據國家宗教事務局管頒布的《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任職備案辦法》規定,只有中國的主教才有權任命牧師,而中國最后一名東正教牧師杜立夫神父已在2003年病逝。因此,中國東正教在沒有得到政府有關部門正式批準注冊登記前,既不可能選出大主教,更談不上任命牧師。中國現有東正教徒15000名左右,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的哈爾濱,內蒙古的額爾古納,新疆的烏魯木齊、伊寧、塔城等地區,信仰者主要為中國的俄羅斯族人。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亦有信仰者的足跡。現在受到俄羅斯方面資助的18位中國年輕的東正教徒正在俄羅斯的莫斯科神學院、斯列堅斯卡神學院、圣彼得堡神學院留學,這讓很多人看到了東正教在中國復興的希望。
自俄羅斯獨立至今20年來,中俄關系發展順利。兩國之間建立了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相互間不斷增進睦鄰友好與合作關系,兩國關系沿著良性軌道發展:政治互信度不斷加強,兩國邊界問題已經得到徹底解決,經貿關系呈現出上升勢頭。兩國官方都認為,中俄關系處于歷史上少有的良好狀態。良好的政治和經貿環境是中俄兩國科技、文化、教育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基礎和可靠保障。在文化交流層面,東正教逐漸成為一個焦點問題。中國東正教的法律地位問題近年來受到了俄羅斯方面的特別關注。對于任何一個主權國家來說,宗教活動屬于其內政事務,每個宗教派別的活動首先必須服從本國的法律。中俄有關方面就東正教問題多次交涉,雖有所進展,但迄今該問題依然未得以妥善解決,成為困擾中俄關系持續友好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從歷史上看,東正教雖早于基督教傳入中國,但在華的影響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其存在和發展不會打破中國現有的宗教平衡狀況。中國東正教信徒人數不多,他們的合理要求應得到重視。中國信仰東正教的人數將不斷減少,但這并不意味著東正教在中國很快走向消亡,事實上它還將長期存在下去。因此,在今天我國繼續深入改革開放的形勢下,研究東正教在中國的狀況,解決好中國東正教的問題,對于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障各宗教的平等地位,團結廣大信教群眾,加強民族團結,構建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穩定有著積極的作用。同時,了解東正教在中國的發展現狀,正確處理這一問題有利于中國的邊疆安全,有利于中俄關系的更好發展,有利于中國與東歐國家關系的發展,對于開創中國國際關系的新局面將帶來深遠影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學者研究東正教要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研究東正教的中國學者亦屈指可數。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學者對東正教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在這一領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從國家安全和國際關系層面對東正教在中國現狀進行研究的依然是一個空白。本人通過對相關文獻的閱讀分析,以時間先后為序,嘗試對該課題的研究狀況作一述論,以求為自己的研究提供清晰的思路以及為后來者的研究提供便利。
在改革開放前,中國學術界基本上沒有對東正教作過系統研究。一般認為,中國的東正教研究肇始于20世紀80年代。首部著作是中國學者張綏的《東正教和東正教在中國》。[3]該著是我國改革開放后介紹和研究東正教的第一部專著。該書站在宏觀考察世界基督教的角度,按照從東、西教會分裂到東正教的發展這一順序來論述世界東正教,其中專辟章節闡述東正教在中國的歷史。作者在掌握了一定數量的中外文資料基礎上,經過調查、研究,作出一定的概括,對于從事宗教和歷史研究的人士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馮嘉芳的著作《東方正教》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和歡迎,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后介紹和研究東正教的第二部著作。[4]作者概括性地講述了希臘文化對東正教的影響以及東正教的形成和發展,比較系統地敘述了東正教的概況,重點介紹了俄羅斯東正教的歷史與現狀。該書對我們研究俄羅斯、東歐和近東一些國家的歷史、文化、宗教有較大參考價值。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葉,中國的東正教研究領域產生了學術含量較高的作品,即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學教授樂峰的著作《東正教史》。[5]這部專著先通過對大量外文資料的梳理、分析、研究,從宏觀角度論述世界東正教的建立、發展和命運沉浮。然后,將側重點轉向東正教世界一個最大的中心——俄羅斯東正教會,闡述其歷史、現狀、政教關系以及俄羅斯學界的東正教研究。該書還簡明扼要地概述了東正教在中國的歷史變遷,受到我國學者的好評,特別受到俄羅斯學者的關注和贊揚。
步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東正教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頗具開拓意義的著作有兩部。一是傅樹政、雷麗萍的著作《俄國東正教會與國家(1917-1945)》。[6]該著著重概述自十月革命至衛國戰爭前夕蘇聯政教關系的變化,內容簡而明,既講解了俄羅斯東正教的歷史,又揭示了蘇聯共產黨和蘇聯政府對待宗教的態度,從而產生了正反兩方面不同的效果,值得認真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二是戴桂菊的著作《俄國東正教會改革(1861-1917)》。[7]該著探討了帝俄晚期俄國東正教會改革和革新運動及其社會歷史意義,對東正教會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作了認真的分析,糾正了某些著作中簡單否定宗教的淺陋偏見。
以上這些代表性著作為中國學者認識和了解源于俄羅斯的東正教在中國的歷史和現狀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有助于學界在此研究領域推陳出新,成為后續研究論著早日出版的推手。
自改革開放至今,在東正教于中國傳播的研究方面出現了不少研究成果,體現在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方面的如下:
黑龍江社會科學院李述笑的《俄國東正教哈爾濱教區史概要》一文以歷史的視角闡述了俄國東正教在我國東北的發展和活動及哈爾濱教區的成立和興衰,試圖對俄國東正教哈爾濱教區的歷史及其所屬哈爾濱市內各教堂的沿革、教區的主要活動等作初步的探索。[8]中國社會科學院樂峰的《東正教在中國傳播的幾個特點》運用歷史資料,闡述了俄國東正教在華近三個世紀傳教活動的特點。[9]作者指出,俄國駐北京的傳教士團實際上是一個從事間諜活動,搜集中國各方面情報,為沙俄政府侵華政策服務的工具。
黑龍江大學高崖的《黑龍江東正教歷史鉤沉》認為黑龍江曾經是東正教在我國發展最興盛的地區之一,它在中國三大教區(北京教區、上海教區、哈爾濱教區)中,教徒人數居首位。[10]該文并未對東正教在黑龍江活動的歷史進行全面揭示,僅就其主要之點予以鉤沉。北京聯合大學佟洵的《試論東正教在北京的傳播》認為清康熙年間北京出現了東正教的傳教士。[11]中俄兩國簽訂《恰克圖條約》后,東正教在北京的傳播得到清政府的準許,北京相繼出現了東正教傳教士團。隨著東正教的傳播,俄羅斯增進了對中國的了解,促進了中俄兩國文化的交流。俄國十月革命后,東正教在反蘇反共問題上達成共識。東正教北京傳教士團過多地參與政治,始終沒能在中國廣泛地傳播,影響力不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樂峰的《東正教與中國文化》敘述了東正教傳入中國的過程及其發展歷程,闡述了東正教傳教士團與中國文化的關系,指明了東正教傳教士在溝通中西文化、特別是中俄文化交流中的橋梁作用,分析了東正教未能在中國扎根和進一步與中國文化相融的原因,介紹了東正教目前在中國的狀況。[12]黑龍江廣播電大于湘琳的《俄國東正教在哈爾濱的傳播及其影響》認為隨著中東鐵路的修筑,東正教傳入哈爾濱,并在當地得到廣泛傳播和發展。[13]俄國東正教在哈爾濱活動期間,通過傳教布道毒害中國人民,用“基督的福音”為侵略者開拓道路。但是,東正教在哈爾濱的傳播過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俄文化交流。
株洲師范高專駱曉會的《論俄羅斯東正教對中國的影響》闡述了俄羅斯東正教對近代中國的影響,十月革命以前直接影響為主但影響甚微,為沙俄政府的外交和侵略政策服務,缺乏一種強勢的物質和文化作依托,所以很難自覺和有意識地去扮演先進文化傳播者的角色。[14]十月革命后以間接影響為主而影響甚廣,以俄羅斯文學為媒介或載體,向中國社會滲透或傳播的軌跡相當清晰。陶偉寧的《俄羅斯東正教在哈爾濱的傳播》從政治和歷史兩個視角對俄羅斯東正教在哈爾濱的傳播活動進行了闡釋,分析了東正教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因素。[15]
新疆大學姜勇的《東正教在新疆塔城地區傳播的歷史及現狀》闡述了新疆塔城地區的東正教是中國俄羅斯族東正教的一部分及其在塔城的傳播經歷的傳入、擴展和逐漸衰落三個歷史時期。[16]指出目前盡管俄羅斯族信仰東正教的人數不多,但希望重新修建東正教教堂已成為俄羅斯族信教群眾的一個突出問題,解決這一問題是構建新疆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黑龍江大學唐戈的《簡論額爾古納地區東正教的特點》說明了作為中國東正教徒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額爾古納地區由于長期與俄羅斯本土隔絕,加之受漢族宗教信仰的影響,其東正教已呈現出若干特點,主要表現在一定程度上與漢族宗教信仰的結合、部分東正教特質的喪失等。[17]
哈爾濱師范大學張玉俠的《早期中俄文化交流中的東正教因素》一文認為中俄之間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18]俄國東正教傳教團是1917年前中俄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盡管傳教團具有明顯的政治目的,但它在客觀上促進了兩國文化交往的發展。首都師范大學林精華的《東正教之于中國:一種聲音微弱的正面訴求》一文探討了東正教在俄羅斯所具有的強大影響力,指出了其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俄羅斯的平穩重建,對東正教在中國影響式微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19]王春媛的《哈爾濱市基督宗教(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發展研究》闡述了哈爾濱自1905年建市以來,宗教就與這座城市有著特殊的關系。[20]俄國為達到侵略中國的目的而修建中東鐵路,為當時的哈爾濱帶來了東正教,外國人逐漸增多,歷史上的哈爾濱最多時曾設有20多個國家的領事館,這一切都對哈爾濱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與此同時,哈爾濱也對世界宗教界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總之,從上述情況介紹可以看出,經過30年的辛勤勞動,國內學者對東正教在中國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為社會科學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此研究領域依然存在盲點和空白。今后還應有更多的學者投入力量,從國家安全和國際關系層面對東正教在中國現狀及其對中俄關系的影響問題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寫出有分量的研究報告或著作,為國家制定有關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S/OL](2011-10-10)http://www.sara.gov.cn/zcfg/gjfl/493.htm.
[2]宗教事務條例[S/OL](2011-10-12)http://www.sara.gov.cn/zcfg/xzfg/531.htm.
[3]張綏.東正教和東正教在中國[M].北京:學林出版社,1986.
[4]馮嘉芳.東方正教[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5]樂峰.東正教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6]傅樹政,雷麗萍.俄國東正教會與國家(1917-1945)[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7]戴桂菊.俄國東正教會改革(1861-1917)[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8]李述笑.俄國東正教哈爾濱教區史概要[J].黑龍江文物叢刊,1983(1).
[9]樂峰.東正教在中國傳播的幾個特點[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7(6).
[10]高崖.黑龍江東正教歷史鉤沉[J].世界宗教研究,1995(2).
[11]佟洵.試論東正教在北京的傳播[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1999(3).
[12]樂峰.東正教與中國文化[J].世界宗教研究,2000(4).
[13]于湘琳.俄國東正教在哈爾濱的傳播及其影響[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2002(1).
[14]駱曉會.論俄羅斯東正教對中國的影響[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5(3).
[15]陶偉寧.俄羅斯東正教在哈爾濱的傳播[J].黑龍江史志,2006(10).
[16]姜勇.東正教在新疆塔城地區傳播的歷史及現狀[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8(3).
[17]唐戈.簡論額爾古納地區東正教的特點[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08(4).
[18]張玉俠.早期中俄文化交流中的東正教因素[J].西伯利亞研究,2009(2).
[19]林精華.東正教之于中國:一種聲音微弱的正面訴求[J].東方叢刊,2009(2).
[20]王春媛.哈爾濱市基督宗教(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發展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09.
Comments on the Eastern Orthodox Church in China Research Status
JINLong-yun1,2
(1.College ofHistory,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2,China;2.School of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ublic Affairs,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Religion as a research hotspot has been hit bya wide attention ofscholars.The paper tries tosort ou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the Eastern Orthodox Church in China research for the researchers’reference.At the same time,the author explains the main fields of study and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y with Orthodox of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Eastern Orthodox;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national security
B976
A
1008-178X(2012)01-0061-04
2011-10-12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08JA770002)。
金龍云(1978-),男,江蘇鹽城人,長春師范學院歷史學院講師,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后,從事東北亞國際關系與美國外交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