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芳
(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外語系,云南德宏 678400)
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與思考
李麗芳
(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外語系,云南德宏 678400)
近年來,隨著教育部修訂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規定將教學模式由原來的以教師為中心轉變成以學生為中心,國內外教育工作者相繼發表了許多關于教學模式改革的文章。大學英語的教學模式改革不僅需要學生與教師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教育部門轉變思路,制定與教學模式改革相匹配的大學英語教育政策,以保證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
教學模式;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早在19世紀末就在美國興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爆發后,大量移民涌入美國,教育規模迅速擴張,同時也給學校教育帶來不小壓力。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僅單調、乏味,而且教學科目實用性差,無法滿足學生畢業后的就業需要。這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興起提供了社會基礎。近年來這一教學模式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成為許多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目標中不可缺少的理論基礎。1998年10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寫入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宣言。《關于21世紀高等教育的世界宣言:設想與行動》中明確指出:“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高等教育顯然需要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的視覺和新的模式”。進入21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借鑒西方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對我國傳統的教育進行改革,我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 (2007年版) (以下簡稱《教學要求》)中也明確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模式應該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
以學生為中心的理論淵源,來自于美國教育學家和哲學家杜威的“兒童中心論”。他主張解放兒童的思想,以兒童為中心組織教學,發揮兒童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作用,提倡在“做中學”。杜威在他的教學實驗中完全尊重兒童自己的意愿,兒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顯然杜威的理論過度地強調了兒童的主觀能動性,而忽視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F代建構主義在杜威“兒童中心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闡述了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的重要性。該理論認為學習不應該被看成對教師授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的建構活動。因而構建主義認為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給學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學習的權利和機會,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在確定誰是課堂教學主體的問題上,人本主義心理論學家羅杰斯提出的非指導性教學法與前兩者態度不謀而合。他在教學目標上強調個性和創造性的發展;在課程內容上,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在教學方法上主張以學生為中心,放手讓學生自我選擇、自我發現。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出現徹底顛覆了以往的“教師中心”模式。學校和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前要思考的不是“教什么、怎么教和什么時候教”的問題,而是要考慮學生要“學什么、怎么學和在什么條件下學”的問題。由此看來,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中,很多因素都已經不由教師來決定了,而要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需要滿足兩個基本的前提條件:
對學習者而言,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必須建立在學生對自己學習行為、學習目標以及學習結果高度負責的前提之下。學習者只有在充分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后才能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充分利用學習資源,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有效地進行學習活動。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要求更高,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行為、目標和結果高度負責,以學生為中心才具有基本的可行性。
對于教育部門和教師而言,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必須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即學生要“學什么、怎么學和什么時候學”的問題。首先,在以學生為中心的理論前提下,“學什么”意味著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決定學習內容,可根據所選擇的學習內容制定學習目標和學習進度,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對學習效果進行評估。其次,該“怎么學”允許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起主要作用,自主管理課堂,允許采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實驗方法進行學習,同時學生可充分利用學習資源,采用多種學習形式進行學習。最后,學生還有權選擇課程在什么時候開始,學到什么程度結束。
由此可見,以學生為中心教育模式的實現是有條件的,并且這兩個前提條件是相互制約、缺一不可的。只有確保學習者對其學習行為、目標和結果高度負責,教育部門和教師滿足學習者學習需求的條件才有意義。如果學習者無法控制自己的學習行為,學習目標過高或者過低,學習方法不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那么教育部門和教師所做的一切努力也是徒勞。反之,如果教育部門和教師無法為學習者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條件,滿足其需求,該教學模式也很難實現。
毫無疑問,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把學生放在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位置,使教學活動從設計、實施到評價都以滿足學生的需求為目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同時也有利于提高整體教學水平。然而,假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教師的教學能力已經能夠滿足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前提條件,在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過程中,我們仍然面臨一些困惑和挑戰。
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對于“教什么”的決定權一直掌握在教育部門手中。要想轉變教學模式,學生就勢必在學習內容的選擇上占主導地位。由于大學英語課程作為目前我國各高校非英語專業一、二年級學生的公共課程,其涉及面僅次于思想政治理論系列課程,且大多數高校承擔大學英語教學工作的教師數量有限,各高校很難兼顧大學英語教材的多樣性,以滿足學生對學習內容的不同需求。目前,雖然英語教材的選擇權都已下放到各高校,但為了方便教學的監督、管理、維護和反饋,一所高校一般只會選擇一個系列的大學英語教材開展教學。因此從根本上說,學生對日常的大學英語課程學習內容是不具有選擇權的。既然無法自己確定學習內容,也無法改變學校的考試內容和考試日程,學生自然也就無法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進度。
課程要求同時指出,“英語的教與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朝著個性化和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這也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一般來講,學生的學習資源分為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硬件主要包括學生的學習環境、學習工具、實驗材料等方面,而軟件主要包括學生可查詢到的學習資料、學習氛圍以及師資力量等。那么,目前我國高等學校的發展狀況是否能夠為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提供充足的學習資源呢?
為了拉動內需,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自1999年以來高校逐年擴大招生規模。一些高校在硬件和軟件方面的投入無法與招生規模想匹配,導致學校人均學習資源不足,無法滿足學生自由支配學習資源的條件。目前,學生校舍不足,學生食堂就餐壓力加大,圖書館生均享有圖書量減少,教學材料、實驗器械緊缺、學生活動場地不足是許多高校面臨的普遍問題。
一方面,中國大學生人數逐年遞增;另一方面,高校教師的增加速度卻遠遠趕不上擴招的速度。盡管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要求全國高校通過新一輪的用人制度改革,縮減行政管理人員,力爭到2005年使我國高校師生比例達到1:14,達到國際慣例,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數據顯示我國高校師生比例有所改善,仍然停留在1:20左右。師生比例失調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教育質量的粗劣,一個教師面對那么多學生,連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都難以保證,又何來時間和精力“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教師缺口很大,許多高校在招聘教師時降低了錄用條件,使得師資隊伍總體素質下降,也直接影響到高校的教學質量。
《課程要求》還指出,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為支撐,使英語的教與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朝著個性化和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梢姡碌慕虒W模式的實現是需要一定的硬件環境作為支撐的。而且即便是每所高校都能滿足現代信息技術的硬件環境,英語的教學過程也僅僅是“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
學生通過什么方式來評價自己的學習效果呢?目前最有效也是最普遍使用的方法是考試(測試)??荚囀菣z查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有效途徑,也是教師獲取教學反饋信息、改進教學管理、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學生調整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手段。目前,各高校為了保證對學生英語學習效果評估的客觀性和有效性,一般采用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方式。但是,無論學生畢業于哪所高校、在校英語成績如何,在畢業求職時,其英語成績的“可信度”似乎都比不上全國英語四、六級等級考試。《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指出,根據學生入學水平的不同,基礎階段的教學要求分為基本要求和較高要求兩種:達到四級為基本要求;達到六級為較高要求。而所謂的“四級”和“六級”其實是大學英語等級考試的代名詞。自1987年大學英語等級考試開始到現在,雖然在考試的內容和形式上有一些變化,但基本的教學評價機制并未改變。有的大學甚至把英語過級考試和學位證掛鉤,在大學畢業前如無法通過學校要求的英語等級就無法取得學位。
然而,大學英語等級考試的內容是學生決定的嗎?考試的命題標準是學生決定的嗎?測試結果的評判標準是學生決定的嗎?考試的形式是學生決定的嗎?考試的時間和考試環境是由學生決定的嗎?這一系列問題值得人們思考。各高校有權選擇自己的英語教材和教學內容,有權制定相應的教學進度和測評方式,但是最終,幾乎所有高校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都只接受這一種被社會和用人單位廣泛認可的等級考試來檢驗,這似乎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又回到最初的起點,因為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真正由學生來決定的因素實在有限。
總的來說,任何教學模式的實現都不是無條件的,在已知的條件中,有的是學習者和教師本身能夠控制和實現的,另外一些則超出了具體的教學范圍,而涉及整個教育體系和教育資源環境等一些不由教師或學生所控制的領域。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實施既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高度負責,對自己個性化、自主學習活動做好充分的準備,也需要教師不斷轉變角色,不僅傳授語言知識技能,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注重培養學生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同時更期待教育部門轉變思路,制定與教學模式改革相匹配的大學英語教育政策,以保證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
[參 考 文 獻]
[1]丁笑炯.關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論與實踐的反思——來自西方的經驗[J].全球教育展望,2005(11).
[2]何旭明.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改革實踐中的阻力分析[J].長沙大學學報,2000(1).
[3]何雪蓮.誰?怎樣的中心?——學生中心論質疑[J].教育科學研究,2007(12).
[4]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5]賀海濤,粟進英.國外外語自主性學習與大學英語教學[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4(1).
[6]楊利軍.探析“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2006(2).
G642.0
A
1008-178X(2012)11-0176-03
2012-07-19
李麗芳(1980-),女,云南昆明人,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外語系講師,碩士,從事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