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蕾
(沈陽音樂學院藝術學院,遼寧沈陽 110004)
淺談陜北民歌的藝術魅力
薛 蕾
(沈陽音樂學院藝術學院,遼寧沈陽 110004)
陜北民歌結合了陜北人民的精神、思想和感情,擁有獨具一格的藝術魅力,受到陜北獨特歷史條件和地理環境及政治、經濟發展的綜合影響,形成了具有陜北文化特色的民歌。陜北民歌中對地方語言極致的運用,能夠突出陜北地方的風格,增強地方色彩;其演唱的方式與情感的表達,又能夠表現出黃土高原般的蒼茫而又粗獷的演唱風格。
陜北民歌;藝術;魅力
陜北民歌與我國各地方的民歌相同,都是勞動人民對情感的表達,并通過最樸素的形式進行吟唱。陜北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更迭演變的歷史,使其不斷融合該地域的民族文化,但是,由于受到北方少數民族入侵及中原長期對該地的奪取,因此形成文化拉鋸地帶,使陜北民歌具有感染力。陜北民歌是黃土文化的典型,鄉土氣息濃郁,風格樸實,其藝術魅力的表現為人民性、形象性、抒情性和“賦、比、興”手法以及疊字的使用等方面,不管是語言還是韻律,都極具藝術魅力[1]。陜北民歌是我國民歌中頗具鮮活生命力的藝術奇葩。
陜北民歌獨樹一幟的演唱方式與情感表達產生的最大原因是受到黃土高原獨特地理環境的影響,其地理環境千溝萬壑、蒼涼、渾宏,較之于蒙古民歌,更是多了些許蒼涼,就是因為黃土高原的貧脊荒涼是蒙古大草原無法比及的;和南方各地民歌相比,多了一種宏壯、蒼涼,就是由于黃土高原地理環境比江南水鄉秀美的山川更加寬廣蒼涼。黃土高原千溝萬壑、蒼涼宏壯的獨特地理環境千百年來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陜北人,塑造了獨具特色且性格鮮活的高原文化,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陜北民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演唱及情感表達的方式。
陜北民歌是陜北老百姓自己的歌,其作者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沒有受到任何條件的限制,不管是在山溝還是在家里,做家務、干農活的時候都可以脫口而唱,抒發自己喜怒哀樂的情感,達到尋求精神解脫和心理慰藉的目的。陜北民歌的吟唱不是為了表現、張揚及炫耀,只是一種交流與傾訴的方式。向所有聽眾傾訴,訴說陜北的環境、風俗、生活,訴說陜北人過去經歷的苦難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2]。陜北民歌有著強烈的親和力,能夠更好地拉近和聽眾的距離,也能夠拉近聽眾和陜北的距離。
黃土高原自然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是個比較貧困落后的地區,陜北民歌是當地勞動人民表達感情的最好方式和表現其內心的最佳方法。陜北人具有樸實無華、粗獷奔放的精神,其民歌也是樸實、自然的,陜北民歌不僅坦率、自然和淳樸,而且還有一股粗獷、蒼涼的魅力。歌唱者通過觀察周圍發生的事把感受吟唱出來,同時能夠把自身的情感自然地融入歌唱中,把對黃河和黃土地以及黃土人的感情滲透到歌聲里,使陜北民歌極具自然感和親切感,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民歌是勞動人民真實的心聲和時代的原始記錄。陜北民歌強烈的人民性體現在:(1)選材上,陜北民歌主要描寫的對象是當地勞動人民豐富而平凡的生活。陜北的生活條件艱苦,吃水困難,幾十里的范圍內甚至看不到人煙。所以,“唱”就成為人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的表達方式,成了生活中美好的部分。歌中表達生活艱辛,愛情甜蜜,婚姻不幸,當然更多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內容上,陜北民歌的內容體現在其思想感情方面。表達的是勞動人民內心的歌,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被一代又一代人傳唱著,每個人都會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歌里,所以,陜北民歌是勞動人民思想、愿望和感情的結晶。(3)形式上,陜北民歌的語言通俗易懂,具有鮮明的形象,干凈利落,極富韻味。陜北民歌是當地勞動人民對情感表達的最好手段,是發自心底的呼喊聲,可以說是當地人民的第二語言[3]。
藝術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藝術形象反映了生活原形,但高于生活的原形。民歌源于生活,簡單樸實、詼諧幽默、優美動人,每首歌都有其特點。陜北民歌形象性的表現主要是描寫及塑造人物形象,形象性鮮明、強烈,強調的是客觀描寫與反映,同時也是勞動人民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在歌中采用了比興和疊字等多種手法,使音樂的形象性更加強烈,色彩更加濃艷。
音樂被稱為情感的語言,和其他的藝術形式比較,感情的表現顯得尤為重要。叔本華就認為音樂是唯一能夠直接表現出心魄的一種藝術。陜北民歌具有高亢、苦澀、曠達、粗獷、悲涼等特點,特別擅長表現與激發感情,如:生離死別的無奈之感,久別重逢的歡悅之情,在剝削和壓迫下爆發的憤怒,自由勞動得到收獲的歡樂;有哭、有笑、有感傷、有向往、有哀怨等各種感情[4]。其抒情特點有:(1)真實。陜北黃土高原千溝萬壑、蒼涼、恢宏、空曠,當地人民生活十分艱難,這就促成了陜北民歌不僅情真意切,而且旋律剛勁高昂。曲調、歌詞、唱法就猶如是陜北獨特的地風、地貌,是陜北勞動人民的人情、人意和音容笑貌。(2)率直、含蓄。通過率真的方式表達了委婉的感情,因此顯得更加委婉;通過樸實的語言抒寫其含蓄的感情,因此顯得更加含蓄,使矛盾不僅對立也達到了統一。陜北民歌把這個獨特的抒情方式運用到了極致,達到言簡意賅的強烈的藝術效果。(3)感情采用借物抒情是非常抽象的,只有再和景物交融,才可以得到充分抒發和進入形象化軌道。音樂中寓情于景和借物抒情具有很強的重要性,陜北民歌對此運用得相當多。
陜北民歌的獨特表現性主要有兩個方面:(1)熟練運用“賦、比、興”手法。賦指直陳其事,對某件事情前因后果進行白描。陜北民歌中采用這個手法的作品非常多,不僅生動形象,而且具有很強的畫面感。最典型的就是《走西口》,哥哥在外出打工前的行動進行一系列的描寫,如碼柴、倒油和墻上插圪針等,表現出了哥哥矛盾、痛苦、擔憂心理,具有強烈的畫面感。比,即以物比物,把沒有生命的事物想象為有生命的事物,通過想象的事物反映自己處境與心情。這種手法被陜北民歌運用得到極致。興,即先說其他事物再引出所詠的事物。興和比的區別在于,比的上句與下句是本體、喻體的關系,興的上句與下句之間沒有任何聯系。(2)大量使用疊字。疊字是兒童話語的方式,文字完全是口語化,讀起來不但可以瑯瑯上口,而且極富音韻美,同時也給整個音樂作品增添了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5]。陜北民歌中對疊字大量的運用,例如《山丹丹花開紅艷艷》中山丹丹、一道道、紅艷艷等疊詞的運用,很有音韻美。
總而言之,陜北民歌對情節的選取非常具有地方特色;語言樸實、真摯,比喻十分形象貼切,真情感人,一點都沒有矯揉造作;音韻十分優美,且意境深邃。陜北民歌內容豐富多彩,有著特別濃郁的鄉土氣息與樸實無華的風格,是陜北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情致的結晶,具有文學性和思想性以及藝術性,更是極具藝術魅力。
[參 考 文 獻]
[1]董海豐.淺談陜北民歌的地方風格與藝術特征[J].新課程(中學),2010(11):154-155.
[2]肖宗恒.淺議陜北民歌情感表達藝術的特征[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9):158-159.
[3]劉宇瀚.陜北民歌的分類及其風格特點[J].文教資料,2010(29):109-110.
[4]劉彩云.黃土地之魂——闡釋陜北民歌的藝術特征[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9(9):92-94.
[5]趙洪嘯.陜北民歌,用歌聲記載流年歲月[J].農村.農業.農民(A版),2011(2):55-57.
J607
A
1008-178X(2012)11-0216-02
2012-06-23
薛 蕾(1983-),女,遼寧沈陽人,沈陽音樂學院藝術學院助教,從事民族聲樂演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