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雪
(長春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鋼琴教育在青少年美育中的地位與作用
陳 雪
(長春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蓬勃發展,鋼琴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發展。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鋼琴教育是美育的重要載體,在美育的傳播過程中具有特殊的意義。
青少年;鋼琴教育;美育
鋼琴教育分為專業鋼琴教育和社會鋼琴教育。由于鋼琴在我國只有三百年的歷史,所以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前,它的受眾還只是少數人,學校教育中還沒有將鋼琴教育列入其中。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的吹入,鋼琴不再是奢侈品,它卸下了神秘的外衣,漸漸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為了老百姓生活中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社會鋼琴教育在青少年美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著重要的作用。
美育的特征與其它教育不同:美育是誘發的,而非強制的;美育寓于具體形象、具體情感之中;美育寓于娛樂、欣賞之中,而非乏味說教中;美育是主動的、創造性的,而非被動的、灌輸性的。美育的基本特征恰恰在鋼琴教育中得到完整的體現。鋼琴教育通過兩個方面體現美育的特征:
作曲家創作的樂曲通過鋼琴家的演奏,不僅給聽者帶來一種視聽上的享受,還能夠引起聽者心靈上的共鳴,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欣賞鋼琴作品不能靠簡單的說教和強制性的填鴨模式,而是要靠欣賞者自發、主動地去欣賞鋼琴作品的美,理解其深刻內涵。鋼琴作品傾注了作曲家全部的情感、反映了作曲家深刻的思想內涵,欣賞者能從中感受到情感的交流和強大的精神力量。例如:貝多芬的鋼琴作品迸發著強烈的斗爭和反抗精神;肖邦的鋼琴作品在悲劇色彩中隱含著濃厚的民族性和愛國主義精神;莫扎特的鋼琴作品看似純凈、活潑,但是豐富的戲劇表現力和張力無處不在。欣賞者在享受音樂美的同時,也備受精神的洗禮和熏陶,這也是審美教育特征的體現。
鋼琴演奏者通過對作曲家作品的二度創作,使作品從紙上的音符變成了流動的旋律,從而實現聽眾和作曲家隔時空的交流,影響和熏陶了聽眾的審美意識,提高了聽眾的藝術修養和審美品位。演奏者要在尊重原譜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在了解作品創作背景的基礎上,注入自己的個性,做到演奏自然、解讀準確、個性創造、入情入理。通過鋼琴演奏,既能增強審美趣味、提高審美能力,又能提高智力水平、開拓思維和創造力,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美育的終極目標也隨之得以實現。
鋼琴教育作為音樂教育的方式之一,揭示了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意義,而藝術教育是實現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和環節,由此,鋼琴教育也成為了美育的重要途徑和環節。從另一個角度講,鋼琴教育和審美教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鋼琴教育必須以美育為核心,離開了美,鋼琴教育也就失去了靈魂和內涵。
美育和鋼琴教育有著共同的目標和特征。美育是以塑造完美人格為最終目標,以藝術和現實美為教育手段的審美教育。鋼琴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培養少數的“天才”,而是提升每個受教育者的高貴心靈與完美人格。
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美感教育,是培養人感知、感受和創造美的教育。審美教育的本質特征是體驗。“審美”過程從根本上說,就是一種主體全身心投入的體驗過程。鋼琴教育在審美教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學中,教師作為主體,對客體(學生)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關愛。在演奏中,學生作為主體,對客體(作品)同樣投入了大量的感情、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另外,音樂藝術的美育功能大體分為娛樂性、情感性、社會性三種類型。娛樂性音樂主要指那些沒有深刻的思想內容的作品,帶有消遣、娛樂身心的功能;情感性音樂主要指那些描寫人類豐富、微妙的情感世界的作品,它贊揚或駁斥某種情感、性格、氣質、趣味等;社會性音樂主要指那些有著強烈的階級性和政治傾向性的作品,往往成為時代的號角,能幫助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青少年的素質和能力關乎祖國的發展,主宰未來中國的命運。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社會的高速發展,對人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鋼琴教育滿足了社會發展對青少年的期望,不僅能凈化他們的心靈,還能提高他們的修養,從而為我國培養具有優秀素質和能力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青少年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通過左右手同時演奏鍵盤,協調了身體與大腦的配合。通過對曲目規律的練習,鍛煉了青少年的毅力和耐力。學習鋼琴的孩子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但是他們并不呆板,愿意也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學鋼琴的孩子能夠在表現豐富多彩的音樂的同時,讓雙手精確地表達出樂譜要求的內容。比如練習演奏巴赫創作的鋼琴作品時,不僅右手旋律線條要流暢優美,左手演奏也同樣清晰明確,因為巴赫創作的復調鋼琴作品中音樂主題有時出現在左手,有時出現在右手,有時需要兩只手銜接配合才能表現出主題。
青少年的活力充沛,精力旺盛,具有勇于實踐的精神。但是,如果這些特點失去了正確的方向,缺乏良好的環境,就會產生負面的影響。鋼琴學習可以使人把情感全部融入到音樂中去,在音樂中盡情抒發自己的喜怒哀樂,學習者可以體驗到生活中不曾有過的情緒、情感,從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
青少年處于人格定位的關鍵時期,需要不斷地提高個人修養,從而塑造完美人格,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豐富的鋼琴作品給青少年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也鞭策著他們,激勵著他們,幫助他們找到真善美,追求真善美。
練習和演奏鋼琴也是一個發現自我、認識自我、改造自我、超越自我的過程。著名小提琴家薛偉在中央電視臺第二屆鋼琴小提琴大賽的點評中,就指出了這個觀點。青少年在學習、演奏鋼琴的同時可以發現自己的優、缺點,在不斷提高自我、超越自我以后攻克不同的技術難題,表現出音樂的豐富內涵。
總之,鋼琴教育在青少年美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青少年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徑。
[1]謝嘉幸,郁文武.音樂教育與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張前.音樂美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J624.1
A
1008-178X(2012)01-0183-02
2011-10-27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09YJA760044)。
陳 雪(1980-),女,吉林長春人,長春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助教,碩士,從事鋼琴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