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靈芝
(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蘇揚中 212200)
論《藝術家的生涯》重唱特征
吳靈芝
(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蘇揚中 212200)
本文對歌劇《藝術家的生涯》重唱藝術進行專題性的研究,特以其中經典的“愛情”二重唱為例進行深入分析,試圖探知歌劇藝術的全貌和特征,論證重唱在歌劇中的功能和價值。
歌劇重唱;《藝術家的生涯》;本體分析
重唱是聲樂藝術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同一時間揭露人物內心世界、體現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是歌劇藝術的重要結構。重唱的運用,有利于發展戲劇沖突,形成戲劇高潮,大大地增強了歌劇的藝術表現力。西洋歌劇中的重唱發展至今已有很多經典唱段,如《茶花女》中的二重唱“飲酒歌”、《費加羅的婚禮》中的七重唱、《弄臣》中的父女二重唱等。這些唱段構成了整部歌劇的交響,對烘托劇情起著重要作用。就《藝術家的生涯》來說,筆者認為重唱要比該劇中的詠嘆調來得更為搶眼。凡是戲劇的高潮所在都運用了重唱,重唱在該劇中發揮著無可比擬的作用,并且層次分明,毫無混亂嘈雜之感,旋律的優美度絲毫不亞于該劇中獨立的詠嘆調。如第二幕是一個集二重唱、四重唱和六重唱等多種重唱形式為一體的章節,場面浩大,振奮人心,兼具喜劇效果,在同一時間揭示了不同人物的心理——穆塞塔的賣弄風騷、挑逗心上人、企圖重拾心上人馬切洛的愛慕之心;馬切洛氣憤、嫉妒以及被穆塞塔挑逗上來的強烈的愛慕之心;咪咪與魯道夫之間的甜言蜜語、柔情蜜意;阿欽多羅的無奈,等等。這讓人覺得在這一幕里,除了重唱,再沒有其它聲樂形式能夠發揮這種揭示人物心理、推動劇情發展、形成戲劇高潮的作用。
在《藝術家的生涯》中,普契尼運用了各種形式的重唱來表達戲劇內容,尤其是在展開戲劇沖突和形成戲劇高潮之處更是發揮了重唱的功能。作曲家在劇中用重唱手段找到了音樂戲劇的同一性,通過戲劇性的重唱來推動劇情發展,交織反映不同角色的個性、情緒以及在同一事件中的心理狀態,造成矛盾沖突,既從整體上表現場面的音樂情緒,又對每個人物心理進行細致刻畫,使重唱成為《藝術家的生涯》音樂戲劇結構的基礎。縱覽整部歌劇,重唱占據相當大的比重,就劇中人物而言,幾乎所有的角色都參與了重唱,在主要角色的唱段中重唱更是占據了很大的比重,不僅如此,在質量上,該劇中有多段著名的重唱,在歌劇史上有代表性意義,如第一幕末中咪咪與魯道夫的“愛情”二重唱、第三幕末的“分手”四重唱等。由此可見,重唱在《藝術家的生涯》中成為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段,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普契尼生活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雖然處于后期浪漫主義的年代,卻承襲了古典時期的創作技巧,因此和聲嚴謹、旋律自然優美、情感真實。《藝術家的生涯》中,作曲家將音色、配器、織體、和聲、音響等一系列音樂要素與劇情緊密結合,展現了戲劇藝術的整體性。普契尼是一位旋律大師,他的歌劇以抒情的旋律和優美流動的線條引人入勝,重唱也不例外,該劇中的重唱旋律的優美程度不亞于詠嘆調,在表現人物性格、推動劇情發展上發揮著更為突出的作用。下面以該劇中的經典二重唱——“愛情”二重唱為例進行深入分析。
第一幕末的二重唱成為了魯道夫與咪咪之間愛情的開端,以極其優美抒情的旋律譜寫了二人之間愛情的萌芽。故事的起因是繡花女咪咪因為蠟燭熄滅而向詩人魯道夫借火,就在剛進門之后,咪咪因為身體虛弱而暈倒了,魯道夫趕忙給咪咪倒了些酒讓她暖暖身子,漸漸蘇醒過來的咪咪在借完火之后向魯道夫道謝準備離開,突然想起自己的鑰匙落下了,而就在開門的那一刻風把他們手中的蠟燭都吹滅了,于是他們只好在黑暗中摸索鑰匙。魯道夫的手無意中碰到了咪咪的手,一時情不自禁,唱起了那首著名的詠嘆調《冰涼的小手》,魯道夫將自己的身世向咪咪娓娓道來。聽完了魯道夫的介紹之后,咪咪也將自己的身世告訴了他,這就是那首著名的詠嘆調《人們叫我咪咪》,字里行間流露出咪咪純真無暇、熱愛大自然的美好心靈。就在此時,樓下傳來了另外三位藝術家的催促聲,魯道夫跑到窗口回應,回過頭來只見咪咪美麗的面龐在皎潔月光的映襯下更添一份嬌媚,魯道夫早已沉醉其中,由衷地贊美起咪咪的美麗,并表達自己的愛慕之心。咪咪也被他感動了,二人就詠唱起了這首經典的二重唱。這首二重唱出現在第一幕的結尾,正是劇情的高潮所在。在音樂創作上,它保留了《人們叫我咪咪》的主題旋律,以詠嘆調主題動機的方式貫穿在這首二重唱中。全曲的曲式結構并不復雜,為單二部曲式,調性為A大調。可以說,普契尼受到柏遼茲、瓦格納等人的影響,運用“固定樂思”或“主題元素”的手法,將代表某個人物的主題旋律貫穿在整首唱段甚至整部歌劇之中。
在a部分(1-17),普契尼用并不復雜的音樂烘托出二人愛情的甜蜜氛圍,不需要復雜音響的干擾,只要聆聽彼此愛的心聲。二重唱以簡潔質樸的主題旋律為中心,采用富有詩意的配器如長笛、豎琴、小提琴等作烘托,感人至深。二人互道愛慕之心,許下愛的誓言,決定在一起,先由魯道夫發出對咪咪美貌的贊美。第一樂句(1-8)全部是魯道夫的音樂,表現了他內心強烈的愛慕之情。
第二樂句(9-17)為二人聲部交織部分,這一段魯道夫的“愛情主題”旋律已經出現,并以不同的變化方式出現在劇情的關鍵處。開頭的高音部分兩個人的旋律一致,正是二人許下愛情誓言的那一句,充分反映了二人心情的一致,并且音調較高,也正是感情的高潮所在。樸素的愛情主題、青春的熱情、抒情的詩句、溫暖的旋律刻畫出兩人心中最炙熱的愛。這段旋律也體現了普契尼古典主義的風格特征,即音樂力求清晰準確地表達歌詞,節奏符合詩歌的韻律,旋律走向符合情感的高低起伏,采用主調風格,高音聲部的旋律線條十分突出,樂隊伴奏的織體非常清晰。
接下來魯道夫的音調基本上在小字二組的e上,充滿柔情,表現人物內心歡喜,以至于他要不斷地反復吟唱,來歌頌他的愛情。而咪咪的音調起音較低,刻畫咪咪內心的害羞與忐忑不安,然后呈半音上行走向,體現內心情感的涌動,最后二人音調又回到一致,也就是情感的一致,此時咪咪放下羞澀,堅定了自己的愛情立場,她要跟魯道夫在一起。
從b部分開始,旋律基本上采用宣敘調,兩個人就像在對話一樣,到末尾部分抒情性的旋律再次出現。該劇具有意大利歌劇的優良傳統,旋律優美動人,富于表現力,平易近人;而且,在創作技法上還創造性地運用了一種新穎的、獨特的宣敘-詠嘆風格即敘詠調。他把朗誦式的歌曲寫成具有節奏感和歌唱感的曲調,并靈活運用于劇情需要的部位,給歌劇創作注入新的活力,也使該劇洋溢著詩意。
b主題開頭咪咪的音調在A大調的屬音上八度大跳,表現她內心的羞澀與矜持,緊接著二人的旋律交替半音上行,咪咪:“你的朋友在等你。”和聲伴奏為主小七和弦,表達她內心的羞澀、欲言又止的狀態。其實她想要魯道夫帶她一起去咖啡館和他的朋友歡聚。魯道夫:“啊,你要趕我走嗎?”二人心里都在為捉摸對方的心思而緊張著,音樂表情非常生動,這種宣敘調已不再是游蕩于詠嘆調之外的唱段,而是與歌詞、與人的情緒緊密相連的富有情感的段落。
從24小節開始,調性轉到C大調上,為二人關系的明朗化作下鋪墊,此部分二人的音樂為對話式,各自表明心意,二人雖然是初識,卻表現出相當的默契度,最后high C更是將二人感情推向高潮。魯道夫聽咪咪說要跟自己一同前往咖啡館和他的朋友見面,內心相當吃驚,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為咪咪想以此為借口打發自己走,所以他的旋律也出現了八度大跳,暗示了他內心的緊張與不安,接下來他的旋律由副和弦向主和弦過渡,并且都是持續音,仿佛在向咪咪撒嬌,又像小孩子耍賴一樣賴在屋子里不肯走,咪咪安慰他:“我愿和你在一起”,并調侃他:“真多心”,她的旋律都在主和弦上,表示她說的都是真心話,并不是有別的意思,她是真想同魯道夫一起去和他的朋友們見面。
結尾部分的旋律則是高潮中的高潮,咪咪與魯道夫二人異口同聲、激情澎湃地歌頌他們的愛情,他們此時任由各自的情感宣泄出來,以拉寬的線條、高位置的音區表達他們升華的情感,旋律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在和聲技法上,以六和弦為主,六和弦功能的濃厚抒情性質在音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旋律上三度、六度的跳進迫不及待地推進到主音high C上,形成全曲高潮。在配器上僅用豎琴襯托旋律,留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該劇中的“分手”四重唱。這首四重唱是歌劇史上四重唱的代表作之一,采用了分場的手法。場景一是咪咪和魯道夫依依不舍的離別,場景二是馬切洛和穆塞塔憤怒的爭吵。普契尼將這兩種感情疊置在一起,由四個人分別在不同的音高、速度、節奏、情感色彩上發出各自的心聲,不但不覺混雜,反而覺得相當悅耳。咪咪與魯道夫的旋律相互疊加在一起,表現出一種濃郁的哀愁;穆塞塔與馬切洛旋律的疊置,則表現出戀人間反目為仇,恨不得快點分手的場面,甚至有點滑稽的味道在里面,觀眾從這種審美體驗中能夠很清晰地理解四個當事人的心理,情感的喜、怒、哀、樂很快呈現在觀眾的眼前。這首四重唱將人物的性格刻畫得淋漓盡致,大大地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從音樂素材上來講,表現悲劇內容的音樂節奏緩慢,以三拍子為主,人們仿佛感受到某個身心疲憊的人拖著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往前走,而表現喜劇內容的音樂節奏速度較快,音的跨度大且呈上行走向,表現人物內心的憤怒與不滿。在歌劇史上幾乎沒有這樣的例子,普契尼開了先河,這種形式上的突破很具有創造性。
普契尼的《藝術家的生涯》重唱中傳統與新穎、浪漫與現實、喜劇與悲劇的完美結合使該劇具有優越的審美條件,體現了歌劇藝術的整體性、獨特性和創造性,帶給觀眾感人至深的審美體驗。
普契尼不愧是歌劇的旋律大師,他將突顯重要情節的部分都集中到重唱上,并賦予每個人代表自己個性的旋律,不管是悲的內容還是喜的內容,都通過重唱很好地呈現給了大家。這部歌劇中的重唱之所以成為當今音樂會上經久不衰的曲目,源于它們所具有的優美迷人的旋律和感人肺腑的情感。普契尼向來不是喜歡炫技的作曲家,他譜寫的旋律都是平易近人、質樸而又動人心弦的。重唱聲樂線條的交織干凈雅致,體現了意大利歌劇追求聲樂藝術的傳統。此外,他還善于充分地運用各種藝術手段,如和聲、配器的恰到好處的使用,聲樂線條與器樂線條的完美融合等。正是普契尼精湛的創作技巧和自身的審美趣味造就了該劇重唱在重唱史中的重要地位,也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
[1]居其宏.歌劇美學論綱[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3.
[2]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336.
[3]MoscoCarner.Puccini:ACritical Biography[M].London:Garden City,1958:312,319.
[4]Michele Girard.Puccini:His International Art[M].The UniversityofChicago,2000:102-103.
[5]劉慶蘇.音樂戲劇藝術——歌劇[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3.
[6]劉新從,劉正夫.歐洲聲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7]劉詩嶸.“戲劇天才普契尼”[J].人民音樂,1989(3).
[8]俞子正.普契尼和他的真實主義歌劇《托斯卡》[J].歌劇藝術,1991(5).
[9][美]唐納德.杰.格勞特,克勞德.帕里斯卡.西方音樂史[M].余志剛,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10]劉威.音樂審美(欣賞)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On the Operatic Ensemble Characteristics ofLa Boheme
WULing-zhi
(College ofMusic,NanjingNormal University,Yangzhong212200,China)
In this thesis,we studythe operatic ensemble ofLa Boheme,especiallyanalyze its classical“love ensemble”,in order todiscoverythe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opera and prove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fensemble in opera.
operatic ensemble;La Boheme;ontologyanalysis.
J616
A
1008-178X(2012)01-0198-03
2011-10-23
吳靈芝(1986-),女,江蘇揚中人,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聲樂表演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