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青
(江海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揚州225101)
隨著社會信息多元化深入發展,大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發展趨勢也越來越明顯。但他們的自我意識強,希望就業后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證明自己。可一旦步入社會,又出現不適應,具體表現為眼高手低、敏感、承受力差,甚至出現焦躁、自閉等現象。這些現象的出現對大學教育提出了嚴峻的考驗。面對多元化的教育對象,僅靠學校或者家庭單方面的教育遠遠不夠。因為如果學校家庭教育不能協調統一,就會造成大學生行為準則的不統一,學校家庭相互指責、推卸責任,會出現很多社會問題,因此學校家庭教育共同體的建立成為必然趨勢。
共同體是人們在共同條件下結成的具有共同利益的集合體。大學專業指導下的學校家庭教育共同體就是在大學專業培養目標的指導下,學校與學生家庭協調統一共同承擔起培養學生的責任,在這樣的共同體下,學校與學生家庭分工明確,實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心理動態,共同參與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完成大學專業培養目標。使學生能夠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在該共同體下,學生、家庭、學校會實現三贏。對于學生來說,其個人素養得到提升;對于家庭來說,學生是家庭的未來,更是希望;對于學校來說,形成由優秀學生個體組成的集合體。
高職高專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屬于高等職業教育。它與普通高等教育,即本科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在于學術性、專業性和基礎性三個核心。而高等職業教育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來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強調理論教學和實踐訓練并重,畢業生應具有直接上崗工作的能力。因此應結合高職教育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建立學校家庭教育共同體。高職高專教育具有以下特點:
高職教育屬于高等教育范疇。但它與同層次的普通高等教育有明顯的區別。普通高等教育是以學科為本位,目標是培養學術型或工程型的人才。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學科理念的完整性、系統性和學科知識的深度。而高職教育是以技能為本位,目標是培養高級技術型人才。因此高職教育更注重職業技能的廣度和熟練度。對于高職高專的學生來說,他們需要掌握的職業技能包括:(1)崗位操作技能;(2)職業道德;(3)理論知識;(4)繼續學習能力。
由于普通高等學院畢業生多為學術型或工程型的人才,因此就業的地域范圍更廣。而高職教育體現了較強的地方性和行業性,因此,學生畢業后,多數會選擇在本地就業。因此,高職高專在專業設置時,一般會結合地方產業結構和經濟建設的需要。基于這樣的特點,高職高專院校多與地方企業開展聯合辦學,不僅聯合招生,還在專業設置、專業課程設置及開發、課程教材、課程培養目標、技能培養目標等多個方面進行合作。
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對象一般為普通高中畢業生,而高職高專院校作為服務于地方經濟的院校,教育對象范圍更廣,不僅包括普通高中畢業生,還包括中職畢業生、企業員工以及想要接受技能培養的其他人員。
一般進入大學的學生年齡在18 ~22 周歲之間,已經是成年人。因此,學校、家庭對其的管束會比大學之前要相對放松。而作為成年人,大學生有自己的思想、選擇,法律及道德也要求學校和家庭尊重其選擇權。因此,對于大學生的教育,學校、家庭的作用似乎比較模糊。而當學生進入社會之后,才發現自己根本無法適應社會,因而許多人選擇逃避現實,如不工作、頻繁跳槽,甚至有些學生為了逃避就業,選擇留級繼續就讀。
高職高專學生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他們在心理能力及各方面的水平與普通大學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家庭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和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程度。因此,了解高職高專學生家庭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幫助學校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調研結果顯示,高職、高專學生具有以下特點:
1. 親密度低,獨立性差,成功率低,所掌握知識較少,組織性不強,控制水平低,而矛盾性則較一般人強。研究結果表明,高職學生群體在現有家庭環境下形成的以上特征都不是很理想。因此,高職教育要從實際情況入手,了解學生性格形成的原因,從外部入手,幫助學生彌補性格上的缺陷。
2. 來自城鎮的高職學生情感表達能力、矛盾性顯著高于來自農村的高職學生。來自城鎮的學生比農村學生在與人交往上更為自信,但生活在城鎮的學生自我中心的意識較強,因此容易與家人發生沖突和矛盾。因此,在構建學校家庭教育共同體時,要考慮到不同類型的家庭特征,構建不同模式的共同體。
高職學生性格穩定性不強,家庭教育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陷。因此學校應通過漸進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我控制、認知等能力。
高職教育是一種服務,幫助學生順利走上社會、培養學生建立終生學習的學習理念。學校與家庭在教育的天平上存在著不平等。通常學校都是高高在上的,而家庭則屬于從屬的關系,因此,在構建學校家庭教育共同體時,要讓家庭參與其中,擺正兩者的關系,學校應解放思想,建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
目前小學、中學教育都是應試教育,學生進入大學后,仍然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思維。雖然高職學生很反感考試,但是一旦沒有考試,他們反而更不知道如何進行學習。學生的學習、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評價基本上只來自于任課教師和班主任。這種評價方式容易在學生中產生不公平的負面情緒。而許多學生家長為了使學生獲得更好的評價,使用一些不正當的手段,易形成不良風氣。
因此,學校家庭教育共同體要構建一種公平合理的評價機制,這種評價機制要引入家庭、學校、社會、學生四方的評價內容,可以將這種機制做成軟件,根據輸入的評價內容,最終由電腦綜合評分。這樣可以有效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
進入大學之后,家長認為,學生在學校應歸學校管理;而學校又認為,學生已成年,應自我管理。這樣就容易造成教育的空檔,學生發生問題之后,學校、家庭互相推諉,甚至學校、家庭將問題同時推到學生的身上。這對學生人格的塑造極其不利。
現代社會,網絡十分發達,可以利用網站、微信、手機短信等手段搭建學校、家庭教育溝通平臺,與家長實現實時互動,甚至可以通過網絡召開學校家庭視頻會議,將學校的政策和社會信息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
建設教育共同體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家長與學校共同對學生的專業學習負責,讓學生更好地就業。因此,教育共同體不是一種擺設,也不是招生的噱頭,而是一種責任。社會應當對教育共同體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在建設教育共同體時,政府與媒體要給予大力支持,對于家長參與教育共同體要做正面和積極的宣傳,比如給予學校通過電視、廣播、宣傳頁等宣傳的免費或優惠政策。學校也要積極保障教育共同體的有效運行,對教師、學生、家長等進行多方動員,讓教師、學生、家長認識到教育共同體的重要性。
[1]譚新昊,劉珊. 高職生家庭環境的影響因素探析[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
[2]朱孔香,呂鋒,鐘士慶,李萍,陳明慧,文慶松. 大學生家庭環境測查分析[J]. 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2(4).
[3]劉芳. 大學生家庭環境特征探析[J]. 中州大學學報,2007(3).
[4]方柳,譚新昊. 高職生家庭環境影響因素的探析[J].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學報,2008(3).
[5]姜超. 大學生家庭教育現狀調查研究[J]. 江西藍天學院學報,2010(4).
[6]程路. 大學生家庭教育面臨的挑戰及著力點[J].教育與職業,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