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婭娟
(濮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濮陽 457000)
關于河南省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構建
郭婭娟
(濮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濮陽 457000)
高職院校已廣泛認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作為其主要發展途徑,但在實踐和貫徹實施過程中卻出現了一些問題。本文在針對性剖析現存問題基礎上,從激勵機制、利益機制、約束機制及情感機制等方面探討構建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近年來,河南省高職院校不斷創新教育理念,“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已被高職教育廣泛認同并作為其主要發展途徑。這一培養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緊抓市場變化,靈活調整專業設置,以加強培養人才的適應性,從而可提升院校辦學質量和能力。但在具體實踐和落實過程中卻出現了一些問題,這成為高職院校發展的制約瓶頸,因此,破解其瓶頸,合理構建校企合作之長效機制已成為迫切之事。
就調查問卷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行篩選,歸納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對“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解有誤。就調查發現,約占30.1%的教職員工對這一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缺乏正確理解,基于錯誤認識的指導,很多高職院校都實行到最后一年讓學生到實習單位“定崗實習”。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盲目性較強,沒有相關的激勵機制、利益機制及約束機制的推動,學校和企業對學生實習缺乏有效指導和監督,大多流于形式,所以導致這種“頂崗實習”的無效性,學生學不到真正的實踐本領和職業能力,影響其未來的就業。
其次,企業對高職教育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從調查情況來看,“校企合作”的一方——企業,大多僅僅是為高職院校學生提供實習場所,由于責權利不明晰,企業對實習學生缺乏有效的指導和監督,而且在缺乏利益機制的驅動下,企業普遍認為參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是一種負擔。“校企合作”的另一方——高職院校,為求得自身發展和提升其辦學能力,大多數是主動尋求企業進行合作,而且多是通過熟人介紹或私人關系進行聯絡,企業主動聯系高職院校為其進行人才培養的就很少。
再次,政府宏觀調控作用的缺失。政府未能制定有效的、完備的政策措施來保障和促進“校企合作”的順利進行。高職教育發展離不開企業的合作和支持,地方政府應制定可行性政策措施及成立專門的將協調機構,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由此可見,雖然河南省的18個市基本能保證一市一所高職院校,但是適應于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狀況卻不怎么明顯,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的能力也較為薄弱。因此,從整體上來看,要么培養的人才與當地企業和產業結構不相適應,要么培養的人才流入其他發達的地區,留不住人才成為整個區域經濟的瓶頸,致使當地高職院校為區域服務的能力相當薄弱,達不到產業的需求,嚴重阻礙高職教育和當地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
1.轉變思想,以利益機制驅動校企合作
高職院校和企業合作培養人才是一個互利互惠的雙贏工程,在進行合作培養時,企業和高職院校都應明確各自的責權關系。目前在企業急需的三類人才中,除技術研發型人才外,復合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都能從高職院校獲得。所以企業更新觀念,正確認識高職院校的重要作用,把其作為重要的人才供給渠道加以建設。面對人才緊缺,企業可通過向高職院校提供合適的實習基地、工作崗位及相應的經費等支持學校的人才培養;同時,企業內部員工和中層干部的再教育、再培訓,也可利用高職院校完備的教育資源,由學校組織專業教師對員工實施職業技能輪訓及鑒定,這樣可大大緩解企業用人緊缺的狀況,同時也可降低企業的再培訓成本。企業還可以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委托高職院校進行特定項目研究與開發,可邀請高校專家協同謀劃企業的產品定位和營銷策劃等,這些有利于企業科學穩定發展。高職院校也要創新思想,提高認識,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改革傳統的理論教學為主,摒棄唯教材化、唯教師化、注重教學的實踐性,根據企業用人需要適時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和實踐計劃,鑒于現代企業生產流程所需,可靈活實行學制,使得學生的頂崗實習具有連續性,這可保證學生獲得完整的實踐經驗和企業獲得較好效益。在雙方自愿基礎上,實習好的學生也可與企業簽訂就業協議,企業和高職院校均獲得了利益,必然強化長期合作的動機。
2.創新人才培養方案,以激勵機制推進校企合作
我省大多數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在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方面普遍分為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三部分,而且強調三者之間的循序漸進和相互銜接。一般高職院校公共課主要安排在一年級學習,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安排在二年級學習,并且學生理論學習任務完成后才開始進行實訓、實習等實踐教學,由于實訓時間倉促,實習過于集中,所以實訓內容較簡單,實習方式較單一,有的院校直接把學生拉到一些企業去參觀一下或聽企業相關人員簡單簡紹一下企業概況,由于高職院校和企業的不存在利益相關性或共贏點,使得學生實習、實訓走與形式,這就使得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失效。推動校企合作和產學結合,必須按照“強化專業課和實踐課,突出技能訓練課,整體壓縮、局部強化文化基礎課,活化政治理論課、規范思想品德課”的思路,創新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要求高職院校和企業同力合作,企業按照所需人才的規格、數量、能力等向學校下訂單,企業可以參與學校專業的課程設置及實訓環節,為人才培養提供校外實訓崗位。高職院校根據市場需求可靈活調整專業課程的設置,以達到校企雙贏。
激勵機制的建立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是可以由高職院校和企業共同出人組建一個校企合作機構,由機構內部人員協商確定人才培養方案;二是校企雙方相互兼職,學校派人給企業進行員工培訓或職業能力的鑒定,企業可委派專家能手到學校進行實訓實習指導;三是制訂完善相關的規章制度,特別是獎懲制度,對于合作好的企業、兼職教授(教師)給予獎勵。
3.建立約束機制
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基于雙方利益驅使,建立激勵機制可以推動校企合作,但若沒有相應的約束機制,則不能保證校企合作健康、規范、長效地發展。高職院校和企業在合作過程中,必須明確雙方地位、明晰責權利關系,雙方不是幫助與被幫助或施舍與被施舍的關系,二者具有同等地位,同樣承擔相應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并且雙方必須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限制約束。法律約束表現為:在校企合作前或合作過程中雙方要簽訂合作協議,且該協議具有一定的法律規范和法律效力,在此協議中對雙方責權關系加以明確界定以及違約時應當承擔的相應責任。比如,學校在協議中約定在什么時間、會安排多少學生到企業進行多長時間的頂崗實習,企業就會相應地做出安排,調整原有的生產計劃。如果到時侯學校因故沒派學生去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則會攪亂企業生產計劃,影響企業生產進程導致企業生產損失,學校必須依協議做出相應賠償。再比如,在協議中規定學生在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時期,學生的生產安全問題由企業承擔,如果發生安全事故,企業必須按照協議妥善解決。在法律約束下,校企雙方還要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強化制度約束。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主要包括:實驗實訓室的管理規章制度、實習實訓基地管理規章制度、實訓教師和企業負責人管理制度、學生實習實訓管理規章制度、學生實習期間勞動管理制度、學生實習期間違規違紀管理制度等等,以此保證校企合作的規范運行。另外,也要注重道德約束。校企合作雙方立足于互惠互利的雙贏贏原則進行自身道德培養,這才會使得雙方在合作中遵循雙方的利益要求、制度要求和道德要求。
4.建立情感機制
在校企合作中,不能只站在利益共贏的角度來衡量雙方合作,更應看重高職院校和企業合作時的情感溝通。建立情感機制是構造校企合作長效機制體系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有時情感機制的作用比利益機制、激勵機制及約束機制所起的作用更大,效果更強。構建情感機制,應從以下幾方面去做;第一,高職院校要著重加強和企業的信息交流及溝通。當學校遇到重大事件、學校戰略發展規劃和重要制度政策發生變化及學校重要的人事變動等,這些信息一定要及時準確地向企業發布,使企業感受到其重要性,使其更關心學校發展。與此同時,對企業的發展動向及發展態勢也要時時跟蹤關注,并及時地做出回饋;如果企業遇到困難,學校應積極獻言獻策協助其快速解決。第二,要重視和強化校企合作雙方之間的人際交往。在你來我往的日常合作中,雙方參與人員會逐漸熟悉,慢慢地彼此感情也會加深,彼此關系也會得到升華。比如,每逢重大節假日時間,雙方可相互走動、走訪,也可通過舉辦聯歡會、茶話會、酒會、聚餐等形式加強聯絡;平時雙方參與人員可召開座談會,商談討論校企合作中遇到的問題。虛心聽取企業人員的建議,誠懇接受并積極改進校企合作工作。第三,在校企合作工作推進過程中,一定要充分尊重相關人員勞動,對其工作生活加以關心照顧關心,當他們遇到困難時,要熱心的給與幫助,使他們能切身感受到學校給予的溫暖。這樣校企合作就會擁有牢固的情感基礎保障,以保證高職院校和企業合作的長效持續發展。
[1] 王明倫.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論[MI.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 王建莊. 河南高等職業教育: 現狀與對策[J]. 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職業教育版),2009,(3).
[3] 高生. 河南省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D]. 天津大學,2008.
Long-term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Henan Provincial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GUO Ya-juan
It is widely accepted by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o treat the “work-study combin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s a main development approach. Based on a targete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ong-term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terms of incentives, benefit mechanism, restraint mechanism and emotional mechanism.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long-term mechanism
G71
A
1008-7427(2012)09-0017-02
2012-06-09
作者系濮陽職業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