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金梅
(西南交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1)
“90后”大學新生存在的問題及與其相適應的入學教育方法
謝金梅
(西南交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1)
在如今的高校“象牙塔”里,“90后”已悄然成為了主力軍;跟“70后”“80后”一樣,這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成長起來的新生代在行為、情感、思維、認知等各方面都有自己鮮明的時代特點,也有其不容忽視的問題,因而,面對這樣的學生群體,高校在新生的入學教育方法上也應與時俱進,做出相應的調整,為學生在大學校園里的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90后”;大學新生;問題;入學教育方法
2008年9月,各大高校正式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90后”新生。這批學生成長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新時期,經濟全球化,信息多元化,文化的交疊碰撞,科技的飛速發展都給他們刻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與此同時,這樣一群時代鮮明的新生代大學生也給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如何把握“90后”學生群體的特點,調整傳統的入學教育方法以適應這一代新生的需求,正確地引導他們盡快轉變角色,融入大學生活,較為全面地發展自己,這已成為各大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課題。
2008年,《中國青年報》刊登了全國首份“90后”大學新生調查報告,該報告表明,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90后”大學生有著更為開放的思想,市場經濟的競爭性、開放性、自主性也催生出“90后”大學生高效率、高信譽、注重自我發展等優秀品質;他們經濟上富裕,關心天下大事,興趣愛好廣泛,易于接受新鮮事物;他們能夠快速獲取國內外前沿信息和文化動態,有很強的學習模仿能力;他們崇尚創新與探索,反對因循守舊[1];他們早熟,他們獨立,他們張揚,他們自信,他們是時代的寵兒,但他們身上也存在著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
1.環境適應力弱,自我調適困難
新生入校后由于環境、學習方法和人際關系的變化而導致的適應性問題在“80后”大學生新生中間非常普遍,這樣的問題“90后”大學新生也同樣不能避免,甚至更為廣泛:在他們中間,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由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而導致的心理失落、因對所學專業不了解、學習目標不清晰而產生的茫然、以及對環境和人際關系的不適應而引起的孤獨、苦悶甚至自卑等心理,這些現象被一些專家學者形象地稱為“大一新生綜合癥”。
2.以自我為中心,團隊意識薄弱
相比“70后”、“80后”,“90后”的大學新生有著更為優越的生活環境,更為豐富的物質條件。他們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到大習慣了親人的關注和呵護,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因而在為人處事方面傾向于從自己出發,強調個人的主觀感受,自我經驗,視別人為自己做事為“理所當然”,缺乏尊重他人的意識,做事情也較少為他人考慮;在集體生活中表現為集體意識淡薄,團隊協作能力較差。這一問題輕則影響個人的人際交往,重則影響班風、學風甚至是校風的建設。
3.熱衷網絡交流,人際關系淡薄
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人與人之間似乎沒有了距離,通過電話,手機,QQ,E-mail,BBS,微博等等,大家都能輕易地結交新朋友,聯系老朋友,的的確確可以做到:足不出戶,聯系全球。特別是對于能夠過很快接受新事物的“90后”學生來說,互聯網不僅是他們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他們與他人溝通的重要手段:什么時候心情不好了,可以隨時上QQ與知心網友聊一聊;或是去BBS上大吐苦水;還可以讓自己沉溺到虛擬的網絡游戲中以逃避現實世界。顯而易見,這種“人-機-人”的溝通習慣實際上會削弱大學生與身邊同學、老師的交流與聯系,易于導致同學之間感情的淡薄化、冷漠化。
4.人生信仰缺失,處事功利性強
市場經濟的發展,強化了人們的個體意識和對自我價值的追求[2]。在這樣的大環境下,“90后”學生們也更注重對自己權益的維護,他們多數敢于站出來大聲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爭取自己的利益,但這種過強的維權意識,過于理性的思考模式也導致了一定程度上個人責任感的缺失,他們標榜現實主義,思想和價值觀更加趨向于功利性;他們普遍缺乏遠大的個人理想和信仰,大多熱衷于追求現實的短期成就或眼前的利益。
5.組織紀律性差,抗挫折能力弱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在高考前的學習基本上是由老師和家長監管,以高考為唯一目的的強制性學習;升入大學之后,由于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加上大學的環境和管理相較中學更為開放和寬松,很多學生一時之間找不到學習的動力和方向,自律意識松懈,由此導致的遲到、早退、甚至是曠課現象較為嚴重;此外,較好的社會生活和家庭環境也使很多孩子脫離了日常生活的勞動鍛煉;加之很多家長平時只注意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卻忽視了孩子意志的磨練,這都使得現今許多大學生面臨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時,往往不知所措,一點點挫敗都可能導致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失去自信,甚至一蹶不振。
6. 戀愛觀念開放,易發生性行為
全國首份“90后”大學新生調查報告顯示:有50.6%的“90后”新生承認自己在進入大學以前就已經談過一次“戀愛”;其中,近 10%的同學談過多次。對于青少年早戀和婚前性行為的看法,約有22.7%的“90后”新生表示贊成,另有37.5%的新生在表示贊同的同時,認為“不可輕率、應有責任感”[3];蘇春蓉在其碩士論文《90后大學生性觀念研究》中也通過調查得出:大多數90后大學生對婚前性行為等現象呈現極高的認同傾向[4]。這些數據顯示,“90后”學生對“早戀和婚前性行為”贊同者居多,須引起各方面的重視。
1.創新入學教育的方法
1.1 全方位加強新生的適應性教育
加強新生的適應性教育要求積極引導新生正視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對校園環境的陌生、專業前景的困惑、與人相較的自卑,目標缺失的空虛等等問題易使新生產生了較大的心理落差,這就需要學校在入學教育中通過各種方式引導新生正確面對不盡如人意的現實,放棄不切實際的想法,用一顆平常心應對困難,重建自己的生活目標。比如可以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班集體活動,在增強班級凝聚力的同時,促使新生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融入集體生活;請學院專業老師為新生講解專業內容,就業前景,堅定學生的學習信心,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通過講座、班級經驗交流和新老生交流會等方式幫助新生認識大學與中學學習的不同之處,并找出與自己大學學習相適應的新方法。此外,可以通過朋輩的力量引導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如挑選一批思想、學習和工作上突出、善于溝通且政治素質過硬的高年級學生擔任新生學長,在必要的時候尤其是新生入校后的很長一段時期在生活、學習和班集體建設上對新生給與直接的指導和關懷,“以老帶新”,力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以人為本創新道德品行教育方法
傳統的道德教育模式以教育者照本宣科的說教居多,老師一味地把教條、空洞的道德知識、規范灌輸給學生,這種方式對“90后”大學新生不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甚至還可能適得其反,引起他們的反感和抵觸情緒。筆者認為,整個德育的實施過程不能再以教師為中心,而應鼓勵教師深入實際,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其平等交流;在課上,老師可以結合當前時事和大學生生活的實際,創設相關情景,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使其從中領會如何區分善惡美丑,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正面的思想觀念;在課下,學校應該組織學生輔導員指導學生開展集體活動,鍛煉學生的協調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并在活動中樹立先進典型,發揮榜樣的作用,由外而內激發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積極向上;同時輔導員也應該走進學生,多與學生溝通,及時掌握其心理狀況,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處理;另外,由于帶的學生過多,輔導員往往很難顧及到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此學校還應結合實際,發動新生的專業導師或先進的高年級學生個人與新生面對面交流,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學習目的等方面對新生進行教育和引導,以促進他們的健康、全面成長。
1.3 堅持傳統教育與網絡教育相結合
“90后”大學新生是在網絡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個體,調查顯示:“63.7%的“90后”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方式是聊QQ[5]。”顯然,“90后”大學新生將絕大多數的空閑時間都泡在網上,這是值得我們重視和思考的問題,但反過來,這一問題也為學校提供了新的育人途徑。這要求教師轉變以往純灌輸型的教育觀念,充分利用好網絡這一載體,借助其方便、快捷、易傳播、易交流的特點,多開設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識性和服務性于一體的論壇和博客,或者主動加入學生個人空間、QQ群和BBS等,采用引導式的教育方法,與學生平等深入,真誠細致地交流,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當前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有的放矢地發表一些見解深刻的專題帖子或者言論,或引進一些相關的文章和視頻,潛移默化地將學生的思想引上正確的道路。
2. 完善入學教育的內容
2.1 職業規劃教育
剛參加完高考的大一新生普遍在新開始的大學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感,對未來深感迷茫;也有學生由于對專業的不理解,對專業前景不樂觀,進而導致學習沒有積極性,這種情況在個性鮮明的“90后”學生中,極易出現個別學生由于偏聽偏信而想要換專業,極個別的甚至想退學的現象。對此,筆者認為,為了穩定學生的學習情緒,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學校應把職業規劃教育列為入學教育的重點,通過這樣的教育內容,一方面讓學生真正認識、接受、甚至喜愛自己的專業,幫助學生將積極向上的學習愿望落到自己專業學習的實處,化愿望為動力;另一方面促進學生自主合理地安排自己大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腳踏實地地實現自己的學習目標。
大一新生的職業規劃教育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如系統專業的課堂授課,職業生涯規劃講座、個別咨詢、團體輔導、校友訪談、實習實踐、或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如應聘者模擬競賽等等。
2.2 挫折教育
由于成長環境較為舒適,“90后”大學生與“80后”相比,抗挫折能力明顯要差,在剛進入大學遇到諸多例如學習、生活和人際關系等方面的適應性問題后,往往采取消極逃避的方式去應對。因此,筆者認為“90后”大學新生的挫折教育勢在必行,教育者可以通過講座、個別談心以及提供適當的挫折情境,幫助新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優劣勢、樹立樂觀自信的人生觀;或向他們講述逆境中成功的事例,利用榜樣的力量引導大學生;也可以有意識地讓新生經歷一些挫折情境,如素質拓展訓練,集體登山活動,下鄉參與集體勞動等,以此培養新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強不屈的意志品質,提升他們應對和克服挫折打擊的能力。
此外,也要注意及時發現無法走出挫折的新生,建立相應檔案并做好長期指導幫助的準備,力求使他們及早克服心理障礙,走出困境。
2.3 戀愛觀教育
剛入校的大一新生由于離開家人的呵護和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難免覺得孤獨無助;剛從高考的緊張學習中解放出來,還沒確立好自己新的努力方向,難免迷茫空虛;這個時候他們就很容易采取戀愛的方式來排解自己的內心的無依感;這種現象在抗挫能力較差的“90后”大學新生中,更為多見:“90后”大學生認為戀愛是十分平常的事情,而且呈現出人數多、公開化、低齡化、態度輕率和婚前性行為寬容等特點[6]。
以上足以表明對“90后”大學新生進行戀愛觀教育的必要性。學校應通過適當的戀愛觀教育,幫助大一新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目標,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戀愛觀和婚姻觀;同時,還應加強對大學生的性道德和性健康教育,建立健全規章制度、規范戀愛行為;除此之外,學校還需大力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把新生的注意力從狹隘地關注個人情感吸引到豐富自己的大學生活,全面提升自己能力的各項校園活動中來。
“90后”學生有其優勢,也有其自身存在的問題。為培養好這一批極具時代特色的未來接班人,各高校需順應時代要求,除全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專業素質和管理水平之外,還應秉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及時調整改進教育內容及其方式方法,從新生跨入大學校門的那一刻起,努力探究推行科學合理的入學教育方法,為“90后”新生的大學生活創造一個良好的開始,堅持不懈地指導和幫助“90后”大學生成長、成才、成功。
[1][3][5] 戴長瀾. 全國首份“90后”大學新生調查報告公布[N]. 中國青年報,2008-11-12.
[2] 鄒小燕.“80、9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 福建師范大學,2010.
[4] 蘇春蓉. 90后大學生性觀念研究[D]. 四川福建師范大學,2011.
[6] 肖芳. 淺析大學生戀愛觀教育[J]. 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
G641
A
1008-7427(2012)05-0047-02
2012-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