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捷
(福建農林大學 園藝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淺談新時期就業趨勢對高校畢業生的影響
王 捷
(福建農林大學 園藝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大學生就業工作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從描述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入手,提出了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就業指導;雙向選擇;隱性教育
1.1 就業指導工作方法不夠細致與優化
如今各大高校都已開設就業指導的課程,講授職業認識、能力素質準備、形勢與政策、求職技能與技巧、社會適應和發展等內容。盡管近年來各高校通過多種方式更新就業指導課形式和內容,“理論化”過強、實用性較差,仍被不少學生認為是就業指導的一大弊病。
1.2 就業指導工作隊伍發展滯后
隨著招生、改革制度的不斷加深,而就業指導工作隊伍的建設卻嚴重的滯后,其根本原因在于對就業指導認知的不足和定位的失誤。隨著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制度逐步的實施,就業指導雖然在各大高校開展了起來,但長期以來一直是一項事務性的學生工作,多數由擔任學生工作的輔導員兼任就業指導工作,由于政治輔導員工作性質、隊伍建設及分流等方面的特性,要使其成為專業的、職業的就業指導隊伍十分困難。
1.3 就業觀念落后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教授文躍然認為,一般本科生培養的周期長達四年,在這四年間,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社會急需的人才類型也會相應發生變化。而在盲目擴招之后,高校人才的供應和市場需求已經失去平衡,結果很多畢業生在經歷了四年系統的專業學習之后,畢業后卻要被迫放棄自己的本行,轉而去做跟自己專業并不對口的工作。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現在我們的專業設置基本上是政府主導的,用人是企業在要,這樣政府就代表非市場因素,企業代表市場因素,所以政府它的決策可能難免滯后于市場的需要,從中國的經驗來看,現在通常有十年左右的滯后。
從目前看來,專業設置的嚴重滯后,造成了高校向社會輸送的人才與各行業發展所需人才的不匹配,例如,目前我國制造業需要大量技術人才,學校卻還在源源不斷地培養大量服務業人才。面臨就業形勢的變化,學生的擇業觀念也沒有發生相應轉變。
2.1 要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運用隱性教育的研究大學生就業指導中運用隱性教育
隱性思想教育,一改過去純說教,或者是以禁止、要求等為主要形式的傳統教育方法,結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特點,結合個體品德的形成規律,通過相對隱蔽的,間接的,不知不覺的教育方式向大學生傳播思想教育內容。
2.1.1 環境影響
我國的學校教育意識到了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并重視環境建設。因此,我們必須堅定不移的創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圍,重視清潔美麗、特色鮮明的校園物質環境外建設與軟環境的建設。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的社會輿論,在和諧的環境中使大學生潛移默化的提高思想認識,解決深層次的問題。
2.1.2 榜樣引導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不僅僅是革命領袖,英雄人物,工作模范能夠成為榜樣,更重要的是從生活中找到榜樣,因此就要求各大高校的教師必須作為學生的榜樣,同時學校應重視在學生中處處樹立榜樣,一個學生無論哪方面特別突出,都應受到獎勵,并在學校里表揚與鼓勵這一榜樣,這樣就可以通過積極的宣傳和引導讓大學生在無形中學習榜樣,接受教育。
2.2 引導大學畢業生應確立的價值體系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擇業觀
隨著就業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大學生擁有了更多的擇業自主權和擇業機會。但也給大學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影響,從而導致種種心理誤區與心理障礙的產生,這對大學生順利擇業是十分不利的。作為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應幫助大學生提高就業心理素質,排除心理障礙,使他們主動走出心理誤區,以最佳的心理狀態參與社會競爭。
2.2.1 引導大學生正確自我認知
畢業生擇業自負的重要原因是對當前的就業形勢分析不透,對當前的就業政策了解不明,針對這種情況,在就業形勢教育中應該著重向畢業生分析當前的嚴峻就業形勢及其原因,充分估計就業的難度,正確為自己定位。我們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去,就必須告訴學生基層進一步的發展方向,講清國家鼓勵畢業生到基層的具體政策措施,讓他們看到光明的前景。
2.2.2 引導大學生及時調整就業期望值
及時調整就業期望值,不是降低職業理想,而是說在邁出擇業的第一步時,不要過于追求職業聲望。“雙向選擇”給大學生以很多的擇業自由度,提供了眾多的選擇機會,這就難免會使畢業生產生一些脫離實際的職業理想和擇業觀念。作為高校就業指導隊伍,應加強擇業觀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使他們知道最理智的選擇是個人期望與社會需求的有效接軌,理想與務實并存、需要與可能并舉才是職業選擇應遵循的原則。
2.2.3 引導大學生保持達觀的擇業心態
在擇業的過程中,不能一步到位屬正常現象,但畢業生不能因此而沮喪。作為高校就業指導隊伍,開展就業心理咨詢工作,加強就業心理指導,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就業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保持良好的擇業心態;有助于他們克服心理障礙,排除心理危機;有助于他們擺脫困境,走出擇業的心理誤區。
[1] 林洪平. 新世紀大學生就業指南[M]. 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2] 馬力煌,曾強. 大學生自主創業意向與創業教育的改進[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
[3] 王東娜. 關于新形勢下輔導員如何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思考[J]. 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1.
G645
A
1008-7427(2012)06-0048-01
2012-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