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欣悅
(湖南女子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認知語義學的基本原理及其理論效力
曾欣悅
(湖南女子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認知語義學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意義是認知模型中的概念化;意義的主要基礎是感知;認知模型主要是意象圖式形式,其轉換機制是隱喻和轉喻;語義成分建立在空間或概念空間基礎上;語義比句法更為基礎,在某種程度上決定句法;概念具有典型效應。探討這些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好地了解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內涵,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關注語言結構的系統性、非任意性和理據性,加深對語言本質的認識和理解。
認知語義學;基本特征;理論效力
認知語義學是認知語言學最重要的部分。它強調語言結構形成中認知輸入的問題,關心語言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注重在語言中的人類經驗意義的多樣形式。根據Talmy(2000)的論述,認知語義學研究概念內容及其在語言中的組織方式。概念內容不但包括意念(ideational)內容,還包括情感、感知等體驗內容。作為認知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內容,認知語義學的一些基本主張也就是認知語言學的基本主張,其基本原理及理論效力可以概括如下。
不同于傳統語義學,認知語義學認為意義存在于人的大腦中,即語言的意義是語言表達式向認知或心理實體的映射。這一觀點否定了真值條件在確定語言的意義中的首要地位。相反,由于真值是認知結構與世界的關系,所以語言表達式的真值就是次要的了。
但是,意義即概念化的觀點不同于 Fodor的思維語理論,雖然它也是用心理實體來表征語言的信息。Fodor的思維語理論指的是,說話人根據一組內在的規則計算語言的推理并形成語言回應。構成思維語的心理實體形成語言,語言的句法結構由一組組遞歸性規則管轄。事實上,Fodor的思維語語義觀也還是典型的客觀論者。
意義是認知模型中的概念化,其意義在于:第一,意義既不是完全客觀的,也不是完全主觀的。認知語言學試圖調和這兩個極端的觀點,主張概念與感知經驗相關;第二,語義結構即概念結構,換言之,語言指向的是心理中的概念而不是外部世界中的物體,即語言單位的意義等同于概念結構。但這并不意味著,語義結構與概念結構是相同的,相反,與詞相聯系的意義只能表達概念的一小類(Evans & Green 2006);第三,意義是一個認知構建的過程。語義結構即概念結構,語義的理解就是一個概念化的過程。
既然意義的構建過程就是概念化的過程,在概念化的過程中,語言中所隱含的文化內容必定影響著概念化的內容與方式。這意味著同一個事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表達。所以,語言學習中文化差異性必須得到重視。了解第二語言中的理據性能夠提高學習者的語言與跨文化意識。了解語言的運行機制、意義的生成方式、語言與文化以及和概念化之間的相互聯系,有助于更好更深入地理解目標語和目標語文化,同時也更深入地理解母語與母語文化,從而形成對世界的新的認識(Niemeier2004)。
根據認知科學研究,大腦中的認知結構與人體中的感知機制具有直接接或間接的聯系,語言的意義基礎至少是部分地源于人類感知。我們可以對所讀、所聽到的內容構擬真實的或心理的圖像。
既然語義具有感知基礎,而語義結構即概念結構,這意味著認知結構具有體驗性。語義的感知基礎具有兩層含義:1)記憶中感知內容的表達方式與詞的意義具有同樣的形式;2)感知內容與意義同態表明,意義具有生態值(Gá rdenfors 1996)。容器隱喻可以說明這兩層含義,所包含概念實際上就是意象圖式。
意象圖式在詞匯教學上,能夠有效解釋一詞多義現象,有助于學習者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在詞匯義從具體到抽象的延伸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利用意象圖式教授短語動詞能夠使學習者了解與該短語動詞相關的短語的內部結構及其各項隱喻意義與原型意義的關系,從而使學習者系統地掌握目標詞匯,加深理解,提高詞匯學習的效率。另外,在句法中,意象圖式是語言中的各種獨特構式形成的基礎,是人切生體驗的場景在句子結構中的投射,對意象圖式的有效把握,有助于分析和解釋所謂特殊句式的意義。
認知語義學中,隱喻和轉喻具有關鍵性的地位與作用,是人類思維和語言運行的基本方式。認知模型的主要特征是意象圖式,而意象圖式的轉換機制是隱喻和轉喻。由于意象圖式產生于動態的體驗的經歷,可以從意象圖式A轉換成意象圖式B。以有界與無界的相互轉換為例。比如He eats an apple every day→He had apple over all his shirt.其中an apple是有界名詞,apple是無界名詞,表示蘋果汁。
另一種空間意象圖式轉換成時間意象圖式的常見形式是名詞動用或動詞名用。名詞動用是將具有空間屬性或信息的意象圖式轉換成時間意象圖式,動詞名用則剛好相反。
英語學習中一詞多義現象經常讓學習者頭疼,他們經常無法區別語義之間的細微差別以至于無法正確使用語言。教師在講解多義詞時應當從認知的角度幫助學生認識詞義發展的過程,理清詞義間的隱喻關系。一詞多義作為一種普遍存在的語言現象,是人類以認知手段如隱喻和轉喻為工具,對一個語言形式的核心意義擴展的結果。從認知語義學的角度看,一詞多義的語義范疇是人類對世界認知概念范疇的產物。人們將不同事物置于同一個范疇并且使用相同的符號來標示這些事物是相似的。
隱喻機制是一詞多義現象的認知基礎,而轉喻機制則是詞類轉換現象的主要認知理據,對詞類轉換現象有很強的認知解釋力。隱喻和轉喻認知模式是新的語言意義產生的根源。外語教學中應該幫助學生在掌握詞語基本詞義的基礎上,加深對隱喻詞義的理解,利用隱喻思維來解釋語言的變化發展過程,解釋詞匯意義之間的相互關系,教導學生采用發散性思維方式來擴大詞匯量。
用來表征意義的概念結構并不是具有句法結構的符號系統,而是以幾何或空間構式為基礎。認知語義學中的心理結構實際上是語言中定型體的意義,即不可能進一步將概念結構轉換為外部世界中的物體。人類認識世界往往基于一些基本的單位,這樣的單位,Langacker(1987)稱之為認知域,Gárdenfors(1996)稱之為概念空間。一個認知域(概念空間)由許多物性(性質)維度組成。每一個物性維度具有某種拓撲或幾何結構,如時間、重量是一維的,顏色是多維的。有的維度是天賦的,是生理機能的一部分,如顏色等;有的維度是后天學會的,如時間。實際上,這些維度都是前概念經驗,它們組成前概念意象圖式。
前概念經驗由兩類結構來定義:基礎水平和動力型意象圖式結構。動力型意象圖式通過隱喻映射產生抽象概念,這樣的圖式如:容器圖式、路徑圖式、連接圖式、力量圖式、平衡圖式等。Johnson(1987)指出,前概念圖式是人類身體運動、物體操作、前概念交往中反復出現的型式。意象圖式來自人們的體驗經驗,賦予人類認知世界的能力,人們通過意象圖式轉換和映射進行預測和推理,如漢英語言中均存在的“同物異名”現象就是認知主體不同的視角化的結果。其中意象圖式化是基礎,視角化是凸顯。
認知語義學認為,語義以感知表征的形式出現,是語言的主要成分,是語言的最核心部分。語義這一認識從語言使用者的角度看更符合實際,因為對于常人來講,語言使用主要是說和聽,而不是去尋找句法形式操作的樂趣。
語義與認知主體的概念化過程相關,因此,認知的方式、環境、活動等都以某種方式決定著意義。如識解包含五個方面的內容:詳略度、背景化、視角化、認知域和顯性度。概而言之,句法型式本身具有意義,句法的基礎是語義,可以通過符號結構得到詳盡的描述。
語義與句法之間存在著不可割舍的聯系,一些難以處理的特例將語義納入考察的視野以后,就能獲得比較統一的解釋了,很多難以在句法上做出理論抽象的問題,在語義這個維度往往能夠做出更好的理論抽象。因此,語義圖式的結構制約著可能的語法結構形式,句法和語義是不可分的。每一個語法構式都是語義結構的表達途徑。語義是句法結構存在的理由以及確定其使用范圍的依據(Wierzbicka,1988)。
概念并非建立在必要和充分條件基礎上的亞力士多德范式。認知語義學必須考慮語言的社會因素。Gárdenfors(1996)指出,概念的特征可以描繪為概念空間中的凸面區域,這就好比一個范疇中的典型成員一樣。原型范疇實際表明,范疇或結構具有非對稱性。如果將概念的特征描繪為概念空間中的凸面區域,這樣就區分了概念中有中心概念特征與邊緣特征的差異。
原型范疇理論于經典的理論存在如下的根本分歧:第一,原型范疇理論采用屬性對實例加以范疇化;而經典范疇理論使用特征。第二,屬性具有‘連續標度’的性質,因此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不固定的、重疊的;而特征具有‘兩分法’的性質,因此范疇之間又明顯的邊界。第三,原型顯示出家族相似性結構,它們的語義結構是以輻射集的形式出現的,同一范疇內的成員地位不相等,具有等級差異。原型范疇是一個理想的認知模型,融語義知識和百科知識為一體,可以產生原型效應;而經典范疇卻認為范疇特征可用一組充分必要條件來定義,同一范疇內的成員的地位相等(王寅,2001)。
在語言系統中的各層次上都同樣具有典型效應的存在。如音系層面音素與變體、詞匯語義層次上的中心意義與擴展義、構式層次的中心構式與擴展構式等都是中心成員與邊緣成員的關系。另外,許多語法概念(如及物性等)都是具有連續體性質的,連續體兩端的典型成員是原型。
原型理論有效解釋了人類認識的經濟性或者說效率問題,說明人類認識的實現方式是通過原有的知識理解新的事實,在既穩定又靈活的結構基礎上不斷將新的事實納入原有的體系中。也就是說,每次新的概念出現時,我們的概念組織結構不需要做出重大變化就能將新概念整合到原有概念系統中來。
原型理論是認知語義學中重要概念。外語教學中,同一范疇內的原型成員的凸顯作用和不同的范疇等級結構中上級詞匯的概括功能可以幫助學生擴大屬于基本范疇和從屬范疇的詞匯,建立一個擁有原型語義和邊緣語義詞義詞匯的語義網絡,從而解決閱讀理解中在詞匯、句子、篇章主題中出現的障礙,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認知語義學的基本原理可以指導我們有意識地關注語言結構的系統性、非任意性和理據性,加深對語言學習和運用心理過程的了解。認知語義學提出的語言研究與外語教學實踐的研究課題還有待我們進一步探討。
[1] Evans,V.&M.Green.2006.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 Gárdenfors,P.1996.Conceptual spaces as a basis for cognitive semantics[C]∥Clark, Ezquerro & Larrazabal.Philosophy and Cognitive Science. Kluwer: Dordrecht.
[3] Johnson,M.1987.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 [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 Langacker,R.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1[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5] Niemeyer,S.2004.Linguistic and cultural relativity[C]∥M.Archard & S. Niemeier.
[6] Talmy,L.2000.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7] Wierzbicka,A.The Semantics of Grammar[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 ins,1988.
[8] 王寅. 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H030
A
1008-7427(2012)06-0092-02
2012-03-19
2011年度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認知語言學與外語教學的相關性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1WLH32。作者系湖南女子學院外語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