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娟,王 棟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1)
跨文化的視角淺析武術術語的英譯
王秀娟,王 棟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1)
本文試圖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探析中華傳統文化武術術語翻譯的現狀,根據武術術語的特點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和翻譯策略,提出武術術語翻譯應遵循的原則,從而規范武術術語的翻譯,以此提高此領域的翻譯水平,進而促進武術的國際跨文化交流與傳播。
武術;跨文化;武術術語英譯;原則
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武術不僅是一種體育運動,也是一種藝術展示。其主要功能是強身健體,于此同時,通過習武,某些疾病也可能會不治自愈。中國武術源于中國,屬于世界,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其所蘊涵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正在被世界人民認同和接受,因此,為了加強中國文化與世界的交流,武術術語的翻譯工作至關重要。許多學者對武術術語的翻譯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當前的武術術語翻譯仍存在著不足及諸多誤譯現象,阻礙了武術的現代化與國際化的進程。
武術術語翻譯最早可以追溯到1963年華人李小龍的英文版書籍《基本中國拳法》(Chinese Gung-Fu),海外出版的《太極拳》(T’ AICHI),《八卦掌》(Pa Kua Chang),《精武》(Inside Kungfu)以及《黑帶》(Black Belt)等報刊雜志對中國武術的對外傳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目前國內外很少學者針對此領域展開更深一步的研究,要達到武術術語翻譯的精確性,對譯者要求很高,既要有卓越的英語表達能力,又要同時具備武術的相關知識,由此引起目前市場上武術英譯本的不統一,導致武術翻譯的混亂。
2.1 一詞多譯
《漢英-英漢奧林匹克詞典》中提到了“武術”一詞七個不同版本的翻譯,“Wushu”,“Kung fu”,“Martial Arts”,“Fighting Arts”,“Traditional Chinese Boxing”,“Traditional Exercises”,以及“Traditional Chinese Combat Exercise”,目前沒有一個規范的統一用詞。
2.2 誤譯,硬譯
此類現象普遍存在,最早從事武術術語翻譯的多數學者只具備中英文語言表達能力,而并不具備武術專業知識,抑或反之,由此導致了硬譯及誤譯的現象,諸如,“舞花手”譯為dancing flower hands,此譯法既不符合英語語法規則,也無法準確傳達動作要領。
3.1 形象性
諸多武術動作都是以模仿動物為基本的,在一些拳法的名稱中有所體現,諸如,“猴拳”,“蛇拳”,“象拳”,“青龍出水”,“白鶴亮翅”,“金雞獨立”(golden rooster stands on one leg),“盤腿吃桃”(eat peach with crossed legs)等等,有些武術術語同時也涉及到一些自然景觀及現象,另外,還有很多武術武術包含了中國著名的歷史或文化人物,如“八仙過海”(the eight fairies cross the sea)以及 “仙人指路” (the immortal shows the way)。
3.2 準確性
為了便于學習者明白并熟記動作,武術通常很短,一般是2~6個字,即用最少最精確的語言形象地描述步法和動作,如“盤腿坐地”一次只用了四個字確描述了兩個獨立的動作盤腿和坐地,另,“仰身飲酒”(drinking wine stance with upper body inclining backward),“束身斜帶”(retreat body while carrying sword by your side)同樣很精練的準確表達了所述動作。
3.3 描述性
描述性雖說是最武術術語最基本的特點,確具有最重要的價值,這一特點要求譯者不僅要很好的了解武術等專業知識,還對語言的理解力及表達力有很高的要求,諸如,“伏地后掃”—sweep backward with hands supporting ground,“獨立步”—single leg stance, “并步沖拳”—bring feet together and draw out fist,從這些準確的譯文中,即使初學者也能領會其中蘊含的動作。
3.4 動態性
武術術語動作在選詞上傾向于動態性而非靜態,專業動作術語“雙峰貫耳”(strike the ears of the opponent with both fists)形象生動地表達了這一動作,從譯文中,讀者可以獲悉此拳法的速度如雷貫耳。
本著進一步促進文化的交流,我認為武術術語的翻譯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4.1 可接受性
武術要走向世界,要得到世界人們的認可和接受,而不是全盤西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所以武術術語的翻譯一定要體現和保留武術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內涵和語言風格。如例句,中國老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Know the enemy and know yourself, and you can fight a hundred battles without defeat),譯為英語的意思是了解敵人的弱項,知曉自己的強勢,即使打一百場戰斗也不會輸,此句譯文是最簡單的翻譯方法,不失簡潔的同時保留了漢語的原有文化,深受目標讀者的好評。
4.2 中國文化特色的保持性
武術術語翻譯的最基本原則就是在達到“信”,“達”,“雅”之余,充分保留, 不易于外國人理解了。T’AICHI for BEGINNERS將“手揮琵琶” 翻譯為“play the guitar”,直譯漢語為“彈吉他”,很多外國人不明白武術動作跟彈吉他有什么聯系,也不知吉他為何物,此例翻譯沒有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韻味,導致了對文化的誤解。
4.3 專業性
武術是民族文化,更是一門專業技術,其動作本事才是精髓所在,因此,對武術動作和技術的翻譯是至關重要的。由于武術專業性非常強,對應武術動作和技術要領的掌握會直接影響到語言的表達和翻譯的質量,諸如,“花拳繡腿”,有人將其音譯為“Huaquanxiutui”,很多外國人不懂拼音,也不懂得其字面意思,所以譯者需將隱譯為一些華而不實的炫動作,使讀者進一步更好的了解。從專業角度來講,武術術語翻譯遠遠高于一般性的文字翻譯,主要在于很難把握其專業動作和技術要領,所以要求譯者不僅懂得其原文意圖,還要知道其隱意,諸如,在“內六合,外六合,內外相合益處多”的翻譯過程中,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內外六合,否則會產生一些偏差,使翻譯失去原有技術要領的內涵,讓目標讀者更加困惑。
基于上述討論,論文提出了武術的文化內蘊及文化負載能力,為從跨文化交流的視角探析武術術語翻譯提供了客觀依據。本文分析了武術術語的特征及跨文化角度下術語翻譯應遵循的原則,本文目的不在于對其提出一個終極的解決方案,而是旨在提出作者的見解,期望能對武術術語翻譯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以此喚起大家對此領域的更多研究。
[1] 李成銀. 中國武術咨詢大全[Z].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2] 李特夫. 武術術語英譯論析[J]. 體育學刊,2006,(6).
[3] 郎朗. 武術翻譯策略研究[J]. 中國體育科技,2007,(1).
[4] 金惠康. 跨文化交際翻譯[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H059
A
1008-7427(2012)06-0104-01
2012-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