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穎
(衢州學院,浙江 衢州 324000)
大學英語教學的詩性探究與實踐
李 穎
(衢州學院,浙江 衢州 324000)
大學英語教學不僅是為了培養學生學會使用一門工具,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理解和感受語言對于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作用。探究大學英語教學的“詩性”,實踐教學過程中“美感”,對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培養具有創造性和創新性精神的大學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學英語教學;詩性;創造性;創新性
哈佛大學校長Derek Bok(2006)認為,大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的公民責任和多方面的興趣,為工作做好準備。培養具有自主學習能力、掌握批判性思維方法、養成創造性工作習慣的高素質創新人才是大學的責任。
然而,目前國內的大學英語教學中,“語言工具論”依然是主流教學思想,把英語當成純工具。為了培養學生掌握并熟練使用英語的能力,教師們在課堂上把大量的語法知識、詞匯知識灌輸給學生,英語學習只是簡單的單詞與句法的學習,課文分析變成枯燥乏味的劃分句子語法成分的技能鍛煉。時間一久,大學英語教學就變得表面化、形式化,產生急功近利的現象,嚴重影響大學英語教學培養學生人文精神職能的發揮,忽視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目標。英語,作為一種記載著人類優秀先進文化的語言之一,在我國大學英語課堂中,它的美感銷聲匿跡,它傳達的文化內容被它的語言形式所屏蔽。
隨著科學的進步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學英語教學也越來越重視現代教育手段的應用,多媒體網絡教學,由于其在很大程度上優化了大學英語教學資源與教學環境、教學過程與教學目標,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因而得到了許多院校的普遍認可和重視。教學方法與手段豐富多樣了,獲取知識的途徑增多了,但是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卻變得越來越少了。多媒體替代老師呈現知識符號。教師少板書,少走動,只是坐在主控臺前面邊操作鼠標邊講解。眼睛盯著顯示器,鮮少面對學生。教室里缺少了教師的音容笑貌和幽默風趣、抑揚頓挫的激情講解,缺少了師生的情感交流,課堂的氣氛顯得相當沉悶。課堂缺了詩性,教學少了美感。這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語言是人類生存和交往必不可少的工具,這是不可辯駁的真理(歲益民2002)。語言不僅僅具有交際和信息功能,它同時傳承著人類的文化和思維。因而,語言教學應該是有詩情畫意的,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在“詩性”如此缺失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擺脫那種僵化固有的“語言工具論”的理念,追求一種生動活潑、充滿人的生命精神的學習過程,無疑具有相當大的現實意義。
海德格爾曾指出:“一切藝術本質上都是詩”。(孫周興,1997)詩性,與諸如抒情性、寫意性、想象性等元素相關聯,被理解為藝術家與鑒賞者所共創的一個虛實相生的想象空間。著名的人文主義者揚姆巴蒂斯塔·維柯(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認為,人與生俱來擁有一種本能的、獨特的“詩性智慧”,指引他們以隱喻、象征和神話的形式對周圍環境做出反映。學者馬大康則強調了詩性語言表象的鮮明性、表意的含蓄性以及情感的豐富性等特點。顯然,人們對“詩性”的理解通融于“美感”和“情感”。“詩情畫意”和“豐富情感”是“詩性”的內涵寫照。
教育學家斯普朗格說過:“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個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可見,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不只是專業化的“單面人”。日益廣泛的國際交流需要精通英語的各類專業的國際化人才,在掌握各種專業知識的同時,既具有英語語言交際能力,又熟悉古今中外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因此,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的“詩性”內涵的理解體現在“情感”、“關懷”、“交流”以及“和諧”等關鍵詞上。
大學英語教學中,既要加強語言的學習,又要重視文化的熏陶,既要強調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又要呼吁中國文化的滲透。“詩性”促使大學英語教學回歸于真實與自然,讓學生在真實的、真情投入的生活中自由閱讀、表達、辯論、探索和交往,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相信他們的判斷力和責任感。“詩性”強調大學英語教學中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有機統一,關注學習者的情感狀態,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一)詩性的大學英語教學的原則
大學英語教學的詩性追求,不能定位于單純的課本知識的灌輸,也不只是對相關知識的探究學習,而是師生間情感上的尊重和交流,對美學的具體理解和感受,將對美的追求融入日常學習中,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具有智慧和高尚人格的人。為了體現教學的“詩性”特征,呈現 “美感”和“情感”,大學英語教學應該遵循創造性與創新性原則、啟發性與開放性原則以及師生平等與對話原則。
教育的責任在于把潛在的創造力誘導并開發出來,賦予每個學習者以創造性。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主導者通過提問、思考、嘗試、評價等方式,讓主體在展現自己原有知識積累的同時,能進行獨立的有創造性和創新性的思考。體現創造性與創新性原則的核心是教師為學生提供空間,學生主動搭建平臺。
學習不是單純的知識吸納與攝取,而是開啟智慧、放飛心靈的過程,是學生學會探索、思考未知世界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來到學校里,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更主要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蘇霍姆林斯基,1960)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大學英語教學應該重視對學生智慧的啟發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從而使學生體會“詩性”、品鑒“詩性”并且創造“詩性”。
詩性的大學英語教學的另一個原則就是師生平等與對話。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Rogers,1969)認為:人的認知活動總是伴隨著一定的情感因素,只有用真實、對個人的尊重和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的態度,才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師生間的平等與對話就是讓互相尊重的老師和學生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發生誠摯的交流和溝通,展現各自的想法,保留各自的獨特性,實現吸納知識、體驗情感的“詩性”教學,把握和領受教育和生活的意義。
(二)詩性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踐和探究
一種教學理念必須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才能獲得其價值的實現。大學英語教學“詩性”內涵不通過教學實踐是不能被深刻理解和領悟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沒有美學趣味,沒有情感交流,“詩性”韻味缺失,培養目標就無從實現。
1. 激發興趣,開拓視野,培養美學趣味
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積極的情緒表現和強烈的內在動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效果。英語教師能否成功地誘導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熱情,將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為了讓學生感受“英語語言”的魅力,體現“英語文化”的精辟,喜歡上英語課,主動學習英語,教師必須充分利用教材、導入課外知識、引導和督促學生合理使用一切資源自主學習。
教材,作為教學活動進行的基本依據,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阻礙學生發展美學趣味。英語教師授課過程中應以教材為主要參考資料,通過文字、詞語、句子、段落以及篇章的分析講解,讓學生置身于審美的、想象的、情感的、體驗的空間里,欣賞和領悟教材本身及其所涵蓋的知識文化的詩性美感。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深厚的文化積淀出語言表達形式的多樣性。除了教材以外,大學英語教學活動離不開課外知識的導入,更不能缺少學生自主閱讀學習,為創造和創新知識積累素材。課外知識的導入和學生自主學習行為是一種審美的過程,目的是學習語言和文化,并獲得精神愉悅,加強對社會意義、審美價值的分析和判斷。
利用教材、導入課外知識行為的實質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這樣,英語教師才能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每個人都能構建成生動活潑、富有個性色彩的英語學科知識體系,讓每個人領悟英語語言的神韻和文化的魅力,這才是詩性英語教學的意義。
2. 共創虛實相生的想象空間,培養審美能力
詩性,因其與抒情性、寫意性、想象性等元素相關聯,被人們理解為藝術家與鑒賞者所共創的一個虛實相生的想象空間。自然,詩性的大學英語教學可被理解為教師與學生所共創的一個虛實相生的想象空間,在這個空間里,教師利用豐富多彩、富有個性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與學生共同探索英語教學的“詩情畫意”,培養學生的語言審美感受能力和文學鑒賞力。
大學英語教學必須適應社會需要,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懂外語、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因此,英語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潛在的聰明才智和創新能力,以問題解決為課堂教學中心,以研究性學習為教學重心,把思維空間留給學生,開啟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培養語言應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英語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可以通過積累和豐富生活表象、通過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培養學生觀察力以及通過創設必要情境等途徑,來激發學生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抽象的語言和具體的生活相結合,就是對大學英語教學“虛實相生”的理解。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積累、研究、探討生活中與所學知識有關的例子場景,充分表象。采用現代化教具和教學手段輔助教學,提高表象的質量和效果。以生動的課題模擬來形成清晰表象,讓學生根據情節需要充分發揮想象,強化在英語學習中的創新意識。同時,還要關注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感性的材料形成表象并上升到想象,離不開語言的建構。教師規范、生動、流暢的英語口語對學生而言,就像在聽一首優美的樂曲,讓人回味;學生能用簡潔、明快、清晰的英語作為自己思維的載體來表達所思所想,英語學習將不再是枯燥乏味,而變得令人愛不釋口了。在這樣一個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對英語感受的靈敏性、直覺性、自覺性,特別是通過對英語語言載體所隱含的生活及文化進行聯想和想象并體味其中的韻味,是詩性大學英語教學實踐的重要內容。
3. 相互包容,創造詩性教學的環境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Rogers,1969)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詩性的大學英語教學需要師生間相互包容,創造一個民主、融洽、寬松、和諧的“詩性”環境。“情感”是“詩性”的重要特征。和諧的教育就是發現蘊藏在每個人內心的財富,使每個學生在他天賦所及的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愛學生、尊重學生,包容學生;要引導、鼓勵學生樹立團結友愛的良好風氣,創造快樂和諧的課堂氛圍;要始終以飽滿的熱情投入教學,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合理使用表揚、鼓勵、認可等獎賞形式激勵學生。學生如果感受到教師扎實的知識功底、良好的專業水平、嚴謹的工作作風,并被教師的思想深度、學識修養、藝術才華、語言感染力及人格魅力所吸引,就能情不自禁地喜愛老師,享受學習。教師對教學和學生傾注了感情,才能使學生對教師產生敬慕之情并對其所任教的學科產生較強的學習興趣。學生對英語教師有了敬愛和信賴,就愿意接近老師,樂于接受老師的教育,才能體會到英語教學的樂趣。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相互包容,共同探討,努力創造和諧的師生互動空間,構建平等、信任、尊重的情感教學環境。
教育的本質在于陶冶人性、塑造人格、培養人生能力。教育的理想就是使學生成為幸福的人,使他們的心靈由于學習而充滿快樂。詩性的大學英語教學不僅使師生能夠獲取知識,更能感受到“美”的存在。詩性的教學過程充滿美的氣息、和諧的氛圍。詩性的大學英語教學使師生體會到英語教學的快樂,體會到人生的積極意義。
[1] 張曉書. 想象力培養:英語教學關注的核心元素[J]. 教育探索,2009,(8).
[2] 牛國輝,張倩,肖莉艷. 大學英語教學如何激發學生的創造激情[J]. 中國成人教育,2007,(4).
[3] 李攀攀. 淺議激勵藝術在提高學生大學英語學習興趣中的運用[J]. 管理觀察,2010,(5).
[4] 項茂英. 情感因素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理論與實證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3).
[5] 孫冬梅,陳莉萍. 大學英語教學應加強人文素質教育[J]. 江蘇高教,2010,(3).
[6] 崔剛. 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J]. 中國大學教學,2009,(3).
[7] 徐浩. 語言工具論與大學英語教學研究[J]. 成功(教育版),2009,(10).
[8] 包燕. 走向詩與思的對話—余上沅與布萊希特戲劇美學之“詩性”觀比較[J]. 外國文學研究,2003,(5).
[9] 顧明遠. 蘇護木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J]. 中國教育學刊,2006,(1).
G420
A
1008-7427(2012)06-0128-02
2012-04-06
作者系衢州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