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石家莊市第十五中學,河北 石家莊 050021)
淺談新課改課程的新理念
王 靜
(石家莊市第十五中學,河北 石家莊 050021)
新的課程改革,從課程目標功能到課程結構,從教學內容到新教材的編寫,從課程的管理到課程評價等許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課改;新課程;新理念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從課程目標功能到課程結構,從教學內容的改革到新教材的編寫,從課程的管理到課程評價,許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對于每一位教師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新課改理念下教學的本質是對人的主體價值給予充分的尊重。新的教學過程觀認為教學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求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教學——教學是師生發展中重要的經歷,實現著知識向智慧的轉化,是促進學生知識、技能、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諧發展的過程。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一堂優質高效的課應體現以下理念。
(一)知識的建構性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對知識進行合作性建構的過程,而不應是教師對客觀知識的單向傳授過程。教學過程是將人類獲得知識的初始方式和過程,加以還原、展開、重演、再現,使書本表述的結論式知識還原為符合學生認知過程的知識,使學生的個體“與人類知識產生的過程總體‘相遇’”,從而讓學生親身去體驗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了解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學生的實際能力等,把學生的自身的經驗作為學習的基礎,將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調動學生實踐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與新知識的學習形成有機的聯系,從而促使學生在知識的掌握中實現生命意義的提升。這種在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方式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可以使學生通過主動建構將知識由社會的精神財富轉化為個體精神財富。
(二)教學過程的生成性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是將靜態的備課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動態的、具體的展現過程。課堂教學中要把知識真正轉化為學生的精神財富,還需要通過內化與外化的過程。教師要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支持條件,要通過創設豐富多樣的教學情境、創造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應用知識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善于將課堂中呈現的新信息進行重組,善于在教學過程中捕捉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善于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不同的想法和見解,給學生創設交流的機會。通過課堂討論,學生有辨析、有補充,發揮了群體力量,達到了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促使學生在交流中將知識內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看法及意見要給予合理恰當的評價,同時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適時發表自己的見解,使生生、師生的間的觀點在相互交流碰撞中得到共享、尊重,從而實現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再理解,使課堂教學過程煥發生命的活力。注重教學過程的生成性可以引導學生從知識中獲得思想情感的提升,并樹立對知識的科學探索精神;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和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正確認識和對待他人,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學習方式的多元性
新課程教學強調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提倡將差異作為資源開發出來。
重視學生的個性教育應該確立以下新的教育觀念:第一,要注意學生潛能的開發。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個性特點、需要和興趣,尊重學生的人格,承認學生間的差異,充分挖掘個體潛能、天賦,積極調動每個學生的聰明才智,培養和促進學生良好的個性和諧的發展。第二,要注重發現和激勵學生。教師要以教育目的和學校培養目標為依據,以個體差異評價為起點,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點、需要、興趣和強項,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進步、發展和成功,使之發現自己、發展自己,充分挖掘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潛能,以實現良好個性的和諧的發展。第三,要加強揚長遷移。教師要通過各種活動發展學生的特長、興趣和閃光點,利用學生自身之長,培養其良好的學習品質、心理品質和道德品質,促進學生形成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的內在動力機制,調動學生的自我發展潛能,從而帶動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和提高。第四,要重視及時反饋。在學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給予評價和反饋,能有效地改變評價過分偏向終結性的現象,也有助于實現評價的個體化。這樣可以使學生及時了解自己在學習和活動中的表現和結果,發現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可以加強學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評價。在后面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主動選擇和積極參與,將教師提出的要求轉化為內在的自覺行為,從而實現學生在參與、體驗、感悟中主動的、可持續的發展。
(四)教學技能的綜合性
新課程倡導的新理念對教師提出了的新要求:教師不應該是課程的消極接收者,而應該是積極的課程開發者,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發揮主體性作用。為此,教師要有較強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論的觀念和消極被動執行的做法。課堂教學是教師知識素養、學術造詣和對課程標準、教材的鉆研和處理、教學設計與講授水平的綜合反映。評價一堂課的好與差,主要是看教師的教學思想是否正確,能否把握好新課標、新教材,能否將新理念應用到教學中去;能否將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將知識、方法與育人結合起來;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是否落在實處,能否把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日常生活、精神生活和科學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教師教學方法選擇是否合適,能否很好的運用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各種學習方式、教材處理是否恰當;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是否過硬,是否具有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能力,學生的學習是否高效。
新課改的新理念,要求教師與時俱進,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理解新課程的要求,應用新理念來指導自己的課堂教學,并且要求教師要敢于創新,使自己盡快成為有魅力、智慧型的教師。教師只有把握了新課改下的課程理念,才能更好地適應新課改的要求,適應時代的需要,實現自身的可持續性發展。
G622.0
A
1008-7427(2012)06-0145-01
2012-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