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雷
(無錫市廣播電視大學,江蘇 無錫 214011)
淺談朗讀在五年制高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彭 雷
(無錫市廣播電視大學,江蘇 無錫 214011)
朗讀教學法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法,有著其他教學法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五年制高職教育的重技能、輕人文現象,五年制高職學生不高的語文素養和五年制高職語文課時較少的現狀都決定了朗讀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和文本的實際情況,合理制定教學目標,堅持朗讀教學,靈活應用教師范讀,學生反復朗讀、重點品讀等方法,讓學生開口讀書,愛上朗讀,進而提升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
五年制高職;語文;教育;朗讀
語文教學中的朗讀教學法,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法,有著其他教學法無法比擬的優越性。朗,是說聲音的清澈、響亮;讀,就是讀書,念文章。朗讀,也可以叫誦讀。[1]p37朗讀作為閱讀的一種,在語文教學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五年制高職教育的現狀決定了朗讀的必要性
為了能讓學生能順利找到一個工作,五年制高職學校把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擺到了首要位置。在這種培養模式下,學校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就不夠重視?!皩I技能固然重要,但一個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和精神價值等方面得不到全面發展的人,在現代社會中是難以立足的,更何談具備綜合職業能力”[2]p25。五年制高職的語文課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一門重要基礎課,人文精神是語文的靈魂,因而五年制高職語文在培養學生人文素質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學校重技能、輕人文的背景下,語文教學更加顯得重要和急迫,朗讀這種作為最直接、最及時了解文本的方法尤為必要。《江蘇省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五年制高職語文課程要重視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語文能力的培養,結合專業特點和學生的學習基礎、未來發展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讀、寫、聽、說訓練”。朗讀是學習語文基本的方法,也是重要的訓練內容。
當前高職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不自覺的陷入了兩個誤區。一是主動把語文放在次要位置,不去研究教材教法,也不關心學生語文素養提高,朗讀在課堂上基本不存在。二是把更多地把精力放在講解課文,幫助學生應付考試上,朗讀只是一種“走過場”的擺設。如果要把語文課上好,為學生未來前途奠定好基礎,朗讀必須在語文教學中占據重要的位置。
2.五年制高職學生的語文素養現狀決定了朗讀的導向性
五年制高職學生來自于初中,在經過初中三年或多或少的應試教育后,學生的閱讀量普遍較少,學生經常朗讀的也只是中考要求考察的默寫內容。同時,五年制高職的學生更多來自中考成績的中下層,這些同學語文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都較差,視朗讀為畏途。在教學中的集體朗讀時,經常會出現不少同學嘴都不愿意張開的情形。
學生在朗讀上缺少訓練,就非常缺乏中文語感,體現在問題回答詞匯不足、文本理解困難、語言缺乏幽默等方面。如在教學《故鄉》時分析“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里的“橫”字時。教師問:“‘橫’和荒涼有關系,請大家能不能具體說一下?”學生:“那個時候,……荒涼,看上去好像……很……”[3]p5學生對語言毫無感覺,教師大感頭痛。朗讀是解決這種問題的根本和基礎方法。朗讀在建立視覺與思維的聯系基礎之上,還加進聽覺傳入這個因素,有看與聽的雙重作用。葉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1]p37學生在在朗讀中加深了記憶,很多詞匯、語句以及表達方式自然而然就成了自己的一部分,語感在訓練中也會逐漸形成。王尚文先生認為語感伴隨著讀、寫、聽、說、思的運作而產生形成,一個人的語感能反映出其身份意識、生活體驗、文化素養和思想感情[4]p179-196??梢妼τ趯W生將來駕馭語言文字有很大的幫助。
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其文學鑒賞力,但不借助朗讀,不少學生會把這些錦繡文字埋在腦子里,很難形成自己的語言,提高自己的語感。我們必須倡導朗讀,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學習語文,可以說,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擁有積極導向作用。
3.五年制高職的課程設置情況決定了朗讀的重要性
《江蘇省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建議五年制高職語文課程開設四個學期,總課時不少于250個。每周的語文課最多在4課時左右,除去作文和考試占據的課時,可供上課的就相對較少了。很多老師覺得課時緊張,讓自己的講解占據了大部分時間,好像珍惜時間,結果造成了學生不愿聽講,甚至不知道文本內容的尷尬局面。其實這種情況下,應把時間合理分配給學生,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朗讀文本,學生至少可以熟悉文本。
江蘇省五年制高職語文課程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一般來講,學生在一年級就要學完必修課程,在二年級進入選修課程?!督K省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通過必修課程的學習,在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和人文素養等方面將得到應有的加強,在語文的探究和審美等方面得到比較協調的發展”,“選修課程是必修課程內容和要求的拓展與延伸,體現五年制高職語文課程的開放性和發展性。”兩個學期的必修課學習要達到《江蘇省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制定的目標,同時為選修課開設奠定堅實基礎,如果單是教師的滿堂灌,是無法完成這些任務的。
學生的選修課程側重與專業的聯系,朗讀離他們越來越遠。五年制高職學生在經過兩年的語文學習之后,大部分同學再也不會碰到語文了,課堂上的朗讀是他們這輩子最后的閱讀記憶了,朗讀在其一生中有重要意義。我們必須大力推進朗讀教學,強化學生對文本的認識,引導學生對經典的閱讀,培養學生語感,為其今后發展夯實語文基礎。
朗讀是“運用重音、節奏、語調等手段富有表情地把語言材料的思想內容表達出來,……在不經意間,那抑揚頓挫的語音、錯落有致的節奏與嚴謹有序的結構有深切微妙的體驗,進入‘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5]p84。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朗讀教學法的充分應用。
1.教師范讀
教師范讀可以吸引學生,也對學生朗讀的語音、語調及情感都起到了示范作用。美國學者威廉?萊爾在研究魯迅文章時發現:“魯迅風格中最打動人的因素是語調,他的語調有時恨,有時愛,有時譏諷,有時抒情,但從來不曾有過漠然中立的時候。”[6]p334可以看出,只有在教學中通過朗讀去“復活”一個作家的語調,才能有效地啟發學生全方位、立體化地感受作者感情,感受文本。教學中教師必須用聲情并茂的朗讀感染學生,引領他們在朗讀中品味語言的精妙,在吟誦中感受情感的細微差別。
在教學中,我們還會碰到教師普通話不標準,或者學生朗讀很出彩的情況,許多人認為老師可以不必范讀[7]p52。這種觀點忽視了教師范讀對課堂氣氛的營造能力,教師對學生的感染力和對文本的理解力。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寫壽鏡吾先生朗讀文章,“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魯迅認為老師讀的是“極好的文章”,學生都靜了下來。顯然,壽鏡吾先生的范讀對學生產生了吸引力。
梁啟超先生一口廣東官話,距離國語很遠,但梁實秋在《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認為“他的聲音沉著而有力,有時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們還是能聽懂他的每一字,我們甚至想如果他說標準國語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豆珶o渡河》一詩,經梁啟超廣東官話一朗誦,再一解釋,活畫出一出悲劇,其中有起承轉合,有情節,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梁實秋在聽這篇講演后約二十余年,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見黃沙彌漫,黃流滾滾,景象蒼茫,不禁哀從衷來,頓時憶起梁啟超講的這首古詩。老師的一次范讀對學生可能產生深遠的影響,可見,教師在對文本的理解、對情感的把握上的范讀,遠比普通話標準來得更重要,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大膽范讀,用真情感染學生。
2.反復朗讀
反復朗讀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印象,促進學生對文本理解。就五年制高職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學習現狀來講,每節課的朗讀、每篇文章的反復朗讀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民國時期著名的無錫國專在教學中就非常注重文本的反復朗讀。無錫國專創始人唐文治要求學生:“學者讀文,務以精熟背誦一字不差為主,其要法每讀一文,先以三十遍為度”[8]p155。當時無錫國專,不論早晚,教室內外,總是一片朗朗讀書聲。學生在反復吟誦中,既增添了讀書的節奏感和興趣,又加深了對其內容的理解和記憶。無錫國專也培養了大批國學研究大家。國專學生、著名學者錢仲聯說:“由于我當時在反復熟讀上下功夫,不少詩文名篇至今倒背如流”[8]p155。
朱熹云:“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痹诮虒W中,語文教師一定要抓住朗讀這個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把學生“讀”放在第一位,不讀不講,不熟讀不算過關。在教學中,教師少分析,學生多朗讀。對于每篇課文,都注重“三讀”:課前預讀,掃除字詞障礙,提出疑難問題;課中細讀,品味涵詠,領悟深意;課后誦讀,強化鞏固,改善語感圖式。[9]p59務必讓學生熟讀每一篇文章,了解每一篇文章。還可組織讀書會、朗誦比賽等活動,以賽促讀,促使學生由不讀到開口讀、由小聲讀到大聲讀、由磕磕巴巴到流暢自如。
背誦默寫是五年制高職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一件頭痛之事。教師大多采用人人過關的辦法,這種教學效率很低。學生一方面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在短時強記之后,很快就忘記。其實,教師可以每節課固定抽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大聲朗讀這些文章。學生熟悉了文本,教師再讓學生默寫,同時繼續每節課的朗讀,這樣默寫和記憶兩者可以兼得,“熟讀成誦”就是這個道理。
3.重點品讀
品讀就是對文本反復朗讀、重點品析和精心賞玩。在對經典的閱讀上,唐文治先生要求學生讀文章要“先以三十遍為度”,“前十遍求其線索之所在,劃分段落,最為重要。次十遍求其命意之所在,有虛意,有實意,有正意,有言中之意,有言外之意。再十遍考其聲音,以求其神氣,細玩其長短疾徐抑揚頓挫之致”[8]p155。唐先生的宏論對重點品讀的過程和方法作了闡述。對一些經典文、段、句、詞,教師要帶領學生重點品讀,引導學生從文本中體會玩味作者的情感。
在學習食指的詩歌《相信未來》時,學生在朗讀“我要用手指那通向天邊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一句時,大部分都會讀成“我要用手∕指那通向天邊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在這個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的停頓方式來朗讀這句話,讓他們體會詩句要傳達出的真實意思。在教師的鼓勵下,一部分學生發現了“我要用手指∕那通向天邊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這樣的停頓方式。通過朗讀,學生也體會到了“排浪”與“手指”、“大海”與“手掌”之間的比喻關系,學生采納了后者的朗讀方式,讀出驚天動地的壯闊氣象。
在重點品讀時,我們還可以拓展文本,有意識進行比較品讀。余光中在《聽聽那冷雨》中,用無聲的文字表現出了雨的聲音,文章的語言富有韻律和音樂美。比如開頭一段:“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即連在夢里,也似乎有把傘撐著?!苯處熆梢宰寣W生反復朗讀,也可以讓不同的學生朗讀,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發現了文本語言的韻律和節奏來自于疊字的應用,知道了到疊詞可以增強文字音樂感的作用。此時,老師可以讓學生朗讀李清照的《聲聲慢》,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體會余光中對李清照的用詞方法的沿襲。在滿篇的疊字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文中淅瀝的雨聲、凄清的雨天和哀傷的鄉愁,進而品讀到余光中對中國傳統寫作手法和傳統文化的繼承,理解文中“美麗的中文不老”深刻內涵。
[1] 尹小玲.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1,(1).
[2] 徐宏博.論五年制高職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質培[J].遼寧高職學報,2009,(8).
[3] 李維鼎.語言支援:語文教師的重要“作為”[J].語文學習,2007,(9).
[4] 王尚文.語感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 查愛霞.語感對語文能力的影響[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科版),2009,(4).
[6] 威廉?萊爾.故事的建筑師語言的巧匠[A].樂黛云.國外魯迅研究論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
[7] 蔣雅云.詩歌教學中的朗讀[J].語文學習,2007,(12).
[8] 吳湉南.無錫國專與現代國學教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9] 王曉慧.“讀”出來的語感——中職旅游專業學生語感培養策略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 2011,(11).
G71
A
1008-7427(2012)03-0034-02
2012-02-01
作者系無錫市廣播電視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