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紅
(周口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1)
試論高校大學生人文關懷的缺失與應對策略
李志紅
(周口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1)
人文關懷是一種充滿愛和情感的現代教育理念和價值取向,其核心在于以人為本。當前的高等教育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失效性及人文關懷的缺失,因此,確立以“人文關懷”為主線的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為必要,本研究旨在為高校大學生人文關懷提供理論借鑒和參考。
大學生;人文關懷;缺失;策略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已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這從理論的高度強調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凸顯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人文關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學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客體,他們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是現代化建設的新生力量,加強人文關懷是促進其健康成長的內在需要。然而,長期以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過分強調其社會價值和工具價值,在目標和價值的定位上,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和需求上,都存在著嚴重的人文關懷缺失。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強調人的社會價值,忽視人文關懷,從而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發展的疏離,這應引起我們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因此,以學生為本,探索一條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有效途徑勢在必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發揮其在大學生道德提升、人格完善、身心全面發展中的作用?怎樣提高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實效性?本文試圖從教育學的觀點和視角,系統分析高校大學生人文關懷缺失的原因,進而提出應對的策略,努力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實現人文關懷的有效途徑。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錯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大學生,是具有各種需求、棱角分明、思維活躍和頗具個性差異的人。受社會經濟多元化影響,當前青年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存在著無理想信念、無精神支柱、道德滑坡、人生迷茫等現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教育和管理的雙重角色,但在實際教育和管理中,輔導員和管理者忙于應對日常的組織管理事務,由工作重心的“人”的教育,轉向了“事務”的處理,由對學生深層次精神的引導和教育,轉向了對學生行為規范的約束上,要求學生必須怎么樣,一定要這樣做,把對學生的思想教育看成是對“物”的管理,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發生了錯位,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缺失的主要表現。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空洞
在現實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片面地以教材、理論、教師為中心,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內容比較陳舊而空洞,理論上的說教多,結合現實生活少,與大學生思想、情感等實際需求存在著一定的反差,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實際需要,且大多數教師以講大道理為主,照本宣科,為講而講,有意或無意回避現實中出現的新問題和社會現象,對西方文化影響及經濟大潮沖擊下的社會某些“隱情”或“陰暗面”,不能正視或不能以理性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和分析,不關心大學生思想上的一些困惑和深層次的思想問題,缺乏師生間面對面的交流和個性化的溝通,同時,他們還片面地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國家、黨和政府的事,與個人無關,又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現實的思想、生活、心理上的困惑和問題,因此,這種教育模式雖然能夠簡單明了地給予大學生完整的政治基本理論知識,但收效甚微。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僵化
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較多地采用灌輸、說教、命令的方法。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占據主導和統治地位,把受教育者當作完全被動的服從的對象,無視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往往是“我講你聽”、“我令你行”的行為模式,更多的是從約束和命令為出發點,高舉相關規章制度及行政管理手段的“大旗”,不考慮學生的內心感受和思想變化,不從人性的角度去關心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片面地理解為學生無條件的服從。特別是在當前政治、經濟和文化日趨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社會競爭日益增強,學生就業壓力頻頻加大,學生內心的煩惱、壓抑、空虛、迷茫等思想問題,急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正確引導。而這種灌輸和說教的方法難以達到既定的教育效果。
(四)教育過程中缺少師生交流和互動
我們知道,教學活動包含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這一師生共有的雙邊活動,而當前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較多的實施“單邊政策”,片面強調教育中的“強化灌輸”和管理中的“強制性”,忽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以外的溝通和交流,忽視了政治理論與大學生日常教育的緊密結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改革和創新不夠,往往不重視師生的互動和學生的互動,不顧及學生的思想變化和心理特點,不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而是過分強調教師的權威和主導作用,很少照顧到受教育者的思想狀況和心理特點,忽視了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必然導致教育過程的“單打一”,這種強制手段和命令主義,只能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上進心,從而導致人文關懷的缺失,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五)教師自身的人文素質和人文關懷意識亟待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較高的人文素養和人文關懷的意識,重視學生的學習,忽視了他們的做人,不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內涵。隨著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大,招生數量急劇增加,從事高校管理和教育的師資力量相對匱乏,加之,很多高校的輔導員隊伍不穩定,年輕化趨勢明顯,部分管理者工作浮躁,熱情不高,經驗不足,耐心不夠,還有部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只是作為情況的上傳下達者,不能深入到學生中間,了解學生的思想和情感世界,工作方法簡單冷淡,不能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與大學生不能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礎等等,這些都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文底蘊的缺失。
(一)提高教師的整體人文素養
教師以其人文情懷和寬闊的文化視野感動學生以實現人文關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應具有的起碼的人文素養。有人說教育的本質是人格塑造,是靈魂塑造。因此,要求每一個教育者自身必須是一個富有愛心的人,一個人格完善的人,一個富有人文理念和人文情懷的人。然而,人文理念與人文情懷必須有長期的蓄養修煉,是一個人不斷學習的過程。針對新時期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要從思想上提高他們的認識,壓擔子,要求他們有計劃有目的地加強學習,學習文學、哲學、教育學、心理學、道德和藝術修養等,努力提高自身“授業”和“解惑”的素養和本領,修煉身心,練好“內功”,以高尚的人文修養和內涵,影響和教育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學中,努力鉆研教材,吃透教材,以鮮活的社會現象和案例豐富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發掘并放大學生潛在的素質閃光點,真正從根本上幫助大學生確立好人生定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二)運用人文關懷的教育方法
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要求受教育者不只是被動的接受,需要的是主動參與,共同實現教與學的雙向互動。富有人文關懷的教育方法應該是充滿了關愛的對話式、談心式、啟發式、互動式的教育方式。這些教育方式是建立在對話主體雙方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的互動。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目前的青年學生正處于一種心理“斷乳期”,特別是現在家庭的獨生子女,唯我獨尊,以我為中心,任性而自私,聽不進說教,處于心理的叛逆期,這期間教師的關心、愛護和正確引導至關重要。因此,體現人文關懷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充滿一種體貼入微的關愛,是父母對孩子成長的關愛,這種溝通無距離,無障礙,使學生能夠平等地、真誠地與教師交流,或學習、或生活、或理想、或人生,大膽而信任地向老師傾訴,展現自己的思想變化和心聲,從而在這種自我表達和交流中實現道德意識的引導與提升。
(三)營造人文關懷的教育環境
和諧、充滿人文關懷的教育環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載體,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具有很強的導向性和引領性,可以引導或者約束人的行為。通過美化校園環境,如宣傳口號、標語、廣播、社團活動等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學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吸入、感染這些信息,自覺接受美的陶冶與熏陶;學校要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師生關系,通過舉行積極向上的文體活動,營造積極向上,團結合作的同學關系,如:素質拓展、戶外運動、團組織活動、愛心接力等,努力將教育的外在權威性得到轉化,讓學生體驗到被尊重、被關愛、被理解的精神滿足;另外,可以通過營造寓教于樂的課堂教學環境和課外實踐活動,延伸并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還要在服務環境上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強化教育的功能和輻射作用,如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廉潔文化教育、環保教育等,充分發揮黨團組織的宣傳教育優勢,積極推進輔導員進教室、進寢室,黨團組織走進學生中間,積極做好學生畢業和就業引導工作、指導工作、信息聯系工作;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和教育,特別是對心理有障礙的學生,使得我們的教育方式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思想,貼近學生心理,貼近學生需要。最后,要正確處理校園環境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客觀而冷靜地分析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正視社會、經濟、文化及人們思想和認識發生的變化,寧靜而清純的大學校園,遭受著商業文化的“侵擾”,更需要喚起人文精神的回歸……這樣的引導和教育,會撥開學生認知的迷霧,以此來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
(四)創新人文關懷的教育方法
美國著名哲學家杜威認為,道德教育不應只給受教育者講“大道理”、講“規則”和“準則”,也不是訓斥,應注重他們直接參加社會生活的“道德訓練”,使受教育者通過學習和體驗理解和領會其內容實質,明白做人的道理,從而指導他們的學習實踐與生活,如:在教師和學生之間開通手機飛信群、愛心電話、愛心留言、知心信箱、座談會等。在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由單一的、直接的理論灌輸和說教,變為面對面的對話和交流;由教師思想教育的“一言堂”,變成學會傾聽、學會接納、學會反思,在共同的交流和溝通中,碰撞出情感交流的“火花”,在平等的交流中了解學生的思想,了解學生的坦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真誠和謙虛的姿態主動拉近師生距離,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五)培養大學生的獨立人格
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關懷,能使大學生認識到自身所肩負和擔當的社會責任和義務,提高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積極探求人的存在價值和追求人生目標的終極意義,感悟生命價值的真諦,正確而客觀地認識個人、社會、群體及他們之間的關系,正確對待自我,懂得尊重、肯定、關心和接納他人,努力在實踐中,如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活動、各項文體活動中,培養他們的創造性與獨立性,以及對待生活積極的態度和堅強的意志,提升并完善人的個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六)重視受教育者的需求
我們的教育是針對人的思想和精神的教育,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了解受教育者當前的心理需要、情感發展需要、政治需求,幫助大學生客觀分析現實自身的思想品德狀況同社會規范要求之間的差距,剖析原因和問題“癥結”,從而尋找增強學習和生活的動力源;同時,還要理解當前大學生最為關心的事,諸如:前途問題、就業問題、考研問題、學業問題、入黨問題、個人感情問題等等,幫助他們客觀分析形勢,點撥引導,啟迪人生,及早確立較為現實的大學奮斗目標,滿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充分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和對學生個人今后發展的關心和關注,從而增強受教育者的接受效果。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體系建構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指出,大學的功能不僅僅是服務社會,還包括積累智慧、進行基礎研究、尋求真理、理解自然,為青年提供自我實現的機會,使學生自立和有人文精神。我國高等學校的教育目標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是培養集思想智慧、知識技能、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于一體的復合型人才,因而,更要把人文精神的培養、人文教育放在大學教育的首要位置。大學生是寶貴的人力資源和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做好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深遠而現實的意義。
[1] 梁春華,林瑞青.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缺失及其回歸[J].蘭州學刊,2005,(3).
[2] 歐巧云. 論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J].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3] 李訓茂. 論人文關懷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中的重要性[J]. 前沿,2006,(9).
[4] 程素念. 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J]. 科教文匯(中旬刊),2007,(6).
G641
A
1008-7427(2012)03-0058-02
201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