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瀟
(福建工程學院 外語系,福建 福州 350007)
淺談高校貧困生心理幫扶與救助工作
陳 瀟
(福建工程學院 外語系,福建 福州 350007)
近年來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貧困生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如何開展貧困大學生的幫扶工作成為當前高校工作的重點。筆者認為,對貧困大學生的救助工作不應僅僅局限在物質層面上的支持,應涵蓋生理、心理、發展能力等各個方面。本文嘗試從社會狀態、心理健康狀況和家庭關系狀況分析了我國高校貧困生的現狀,針對現有高校貧困救助體系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對策與建議,以求進一步探索建立一個相對全面的貧困大學生救助體系。
貧困生;救助體系;心理幫扶
由于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和學生總量的快速增長,高校中經濟困難學生的數量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雖然國家圍繞著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問題,針對貧困生經濟問題建立了一套“獎、貸、助、補、減”為主體的多元化的資助政策和運作保障體系,這些政策和措施也取得了明顯效果,但這些資助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的支持,對貧困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發展能力等方面關注不足。
1.1 總體規模
根據教育部統計,2007年,全國公辦和民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包括全日制本專科學生、研究生和第二學士學位學生,下同)總數為1999.26萬人。其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約407.71萬人,占在校生總數的20.39%,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約147.99萬人,占在校生總數的7.4%。由此可見,貧困學生仍然是一個規模龐大的群體。[1]
1.2 貧困生群體的現行社會狀態分析
七成以上的貧困生最大的壓力來自于經濟壓力。為了節省有限的伙食費,貧困學生一天只吃兩頓或是饑一頓飽一頓的現象已成為普遍的現象。同時,課業之外為收入而奔波的生活狀態造成貧困學生比普通學生更為沉重的身心負擔,貧困的經濟壓力牽扯了他們太多的精力。大都市的繁華、同學生活的富裕,使得貧困學生在羨慕的同時,產生了不平衡的心理,甚至將其歸咎于現行制度的不公,以致他們的學習動力與動機往往是不盡相同的,這使得這一群體的身心與學業表現出了社會的特殊性。
1.3 貧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家庭經濟狀況、成長環境、學習生活環境均會對貧困生性格的形成與心理發展產生不同程度影響。根據福州大學心理系何少穎教授負責“高校貧困生自尊水平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課題組(2005年)的調查,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在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上的各因子得分的比較中:除強迫、抑郁、敵對外,貧困生的其他各因子得分均明顯高于非貧困生,且呈顯著性差異,其中尤以軀體化、精神病性、焦慮的因子分最高。[2]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貧困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容易罹患各種心理疾病。困難的家庭經濟狀況,生活壓力大,營養狀況不良,新環境的無法適應都可能導致貧困生軀體化癥狀、焦慮等心理疾病的產生。同時,他們容易將自己封閉在有限的圈子里,拒絕與外界環境的交往,他們自卑、猜疑,不愿主動體驗身邊的事物,極易采取極端的態度與心理去面對學習與生活。
1.4 貧困學生與家庭關系狀況
家庭經濟狀況的巨大壓力使貧困生為了節省有限的生活費用,減輕家庭負擔,通常利用暑假與長假到社會或在學校打工,以彌補學費和生活費的支出。在寒假、春節,他們也往往選擇在學校度過,以便節省往返的路費,使得貧困生與家里親人聯系較少,有時的迷茫困惑無處宣泄解答,缺乏情感的支持,容易產生孤獨感和寂寞感。有極個別的學生“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認爹和娘”,往往以家庭的貧困為恥,甚至在其他同學的比較中產生怨恨父母的情緒,在心理和性格上產生扭曲。
2.1 真假貧困學生的界限難以認定
地區的差異性首先造成認定的困難。由于學生來自不同地區,其家庭所在地與學校所在地的物價水平和收入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根據家庭收入水平認定其家庭的貧困程度,有欠其公平性與合理性。
其次資助項目因其分割板塊層次、等級固定,名額的固定化,而采取拆分組合的方式進行操作,這有可能讓部分困難程度并非很嚴重的人獲得較大資助,或有些貧困生獲得了多項的資助,而其余困難學生僅獲得少量的資助。
以上兩種情況都極大影響了貧困生救助工作政策的實施效果。
2.2 無償性的資助容易造成學生心理上的依賴感及行動上的惰性補、助、減都屬于無償性的資助。助學金是國家給予農、林、牧等院校及特殊專業的每月按時的發放,根本不需要學生花費心思;困難補助金和減免學費這類無償性質資助即贈予性資助,操作簡便,學生只需開具生源所在地有行政級別的可以證明本人家庭經濟困難的證明,一般均可獲得學校的數額不等的資助。這種資助是一年一次性的,學生不用歸還。這種無償性的資助容易給學生造成不勞而獲的思想,心理上形成“等、靠、要”的心態。[3]并且無償性資助的實施存在著不規范,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個別經濟不困難學生通過不正當手段,在生源所在地開具正規的特困證明。憑借這份證明,搶奪了真正貧困學生原應享受的福利政策,浪費了國家資源。
同時,部分貧困生利用資助金在生活上揮霍,出現了“吃補助、高消費”的現象,導致了助困與育人的脫節,影響了貧困生救助工作的公平性。
2.3 缺乏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
雖然如今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各高校也紛紛成立專門的心理健康咨詢輔導中心,但很少有高校會將中心集中于貧困生上,沒有任何高校的心理健康機構開展過針對貧困學生的專項活動。簡單化、程序化的資助流程往往會使一些自尊心極強的貧困生感覺較大的傷害,致使自身的精神壓力,違背了救助工作的初衷。傳統的學校心理輔導工作,僅僅流于大學生心理消極、自卑、壓抑等問題的羅列,沒有很好的解決對策,沒有疏導、引導貧困生的價值觀發展發向。
2.4 勤工助學方式的嚴重制約
目前勤工助學崗位主要來自于校內,校外的勤工助學方式多以家庭教師為主。[4]由于當前高校的教學制度,學生只能利用有限的業余時間從事勤工崗位,而且崗位有限,報酬低,時間限制性強,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貧困生勤工助學機會的獲得。
2.5 對貧困大學生發展能力培養的不足
貧困大學生大都來自于農村,其教學條件和水平都與城市學校有著很大的差異,再者貧困生還需要投入部分的精力用于勤工助學,使之在學習方面失去了優勢。性格上的孤僻,生活交友圈的狹小限制了貧困大學生的交際能力的發展,同時關系脈絡的缺乏,也影響了貧困學生就業情況。
3.1 規范政府救助政策
政府應健全救助政策,打破呆板的項目分割板塊、指標額度等原有的僵化模式,建立一種根據學校所在地和生源地生活水平為指標,科學測量學生的貧困程度,據此決定資助額度的靈活有效的方式。同時做好貧困大學生的個人情況及變動記錄工作,并需在貧困大學生檔案中,跟蹤學生的學習成績、在校表現、受資助情況以及各種能力培訓與提高等內容,達到隨時追蹤的效果,以確保資助經費得到有效利用。
3.2 提高勤工助學崗位的數量和質量
盡量挖掘高校內部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工作崗位,多鼓勵學生在業余時間參加兼職,建立彈性學習時間機制。各高校還應努力拓寬勤工助學領域,爭取社會力量的資助,將勤工助學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與教師科研工作相結合,與專業實習相結合,在努力提供貧困大學生勤工助學的機會上,提高貧困學生的專業技能與社會交際能力。[5]
3.3 立心、扶志,做好貧困生“心理脫貧”工作
目前的高校貧困生救助工作以物質資助為主,著力于暫時緩解經濟壓力,幫助經濟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努力做到“不讓一個學生因經濟困難而輟學”的目的,而對貧困學生本身心理、能力發展關注不足。建議高校成立單獨的貧困生援助機構,設立專人專職、分工明確、專款專用的層級管理模式,幫助貧困學生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培養責任感,堅定他們“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和自強不息的精神信念。[6]精神助貧是物質救助的思想保證,物質救助是精神助貧的經濟基礎,只有將兩者恰倒好處的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減輕貧困學生的壓力,提高貧困學生救助工作的效率。
3.4 努力培養貧困學生發展能力,建立貧困學生就業幫扶機制
高等學校應發揮自身的優勢和影響力主動與社會各界廣泛聯系和溝通,建立多渠道的資助培養網絡。提倡企業投資大學生,將其作為一種特殊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完善的信用體系下,企業根據人才需求和相關高校合作,選擇相關專業貧困學生,進行定單式的培養。[7]同時高等學校健全學生畢業服務機構,科學規范地開展就業指導,跟蹤貧困學生的就業情況,及時做好貧困學生心理輔導工作,增強學生的發展后勁。
[1] 魯琦,邵曉. 高校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的建立研究[J]. 巢湖學院學報,2009,3.
[2][3] 魏金明. 福建省高校貧困生社會支持體系研究[D]. 福州大學,2006.
[4] 王暉. 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分析及對策研究探討[J]. 商業經濟,2008,1.
[5] 潘雪峰. 淺議構建高校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J]. 法制與經濟,2008,11.
[6] 王歡,高軍. 貧困大學生援助工作的不足及改進[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
[7] 周賢君. 從構建和諧校園視角審視高校貧困大學生的救助機制[J]. 高等農業教育,2007,7.
An Analysis of Psycho-helping and Psycho-assistance Operation for Poor College Students
CHEN Xiao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recruitment system, the problem of poor students has become more obvious. Thus, how to carry out the operation helping the poor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key work of the universit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assistance for the poor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not only on the physical aspect, but also cover several aspects as physiology, psychology, development ability and so 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i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from social condition, mental health and family relations. According to existing problems of poverty assistance syste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re that how to establish a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assistance system for poor college students.
poor students; assistance system; psychological help
G444
A
1008-7427(2012)03-0064-02
201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