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美薇
(周口師范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1)
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探討
薛美薇
(周口師范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1)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教學軟件的開發,使一個成熟的基于網絡的多媒體教學模式成為可能。本文討論了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一個生動的學習環境,提高了英語課堂教學的效果。
多媒體;網絡環境;教學模式;英語教學
我國英語教學,總體來說是健康發展的,成效也是顯著的,但也存在諸多弊端,如教學模式單一、刻板等。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是一個常話常新的研究課題。教學模式創新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必須在傳統理論和西方新理論中尋找心理學和教育學上的理論根據。隨著英語教學改革的發展與深入,情境化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多媒體網絡輔助教學是創設情境的有效手段,本文作者認為外語教學應當充分發揮現有多媒體網絡技術的作用,重視語言學習者人工智能的開發,使大學英語教學活動從單一的平面向立體化發展,使學生的語言能力、語言知識與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創業能力呈立體交叉發展。
多媒體網絡教學是指將文本、圖形、色彩、聲音、視頻、圖像等信息運載媒體結合在一起,將計算機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及教學管理等各教學環節,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現代化教學模式,多媒體網絡教學已經成為當今大學英語教學發展的主流,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是: 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運用多媒體網絡輔助教學,可以激活學生的感知器官和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1.1 基于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的課堂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豐富的、具體的、生動的、直觀的和形象的視頻信息
心理學研究表明,環境中一定的感官刺激能引起人們的定向反應,從而引起人們的注意力,使人產生興趣。語言學習的核心和最終目的是培養交際能力,而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要求首先有大量真實語言材料的輸入,再通過反復操練和實際運用,逐漸轉化成學習者內在的語言能力。因此,教師在充分了解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學習需求時,在課堂上應盡量創造自然、真實的語言情境。組織各項語言實踐活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多媒體網絡技術應用于英語課堂教學中,通過它大量的背景知識,圖片,文化思想的介紹融于計算機網絡技術之中,在直觀生動形象的視覺感染力的刺激下,為學生帶來的大量知識信息同時深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自身的視野,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1.2 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強調個性化教學與自主學習,強調把課堂內有限資源變為網絡的無限資源
在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人數眾多和教學時間的局限性,教師往往很難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發展。在教學中一般采用相同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進度等,不能因材施教,這樣的教學活動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多媒體網絡教學可將教學內容所涉及的事物、現象和過程生動地呈現于學生面前,讓他們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形象化,能創造良好的仿真學習環境,提供靈活、自主的學習方式。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得以進行大容量的仿真交際。在學生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其直接用英語思維的能力經常得到鍛煉,因而能更有效的提高其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1.3 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提供背景知識,加強語言、文化溝通,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反映了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發展的軌跡。然而,在教學實際中,學生對英語的了解存在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計算機輔助教學能把抽象事物具體化,縮短時空差距,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多媒體網絡教學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把各個不同時代的歷史故事和異地風情的記錄內容重現。同時,多媒體課件也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它可以對事物與現象過程的時間因素和空間因素進行擴大與縮小,借助視頻展現其緩慢的變化過程與現象。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計算機的存儲和顯示功能,運用多種媒體手段在課堂上展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內容或本學科的前沿知識。
例如:在講圣誕節“ Thanksgiving Day”時,教師可以先追溯到感恩節的起源,通過圖文并茂的畫面給學生講述感恩節的由來,然后進行古今中外的對比,讓學生了解現代西方人是如何看待感恩節及人們賦予它的重要意義。
2.1 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轉變自己的角色,即從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單純傳授者轉變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成為學生交際能力的促進者和學習興趣的激勵者,同時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在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下,知識的傳遞者和信息源的角色主要由多媒體教學網絡來擔任,而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教師一方面要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多媒體設備,另一方面要在網上獲得有用信息,制作或選擇教學課件,利用這些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創設符合教學內容需要的多種情境。教學過程中,更要提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組織“協作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才能有效監控學生的學習活動,并適時給予引導和幫助。
2.2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多媒體網絡教學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地位應當更加凸顯。因為在多媒體網絡教學進程中,學生可以根據教學要求,在計算機上進行聽力、詞匯、語法、閱讀和寫作訓練。由于教師提供的資源比較豐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實際水平,選擇適合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策略,在情境中自己確定問題,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在問題解決過程中自己進行意義的建構。
2.3 提倡現代自主學習方式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于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標準和理解。通過自身的努力,可以使其超越自己的認識,看到那些與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側面,從而形成更加豐富和全面的理解,促進其認知能力的發展。自主學習是學生認知發展的有效途徑。它注重個體建構方式的獨特性,主動學習、積極探索,形成全面而又深刻的理解。同時,自主學習作為建構知識的手段,在實踐中常作為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即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相結合。它利用給學生以充分的選擇權、給學生以充分的體驗、給學生以積極激勵和啟發,從而使學生獲得富有創造性的學習方法、學習觀點和研究成果,這樣有利于學生的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利用多媒體網絡輔助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可以有效地增加課堂知識的容量和信息密度,優化教學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有效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各項技能。盡管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如此多的優勢,然而,它也不是萬能的,它只是一種技術輔助手段,不能完全代替教師的教學活動。首先,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必須要遵循“實用、適時、適度”的原則,充分把握好教材重、難點,找準多媒體網路與教學內容的切入點,并注意遵循學生的思維規律,體現教學策略,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其次,英語課堂教學的主體仍是學生的活動,因此多媒體網絡課堂的設計和運用始終都要把學生這個主體放在第一位來創設出各種必需的交際情境突出多媒體集文字、圖像、影像、聲音及動畫等多種信息及功能為一體的優勢,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語言實踐機會,充分體現英語課堂教學的實踐性。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語言學科,必須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大量的用英語交流,才能培養學生英語交際能力。
多媒體網絡來輔助大學英語教學,為學生提供一個生動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與計算機交互對話,可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和積極思維的能力,打破了傳統的單向傳播知識的模式,是一種新型、有效的課堂教學手段,最終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素質,提高了英語課堂教學的效果。
[1] 賀海燕.多媒體和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學探索[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36).
[2] 宋雋.對新模式下高?;诰W絡的英語教學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8,(10).
[3] 王秋平.淺談多媒體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7).
[4] 夏蓉莉.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改革大學英語教學模式[J].中國科技信息,2006,(2).
[5] 俞秀紅.建構主義理論和大學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探討[J].外語界增刊,2007.
[6] 張健.大學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的探討[J].科技向導,2010,(35).
[7] 趙利燕.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On College English Class Teaching Mode in the Context of Multimedia Network
XUE Mei-wei
With the adv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software, it is possible to have a mature multimedia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the network.Within the environmen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w teaching model for college English, which provides an energetic learning environment,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nglish teaching.
Multimedia; network environment; teaching model; English teaching
G434
A
1008-7427(2012)02-0110-02
201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