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萍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20305)
培養高職學生英語泛讀能力
孫 萍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20305)
泛讀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是現代外語教學中的一個主要手段。本文簡要介紹了泛讀的重要性,討論了泛讀課教學中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速度的方法,以及泛讀材料的選擇原則。
泛讀;閱讀理解;閱讀速度;泛讀材料
3.1 充足、大量的原則
Larsen-Freeman指出二語習得中學習者最先和最易掌握的是那些他們接觸得最多的語言信息。習得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像兒童習得母語。陳賢純認為兒童學習母語的優越條件在于無所不在的語言環境,這個優越條件實質反映的是"數量"。兒童學習母語時有足夠的聽說實踐機會和練習次數。雖然外語教學無法創造像兒童習得母語那樣的生活條件,但是可以創造數量,創造了足夠的操練數量就是創造了語言環境。Nuttall提出學習外語最好的方法包括廣泛地閱讀目標語文章。所以泛讀課強調大閱讀量,閱讀的熟練程度取決于閱讀量。只有通過接觸大量的語言材料,學習者才可能積累足夠多的語言知識,掌握足夠多的語言技能,形成足夠多的語感,最后具備一定的語言運用能力。語言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量的積累過程,數量積累的越多就越熟練。熟練的讀者對詞的反應是迅速而自動化的,沒有足夠的閱讀量,詞的再認就達不到自動化的程度。一個詞見到一次跟見到一百次的反應速度是完全不同的。沒有足夠量的積累,就不可能完成從語言學習理解到語言應用自動化的轉化過程。
3.2 難度適中原則
當然,要做到充足、大量的閱讀并不容易,首先要解決閱讀材料的難度問題。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人們開始關心閱讀材料的可讀性問題,即選擇閱讀材料應該考慮材料的難易程度,只有適合學生的語言材料才有意義。Krashen在他的輸入假說中提到,只有當語言輸入具有可理解性時,語言習得才會產生。Ellis提出了類似的觀點,認為語言材料可否被理解是其是否有助于二語水平提高的關鍵所在。Harmer也認為選擇適合學生英語水平的語言材料是選擇閱讀材料時應當遵守的原則之一。所以閱讀材料太難太易都不具有習得意義。但是,通常閱讀材料都偏難,因而產生很多問題。由于閱讀材料太難,學生讀不懂,讀書的熱情被滿眼的生詞淹沒了,導致學生對英語閱讀失去興趣。因此,英語閱讀材料要難度適中。Krashen有關語言輸入的理論認為,比學生現有水平稍高一點(表述為Interlanguage+1)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就是難度適中的語言材料。
3.3 內容適用原則
泛讀材料的選擇還要考慮內容適用原則,就是指閱讀材料的內容是學生熟悉的或者感興趣的。只有當閱讀材料的內容是學生熟悉的、關心的、對他們實際有用的、符合他們現在或將來需要的,學生才可能專心致志地去讀。大量的心理研究表明,興趣可以使人的感官和大腦處于最活躍狀態,最佳地接受信息。心理學家林格倫的一項興趣調查結果表明,興趣占影響學習成功因素的 25%,占影響學習失敗因素的35%。因此,學生對閱讀材料內容感興趣,能使其閱讀時處于最佳的心理狀態。陳賢純指出對讀物內容是否感興趣,這個評價標準關系到閱讀的動力。如果對讀物內容不感興趣,讀者覺得沒有意思,就會采取終結策略,閱讀行為就會終止。
閱讀根據閱讀的方法和要求可以分為精讀和泛讀。精讀要求學生掌握詞匯、分析語言難點和句子的語法結構、全面準確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學生可以學到從單詞、短語、句子到篇章的一系列由簡到繁的綜合知識技能。精讀可以保證學生閱讀的“質”,卻無法保證學生閱讀的“量”。而閱讀量是語言學習能否取得進步的關鍵因素。泛讀就是廣泛地閱讀、大量地閱讀、快速地閱讀。泛讀的主要任務是向學生提供大量的、足夠的語言輸入,所輸入的語言材料在語言指標方面有足夠的覆蓋面,在詞匯和題材等方面有一定的深度。大量的閱讀實踐,不僅能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鞏固學過的語言知識,培養語感,還能激發學生自覺閱讀的興趣。張硯秋教授認為泛讀目的就在于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擴大詞匯量、增強語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養成獨立閱讀的習慣。高職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薄弱,泛讀應當是加強學生英語基礎,促進英語語言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根據泛讀的目的和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當著重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速度。因此,我們可在上述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文特點采用以下教學方式:
2.1 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教學方式
理解有兩個基本層次:字面意義層次和內在含意層次。前者是確定語言單位的直接意義,后者在于理解通篇作品的內在含意,即對文章提供的信息進行加工。我們要教會學生透過字面,了解字里行間蘊存的內在含意,了解文章作者的意圖和態度。就泛讀教學而言,教師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1)對課文內容不作詳細講解,也不做細致的詞匯工作,只講解與本課文主題思想密切有關的詞、句和段落。有些難于理解的詞句,如果與本文主題無多大關系,也不主動講解。
2)教會學生利用構詞法知識培養分析能力,如派生詞、復合詞、同根詞等均可利用詞的內部結構猜測其詞義。教會學生通過上下文猜測詞的意義,借助上下文提供的語義環境了解詞的確切含意。
3)教會學生抓課文的中心大意。理解詞句僅是第一步,重要的是理解所讀內容的中心大意,亦即文章提供的主要信息。要求學生弄清每段主要思想、各段落之間的關系,注意通篇文章的思想核心。簡略地告訴學生各類文章的結構規律,修辭格局。
2.2 提高閱讀速度的教學方式
為了提高閱讀速度,首先要進行真正的默讀訓練。精讀課教學鼓勵學生每天朗讀,這是必要的。但在泛讀時就不適用。這種讀法會限制閱讀速度,會使得視覺感知過程變緩。我們要訓練學生養成用眼睛迅速瀏覽讀物的習慣。限時閱讀是訓練速度的基本形式。規定時間內采用跳讀(Skimming)方式讓學生找出文章主旨,用查讀(Scanning)方式找出問題的答案或教師事先提供的課文要點等。這些方式不僅可訓練閱讀速度的,同時也可訓練熟巧閱讀的能力。
泛讀要求廣泛,大量的閱讀。因此,泛讀教學的成功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閱讀材料的選擇。在泛讀過程中,大
動力因素對閱讀行為有非常顯著的影響。當一個人閱讀動機強的時候就能表現出很高的積極性與自覺性,能夠集中注意力,取得較高的效率;反之,則結果相反。
在英語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語言技能中,閱讀是基礎。學生通過閱讀,可以積累語言知識,鞏固語法,掌握用法,培養語感,擴大詞匯量,從而有效提高英語交際能力。21世紀,高職學生能通過閱讀,快捷準確地獲取并處理信息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的泛讀教學應對現有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改革。泛讀材料的新鮮性、適時性、趣味性、可讀性,教與學雙方的積極性,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尤其是將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引入到外語教學中來,運用多媒體語言實驗室、網絡技術,提高和增大信息,開發泛讀教學的課件,實現在網絡環境下的泛讀課教學,變得非常必要。這將是泛讀課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
[1] J. Donnald Bowen,Harold Madsen & Ann Hilferty. TESOL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M]. Cambridge: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85.
[2] 任文閣. 試論新生外語學習觀念的轉變及其對策[J]. 外語界,2000,(3).
[3] 束定芳,莊智象. 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4] 托亞. 充實《大學英語》教學內容的必要性及原則[J]. 外語界,2001,(5).
G71
A
1008-7427(2012)09-0038-01量、高質量的閱讀材料的地位舉足輕重。面對眾多的閱讀材料,我們應當如何作出選擇呢?
2012-06-11
作者系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公共課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