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巍
(華僑大學,福建 廈門 361021)
“預就業”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新途徑
王 巍
(華僑大學,福建 廈門 361021)
“預就業”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是在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過程中,將教育與就業有效結合的一種嶄新嘗試,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開辟了一條重要途徑。
預就業;人才培養;新途徑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經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眾多高校畢業生在求職、就業過程中遇到困難,無法滿足企業用人需求。究其原因,主要還在于大學生尚不具備就業核心競爭力,工作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還相對缺乏;畢業生無法滿足用人單位即刻上崗的需求。而傳統以理論為主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并且有著于社會需求脫節越來越嚴重的情況。因此,積極探索、努力創新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勢在必行。本文提出“預就業”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是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預就業”就是大學生對就業的預備、預習,是正式就業前的準備工作。包括就業的思想觀念、心理調適、職業技能、知識儲備、經驗積累等。預就業培養模式在四年級學生中進行,從四年級的暑期開始,分為企業實訓、預就業實習、畢業設計等三個階段,為期一年。
企業實訓:實訓是高校本科教學環節的一部分,企業根據高校的教學實訓要求,以及實訓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制定合理的實訓計劃和工作進度安排,使實訓學生能夠在企業技術人員和學院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實訓工作內容并深入掌握專業實踐相關技能。企業實訓為期一月至三個月,實訓結束后企業配合學院的教學任務要求為實訓學生的工作進行評價,學院將該評價作為重要參考依據來評定實訓學生的畢業實踐課程成績。
預就業實習:實訓結束后,企業根據學院學生的工作表現和專業能力,以及學生本人的意愿,選拔部分學生進行預就業實習。所謂預就業實習就是將畢業實習與學生的就業緊密結合起來,變畢業實習為就業前的準備,將求職前和求職過程以及工作過程相結合,通過用人單位與畢業生的零距離接觸,使得學生的企業實習成為學生與用人單位重要聯系紐帶。預就業實習的目的是將這部分學生作為畢業后在企業就業的重要后備人選進行針對性培養。本階段的實習內容和要求可由企業根據企業相關制度進行部署,為期三個月,但須保證不影響學生在校的正常教學安排。
畢業設計:經過預就業實習階段后,與企業基本達成就業意向的學生可以在企業開展畢業設計。畢業設計的選題和內容須由企業與學院雙方指導教師共同協商后確定,具體設計工作可以在企業進行,但不應影響學生在校的畢業設計中期檢查和最后的答辯等正常教學要求,學生在企業進行為期五個月的畢業設計后,簽訂三方《就業協議書》,直接實現就業。
(一)從畢業生方面
通過一系列的企業實訓、實習,能較好地幫助應屆畢業生通過實習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并逐漸形成對工作本身的正確認識,為畢業后順利走進并適應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在企業“預就業”實習之后,畢業生更深刻的了解了用人單位的崗位職責和對人才技能素質的要求,明確自己未來的就業目標和對自身素質的要求。畢業生在校學習的是理論專業知識,在企業學習的則是實踐與技能,是把理論運用于實踐、與社會相適應的一個過程。“預就業”培養模式有利于學生在校期間接受社會大熔爐的鍛煉,提早接觸就業,有利于他們提高職業技能與綜合素質,提高社會實踐能力、適應社會能力和就業能力,為畢業時順利就業積累經驗。
(二)從學校方面
在當今就業形勢逐年嚴峻的情況下,高校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遇到瓶頸,如何如破傳統方式,探索一條更為有效的、長效的辦法至關重要。“預就業”培養模式為高校就業指導服務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拓寬了大學生就業途徑。通過“預就業”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高校人才培養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的人才對接,并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培養畢業生,使高校對人才的培養更具有針對性和職業性。
(三)從企業方面
畢業生在“預就業”實習過程中,用人單位就可以對畢業生進行觀察和考核,能夠充分了解畢業生的工作技能和職業素質,可以根據自己的要求,挑選出符合公司崗位需要,且綜合素質優異的畢業生作為自己的員工。“預就業”實習既是畢業生個人學習工作技能的過程,也是用人單位對員工進行培訓和選拔的一個過程。因此,企業能夠在最短的時間里就能夠挑選出自己滿意的人才,不需要再到招聘會上尋找人才,更不需要對招聘回來的人才進行專門培訓,既減少了招聘成本,又減少了人力精力和時間的投入。
自2009屆畢業生起,華僑大學計算機學院大膽探索,注重教學改革,嘗試“預就業”人才培養模式,大四本科畢業生全部進駐企業進行實訓。著力培養大學生專業技能和工程實踐能力,在畢業生就業簽約率、學生就業競爭力、學院教學改革、與企業間的互動等方面都取得顯著成績。
(一)促進畢業生簽約率提升
學院積極探索“預就業”人才培養模式,自2009屆畢業生起,先后與廈門用友煙草軟件有限公司、廈門中軟海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廈門東南融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 12家公司建立實訓基地。企業利用大四暑假前,到學院進行企業宣講、學生“預就業”面試招聘。學生通過宣講會了解公司基本情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企業,通過企業的筆試、面試考核,進入公司進行為期一至三個月的實訓。沒有通過企業選拔的畢業生,學院統一聯系中軟海晟、微思網絡等企業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集中實訓。至2011屆畢業生,企業、學生雙向選擇的“預就業”人數達到83人,占本科畢業生人數的31%。通過近一年的“預就業”培養,有73%的學生與實訓單位簽定就業協議,大大提升了畢業生的簽約率。
(二)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
通過實訓、“預就業”培養模式,普遍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強化了自己的專業知識,積累了工作經驗,提升了就業競爭力。學生到企業進行“預就業”培養,解決了學院教學實習實踐與社會需求脫節、實訓設備不足的問題,大大地促進了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社會認知能力的提高。通過“預就業”模式的培養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三)有利于學院教學改革
“預就業”人才培養模式,也讓學院了解實踐教學環節中的不足,為學院教學改革,教學計劃的修訂和完善,提供了最直接、有效的參考依據。“預就業”人才培養模式期間,學院指派專業教師,進駐企業,與企業共同探討教學計劃,指導學生將所學到的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在企業中得到很好的實踐。指導教師能直接、有效的了解企業的實際用工需求,為學院的教學改革提供最有力的依據。通過與企業工程師的交流、學習,學院專業教師隊伍的工程實踐指導能力,教學技能和教學水平也會得到一定的提高。
(四)推動學院與企業間互動合作
通過畢業生“預就業”模式的培養,學院也更加了解實訓合作企業的文化、科技競爭力、科研技術攻關方向。不僅在學生實訓方面,也為校企在科研攻關、人才儲備、教學合作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學院也先后和12家合作企業在產品研發、人才儲備等各個方面,簽訂了合作意向書,為學院服務社會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
(一)學生對“預就業”培養目的認識不足,短時間無法適應企業用人需求
學院實施畢業生“預就業”培養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以提高就業競爭力。部分學生認為自己還有一年時間才畢業,對于學院邀請企業進校宣講,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無法真正理解學院采取“預就業”培養模式的目的,端正學習態度,積極參與整個實訓項目過程,部分學生也因此無法取得預期效果。此外,學生在企業實訓期間,反映出在一個月的時間內,無法適應企業制度管理及了解企業文化,無法很快適應從學生到員工的角色轉變。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學生過于看輕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另一方面,學生在實訓期間既要接受學校的管理又要適應企業的文化,在長期學校理論教學為主以及較為寬松的學習環境下,學生從簡單的應試教育過渡到就業培養需要一段適應期。
(二)學院師資力量不足,教師入駐實訓企業指導學生難度較大
“預就業”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對專業教師在學生企業實訓期間配合企業進行專業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學生實訓崗位種類眾多,又分散在多家企業,讓專業教師對每個學生進行專業指導,操作難度較大。學院師資力量不足,沒有專職的實訓指導教師,教師需肩負教學、科研工作任務,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實訓指導。此外,每個企業都有其自身的特點與技術創新點,教師由于專業、技術受限制等原因也無法提供系統、全面、深刻的指導。這也是制約“預就業”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的因素。
(三)企業配合“預就業”培養模式的積極性受多方面影響
企業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最終目的機構,“預就業”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使企業通過較低的成本,達到選拔人才、招聘人才、儲備人才的目的。在實際操作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問題:第一方面,對于企業來說,培養人才是學校的主業,企業對于共同合作培養人才的目的性明確,如果無法預見長期利益,會使企業投資力度減小。第二方面,企業由于自身發展水平不同等因素,部分企業無法真正提供實訓崗位給學生。第三方面,企業通過“預就業”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后,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加大,如何保證“被培養”學生留在企業,為企業服務,也是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
在分析高校學生“預就業”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的基礎上,如何有效促進和推動“預就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應從以下幾方面予以引導和加強:
(一)提高學生對“預就業”實訓的重視程度
在企業“預就業”實訓期間,部分學生存在對實訓重視不足,就業自信心差等問題。學院實施“預就業”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以提升就業競爭力。但企業宣講、選拔過程中,部分學生思想認識不足,對實訓不夠重視;部分學生過于看輕自己的能力,就業信心不足等情況,都是實訓效果不理想的因素。學院可通過企業宣講會等平臺,介紹一系列“預就業”項目的目的與效果,充分調動的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去尋找適合自身興趣以及能力的企業進行實訓,使“預就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效果達到最大化。
(二)學院應積極主動聯系“預就業”企業
學院作為學生與企業的溝通橋梁,一方面要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需求,盡量滿足學生對實訓企業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本著為學生負責的態度對企業規模、資質、信用、崗位需求等方面進行摸底。學院還應主動聯系實訓企業,建立更多的就業實訓基地和教學實踐基地,切實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需求,實現多方共贏。
(三)健全和完善高校“預就業”人才培養模式教學管理制度
在高校“預就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建立有序、規范的實訓“預就業” 教學管理制度,使教學管理模式有章可循,才能保障實訓“預就業”教學模式有效運行,保障“預就業”人才培養模式達到預期效果。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學校及實訓企業要對實訓過程、實訓環節、實訓對象進行評估,以促進實訓質量的不斷提高。在實訓實習期間,企業與學校可依據教學組織原則和企業生產管理原則,制訂具體的量化考核標準。對學生的實訓實習情況要進行認真的記錄、考核、評價并進行量化。使學生認識自己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減少盲目性,增強實訓實習的目的性、針對性、有效性達以到提高實踐經驗,提升就業競爭力的目的。
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逐年越多,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畢業生就業競爭日趨激烈,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因此,建立“預就業”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對于提高畢業生就業能力、促進高校人才培養與市場接軌、縮短企業與畢業生雙方選擇的時間,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預就業”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前嚴峻就業形勢下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徑,是將實訓、實習與就業有效結合的新模式,為解決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提供新的思路和幫助。
[1] 賀俊英. 拓寬專業口徑 培養復合型人才[J]. 江蘇高教,2005,(06).
[2] 何登溢. 工科院校“預就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 中國成人教育,2010,(02).
[3] 陳振輝,袁翠嬋.“預就業”——就業教育的新模式[J]. 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
[4] 翟英. 以就業為導向 走校企合作辦學之路[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08).
[5] 張良柱,李桂榮. 高校畢業生“預就業”工作體系的構建和運行[J]. 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4).
G642.0
A
1008-7427(2012)04-0110-02
2012-02-18
作者系華僑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