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素文
(周口師范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1)
語塊對藝術類學生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
梁素文
(周口師范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1)
語塊作為英語的基本語言單位,具有結構相對固定,整體預制,易于提取的特點。用語塊理論進行教學旨在提高藝術類學生詞匯學習的準確性、地道性和流利性。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應注重對學生語塊意識的培養,還要積極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語塊的優勢,融語塊教學法于詞匯教學之中,以提高其二語語言能力和水平。
語塊;詞匯教學;語塊理論
英國語言學家D.A.Wilkins在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72)一書中論述了詞匯在交際中的重要性:“沒有語法,能表達的內容很少;沒有詞匯,則什么也表達不了。”
從廣義上來說,英語綜合教學包括四個方面的語言技巧:聽,說,讀,寫。而詞匯無疑是二語習得的核心部分。詞匯的研究不僅已成為二語習得(SLA)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而且還是語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語言學家發現,英語除了可借助語言規則自由組合的單詞和不能用規則解釋的固定短語,存在著許多介于這兩者之間的半固定的板塊,這些板塊被稱為語塊。語塊理論啟示我們,英語詞匯教學應以語塊教學為中心。
Michael Lewis在1993年出版了The Lexical Approach專著,闡述了這一教學方法的基本內容。這一語言觀符合當代語言學研究的新趨勢:詞匯和語法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語塊理論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生的。
長期以來,外語教學一直受到以語法為中心的傳統語言觀的影響.詞匯的教與學,處于次要地位甚至一直被忽視或者被輕視。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發現,雖然有些學生為了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背誦記憶了大量的詞匯,可是會用的或者能夠熟練運用的極其有限,在語言輸出能力方面,他們往往把英語單詞用漢語思維臨時組合在一起,造成了中式英語(chinglish)的出現。
筆者的教學對象是周口師范學院藝術類大一本科生,他們當中有的在入學時沒有達到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規定的要求,也就是沒有很好地完成中學階段基礎知識的學習和積累。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可以看出反映的主要問題包括三方面:遺忘率較高;理解運用困難;學習方式單一。鑒于此,在實際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更換教學角度,“語塊”概念的提出為語言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對語言進行再認識,可能會產生新鮮感,有利于復習、鞏固已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語塊量的擴大有利于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學生會產生收獲感和新的學習動力。
3.1 定義和分類
從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所搜索的結果看,語塊曾被稱之為:詞塊、語塊、組塊、套語、慣用語、類連接等。由此可見語塊概念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語塊理論最早由 Becker于1975年提出,他認為語言的記憶、存儲、輸出和使用并不是以詞作為最小單位,而是某些固定或半固定化的板塊結構。隨后,學者們根據各自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從不同的角度對語塊理論加以闡述。Krashen(1978)將詞塊定義為半固定化的短語,而Peters將其總結為可分析空間的公式化框架,這種說法表明,語塊既不是習語,也不同于自由搭配,而是介于二者之間的半固定搭配。Nattinger&Decarrico提出人們使用語言的流利程度不取決于學習者大腦中存儲了多少生成語法規則,而在于存儲了多少預制性語塊。因此,他們將語塊定義為以整體形式儲存在人的大腦中,并可作預制組塊供人們提取使用的多詞單位,同時他們主張要跨越語法規則實現對語言的輸出。Wary從語塊的預制性、固定性和易提取性角度出發,認為語塊是一種預制的一串連續和非連續的詞或其他意義單位,整體儲存于記憶中,使用時可直接提取,無需語法分成和分析。
Lewis(1997)把語塊分作四類:(1)聚合詞(poly-words)是指一個以上單詞組成的固定短語;(2)搭配詞(collocates)是詞項在長期使用中漸漸形成的一種同現(cooccurrence)關系,也就是詞與詞間能相互預見自己可能出現的“搭檔”結構;(3)慣用話語(institutionalized utterances)則指結構固定或半固定、具有固定語用功能的單詞組合;(4)句子框架和引語(sentence frames and heads)指用于語篇銜接的關聯詞。由此看出,假如某個詞匯組合常常以同現的形式頻繁地出現,在結構上相對穩定,在語用功能與意義上也具有比較特定的范圍,就會被作為約定俗成的語塊來使用。
3.2 語塊教學的優勢
3.2.1 擴大學生的詞匯量
語塊就是一種記憶結構,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和掌握。首先,語塊是以較大的語言形式為單位,能使一次性記憶的單詞量增大。其次,語塊也有較高的準確性。這是因為語塊的構成成分之間受到語法結構和語義搭配的雙重限制,在使用時能立即從大腦中提取信息,便于使用。
3.2.2 提高語言表達的地道性和流利度
Pawley和Syder(1983)認為有兩大問題困擾著外語學習者,即如何達到接近本族語者的流利性(native—like fluency)和接近本族語者的選詞能力(native—like selection)。一些實證研究發現,背誦有利于學習者注意和操練語塊,從而習得語塊,使用時不必通過單詞和語法生成,而是直接提取,使表達準確、流利和地道。背誦課文是接近本族語選擇和本族語流利的路徑,為英語學習最成功者所推崇。
3.2.3 提高語用能力
語塊區別于習語和搭配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語塊具有特定的語用功能。根據Nattinger和DeCarrico(2000)的研究,語塊的語用功能主要關于“語篇技巧”(discourse devices)、“必不可少的話題”(necessary topics)和“社會交往”(social interactions)三個方面,且其中每個方面都涵蓋諸多的具體功能。因為表示同種功能的語塊以語義場形式存儲于大腦中,學習者可根據交際語境、交際對象等具體情況在使用時選取最恰當的語塊。
4.1 詞匯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
Lewis(1993)指出,詞匯(1exis)才是語言的基礎及有效交流的前提,語言是由語法化的詞匯(即指詞塊)而不是詞匯化的語法構成的。但是目前許多大學生還沒有意識到詞匯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據筆者課上觀察,對大多數大學生來說,英語基本語法已經不是障礙。大學英語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英語學習目標,即提高英語聽、說、讀、寫、譯水平,而這一切都依賴于一定量的詞匯,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在課堂上應適時、適量、適當地講授詞匯。
4.2 以語塊教學為詞匯主要輸入方法和手段
教師應意識到語塊是理想的教學詞匯單位,講解這些語塊時可提供生動有趣的例句,幫助學生輸入和吸收、加深理解和記憶。實踐研究表明,越是在交際中習得的詞匯越是容易被正確使用。總的來說,能否掌握一個詞的意義和用途,關鍵在于能否掌握體現常用意義和用途的常用語塊。
4.3 幫助學生樹立語塊意識
為幫助學生樹立語塊意識,教師可在學生一入學即設計實施增強學生語塊意識的一系列活動。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體會語塊在語言中的運用,形成學習語塊的感性認識,提高對語塊的敏感性。教師不僅要學生關注詞匯表中的語塊,還要善于在備課時從相關的語言材料或練習中找出含有新詞、重點詞、舊詞新意的語塊,將結構特別、容易出錯、語義難懂的語塊作為教學的重點。
4.4 創造運用詞塊的機會
二語習得的目的是進行實際的交際活動,教師要從語塊的結構和意義兩個方面講解,使學生深刻明白該語塊的構造、語義和具體用法,并呈現內容多樣、語言生動的例句。可采用討論、講故事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使其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充分地、創造性地運用所掌握的詞塊知識來進行交際,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總之,高校英語教師要針對藝術類學生的特點,向他們灌輸語塊教學的優勢,強化語塊教學的地位,明確指導語塊學習,從而全面提高他們的英語綜合能力。
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提高學習者語塊運用能力應該是教師在培養學習者交際能力時不斷努力的方向。語塊教學是現代的語言學和教學研究者提出的一個比較新的教學途徑(approach),也是現代英語教學的一個熱點。我們應當在教學中,將語塊教學作為藝術類學生提高英語學習能力的突破口,成為其大學英語學習的主要模塊和教學主線實施,使學生突破低級階段的英語習得現狀,實現語言的準確、地道、流利和話語能力質的飛躍。
[1] Becker,J.The Phrasal Lexicon [A].In Nash—webber B.R.Schank(eds).Cambridge.1975.
[2] Ding Y R.Text memorization and imitation:The practices of successful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J].System,2007,(35).
[3] Lewis,M.The Lexical Approach [M].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
[4] Lewis,M.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M].London: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7.
[5] Nattinger,J.&DeCarrico,J.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6] Nattinger J.&DeCarrico J.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7] Pawley,A.& Syder,F.Two Puzzles for Linguistic Theory:Nativelike Selection and Nativelike Fluency[A].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C].Ed.Richards,J.,Schmidt,R.London:Longman.1983.
[8] Wikins,D.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72.
[9] Wray,A.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10] Wray A . Future directions in formulaic language research[J].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2009,32,(6).
[11] 戴禎瓊.丁言仁.背誦課文在中國學生英語學習中的作用研究[J].外語研究,2010,(2):46~52.
[12] 劉鳳.語塊理論對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J].考試周刊,2010,(50).
G642.4
A
1008-7427(2012)04-0136-02
201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