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佳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3)
高師鋼琴教學方法探究
陳 佳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3)
高師鋼琴教學,是一門專業性、基礎性、適應性、應用性很強的技能技術課程,在專業必修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鋼琴教學的成敗,關系到學生整體專業素質的提高并直接影響整個音樂學科專業的建設與發展。
高師;鋼琴;教學方法
高師鋼琴教學是一門專業性、基礎性、適應性、應用性很強的技能技術課程,在必修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隨著音樂課程改革的推廣和深化,高師鋼琴教學如何在教學中根據其特點選擇與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關系到學生整體專業素質的提高并直接影響整個音樂學科專業的建設與發展。由此,高師的鋼琴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課堂教學設計是指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活動之前,根據學習論和教學論原理系統計劃教學的各種環節。一般而言,鋼琴課堂教學設計主要是指教師為保證課堂教學活動順利開展而提前做出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材選擇和教學評價等多個方面的準備工作。鋼琴課堂教學設計水平的高低、設計內容、設計手段都直接影響到了鋼琴課堂教學質量、學習效果以及學習個體實現預期的學習目標。
系統的教學設計要求鋼琴教師以教學實踐經驗和教學理論知識為基礎,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環境等多方面條件來進行綜合性規劃 。在鋼琴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已經具備的鋼琴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條件、練習環境等多方面的綜合條件,將課堂教學設計有效運用于鋼琴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
首先,鋼琴教師可以結合著名的教育學家加涅所提出的“根據學習結果分類設置目標”的理論,結合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心理、學習情境等多個方面的情況來分解已經確定的遠期目標,以此將遠程目標分立為短期小目標,使學生能不斷獲得學習過程中的成就感,進而推動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如在教授某首鋼琴樂曲時,教師可以將課堂教學設計為識譜、視奏、背奏、表演等四個分目標。在學生能順利實現各環節目標時,再將教學工作推進到后一個階段之中,循序漸進、繼往開來。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在各分目標中運用不同的手段設計課堂教學步驟,以此促進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如在識譜的第一個階段之中,教師巧妙運用多媒體手段引領學生,讓學生多聽、多唱、多看、多悟,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引導學生水到渠成地進入學習狀態。
第二,在鋼琴教學過程中,教師對鋼琴課堂教學設計的把握事關教學全局,直接影響著鋼琴教育的最終效果。因此,鋼琴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還必須堅持以教育心理學、教育學、音樂教育學、音樂心理學等多門學科的理論知識作為課堂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來設計教學環節和教學手段,以此來實現鋼琴課堂教學設計對鋼琴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價值,最終達到鋼琴音樂教育的預期目標。
第三,就鋼琴教育而言,在鋼琴音樂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制約下,鋼琴教學也有別于其他學科的學習特點(如鋼琴音樂稍縱即逝以及教師教學思路和學生領悟力的差異性等),鋼琴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也很難像學習其他學科一樣采用記筆記的方式來記載教師所教授的所有內容。因此,在鋼琴的教學設計中勢必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學習彈琴不止是學習彈奏技術,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理解音樂、表現音樂,需學會在鋼琴上通過自己的彈奏來表達一定的情景、感情以及思想。具體說來就是要讓鋼琴發出圓潤、飽滿、結實的聲音,要能彈出連、斷、跳等不同性質的音。所以,培養學生具備過硬的鋼琴基本功,是學好鋼琴的關鍵。
首先,坐位、坐姿、手型、觸鍵、指法和基本技術訓練。坐位、坐姿很重要。正確的坐位、坐姿可以使彈奏者便于對琴鍵的全面控制和駕馭,為雙手雙臂在鍵盤上自由活動提供最大程度的方便,是彈好鋼琴的前提之一;手型在彈奏過程中,基本彈奏方法也就是手指觸鍵的技巧,要利用掌關節抬起手指,在指型保持不變的基礎上,向下彈去,觸下琴鍵。最自然的手型往往就是最正確的手型,在彈奏過程當中不可能保持一種手型不變,過于強制性的手型,反而會造成手指的僵硬和缺乏靈活性;還有包括像鋼琴踏板的運用、音階、琶音、音程、和弦等鋼琴的基本功教學,對學生分析音樂要素,理解作品內涵,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
其次,樂感的培養。鋼琴是表現音樂、抒發內心情感的一種媒介。愛因斯坦曾說過“樂器在鋼琴家想象力的駕馭下,可以創造千百種音響世界”。演奏者僅靠無拘束的想象是不夠的,需要感性認識和理性分析。掌握了正確的彈奏方法,學會了各種演奏技巧,積累了相當的功力,只能說具有了表達樂曲內在涵義的手段,而如何恰當地運用這些手段全面地詮釋樂曲,則要受到樂感的支配。所以,高師在鋼琴的教學中,培養學生必備的良好樂感,對不斷擴大藝術視野,努力深化音樂的造詣,是非常有必要的。鋼琴演奏中的樂感,需要一定的天賦,更需要經過專業技術的訓練與培養,最終成為鋼琴演奏中良好的樂感。同時,樂感只有與高超的鋼琴演奏技巧有機地結合,才能使樂感得以精妙的表達,才能使作品得以精妙的詮釋。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是一種富有魅力的藝術,有其獨特的審美本質。在鋼琴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有些學生演奏作品時,手指的技術很好,對于一些跑動性的音階、琶音、大和弦等各種技巧性都能彈奏的非常準確,顆粒性強,且曲調流暢,但聽起來就是覺得平淡無味,毫無感染力,一點音樂美感都沒有。這就是缺乏音樂樂感、情感的表現。
掌握了基本功,并不意味著學生就可以真正地演奏樂曲或可以應對演出。對于各種演奏方法的運用,最重要的一點是根據樂曲在演奏中的需要進行運用,而不是為了表現技巧而表現。我們掌握各種方法的技巧,就應該適當準確地表現在演奏中。揚凱列維奇說:“在聯系中弄清楚的不是如何演奏方法而是它的使用限度和它的藝術意義”,所以對方法的理解是我們能否運用好技術的關鍵,因為每一種方法,在不同作品中運用起來都會有所不同。
在鋼琴教學中,教師要關注音樂本體,深入挖掘每一部音樂作品的內涵。要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作品的風格、創作動機、創作手法;作品的思想性;表達怎樣的情感;音樂的高潮在何處;運用了哪些音樂要素、音樂表現手段等。教師自身的體態、語言、演唱、演奏等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趣,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這樣才能更好的駕馭作品,詮釋作品。
還應該讓學生理解鋼琴的音樂美。鋼琴有它獨特的音色美,有它的“自我”,無法與其他東西混淆。我們應當了解并喜愛鋼琴獨特的“自我”,從而徹底理解它、掌握它。音色美給人以官能上的快感,這種源于物理屬性的生理反應,是一種初級的靈感,但從鍵盤上流淌出來的音樂卻蘊涵著豐富的藝術情感。這種有旋律、和聲、調式、調性、曲式、速度、力度等音樂表現要素交織在一起所構成的音響美,不僅給人以情緒的感染和精神的愉悅,而且還具有一定的啟迪智慧、完善品格的效應。
在鋼琴教學中加強學生藝術情感的鍛煉,是加強學生的民族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音樂教育的目的所在。是削弱不健康音樂在學生中嚴重泛濫的有力武器,學校音樂教育應努力從學生的認識水平出發,培養學生美好、高尚的情操和豐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利用音樂教育讓學生多感知、多想象、多體驗、多創造,激發學生認識美、創造美的欲望,讓學生的情操受到陶冶,完成美感的實現。
鋼琴教學是文化教學與藝術教學的結合,是情感教學與技巧教學的結合。過分強調技巧與方法或情感都是不正確的,必須多方兼顧。高師鋼琴教學應根據音樂課程改革的推廣和深化,建立科學化的課程教學體系,結合學科的自身特點,創新思路,這樣才有可能培養出優秀的鋼琴人才。
[1] 戴定澄. 音樂教育展望[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約·霍夫曼. 論鋼琴演奏[M]. 北京: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G642.3
A
1008-7427(2012)04-0145-01
20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