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剛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3)
高職計算機公共基礎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汪 剛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3)
本文在對高職院校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學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本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幾點建議,從思想認識、教學條件、教學環節、課程考核、教學評價等方面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計算機公共基礎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并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水平和就業能力。
高職;計算機公共基礎;教學模式改革
進入21世紀之后,計算機逐步成為人們生活、工作、學習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計算機應用能力也逐漸成為了人們的生存能力之一。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作為高職院校開設的計算機入門課程,旨在培養學生運用計算機技術分析、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為將來運用計算機知識和技能解決本專業的實際問題打下一定的基礎。但由于計算機的逐漸普以及在中學階段計算機課程的相應開設,給高職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模式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我們結合課程教學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以及在教學改革中所進行的一些探索與實踐,對高職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提出了一些想法,目的是為了促進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質量再上臺階。
1.在認識上對本課程還不夠重視
計算機基礎課程是一門公共基礎(必修)課,所有的高職院校學生都必須掌握該課程的大部分內容。但是很多領導和教師對此并不太了解和重視,普遍認為只要學生專業水平高,計算機懂不懂無所謂,加上很多學校的計算機硬件配套設施不到位,導致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積極性不高,尤其是部分在中學階段學習過類似課程的學生,仍然本著那種“娛樂”的心情上課,學習態度也不端正,這些現象在很到程度上影響了本課程的教學氛圍和教學質量。
2.師資力量還不夠穩定
目前,在許多高職院校,計算機公共課教師緊缺,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現象普遍,再加上本課程受重視的程度不高,教師的職稱評定和社會地位與專業課教師相比較,也屬于“弱勢群體”,大部分從事基礎課程教學的教師都是不得已而為之。這也使得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3.教學目標不夠明確,教學內容不能體現學科特點,考核方式一成不變
首先,要有很多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教學目標對于整個課堂教學所具有的引領性作用。把教學目標只局限在完成“教”的任務上,而沒有考慮學生“學”的情況,現階段由于種種原因導致許多教師沒有時間把精力集中在這些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上。
其次,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內容注重基礎性和實用性,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學科性特點。知識點和新技術更新很快,相應教學內容也應隨著計算機技術和專業知識的變化而更新。但是,一些高職院校目前的教學內容還停留在“奔三”、“Windows 98”和“OFFICE 2000”時代。同時,由于與專業知識的銜接也非常少,致使部分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水平遠遠達不到專業技術的要求。
另外,考試也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在高職院校一般很少考試,即使考試,也考得很簡單,很容易過關,沒有學習壓力,導致學生的學習目標不明確。教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師也沒有明確的定位教學應達到什么要求。在同一個學校,常常出現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教學進度和教學重點現象,甚至很多院校最后考試也是自己教自己出試卷,試卷質量不高,最終導致教學質量也不高。
4.學生素質參差不齊,教師在教學中忽略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和指導
近年來,由于招生制度的改革,高職院校學生的整體素質明顯滑坡。由于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習條件及家庭環境,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這使得我們的教師在教學中很難做到各方面“整齊劃一”。此外,網吧的興起,游戲世界的虛幻迷住了部分學生的眼睛,學生以為計算機課就是上網聊天玩游戲,對系統的計算機課程學習有抵觸情緒,這對計算機教學本身就是一大挑戰。應該說在教學中,教師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比教會學生掌握知識更加重要。目前的職業教育,過多注重單純的教學方法的研究,而忽視了對學習方法的研究和指導。
5.評價系統普遍不夠完善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工作質量所作的測量、分析和評定。它對教學具有診斷作用、激勵作用、調節作用、教學作用。但是在目前,這一部分內容在許多學校都不夠完善,甚至是屬于空白地帶,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們去做。
1.在思想認識上,增強對本課程的重視度
首先,學校領導要重視本課程的教學工作,加強計算機硬件設施建設。其次,任課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在進入信息時代的今天,社會要求大學生具有更豐富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更強的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計算機基礎教育對于提高大學生運用計算機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啟蒙和奠基作用。最后,學生要端正學習態度,深刻認識到學習計算機對提高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性。
2.在教學條件上,加強教學設施和師資隊伍建設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了能夠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加強教學條件和師資隊伍的建設。具體而言就是:一是增加資金投入,購買教學設施并建立完善的教學設施管理條例和操作規程,規范管理;二是引進計算機專業的青年教師,成立教學團隊,穩定師資隊伍,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加強對教師隊伍的管理,增強凝聚力;三是加強任課教師的技能培訓,通過不定期地參加一些新知識、新技術的培訓,讓任課教師對與本課程相關的技術發展有一定的掌握,這對其后期的教學工作都將產生深遠的積極地影響;四是組織各種形式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研討會,包括進行本校教師內部的備課會以及到兄弟學院特別是示范院校、精品課程建設院校學習取經,讓大家明白差距,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3.在教學環節上,注重課程整體教學方案的設計
教學是一個系統過程,需要從整體出發,對教學環節進行全面、科學的設計。
(1)從高職教育的特色出發,以職業和崗位需求為指南,制定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規定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的綱領性教學文件,是編選教材、組織教學、評價和考核等基本依據,是加強課程建設,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因此要搞好本課程的教學方案的設計,首要任務就是制定完善本課程的課程標準。
(2)以實現課程目標為基本要求,積極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和創新
著眼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切合各專業教育教學實際,統籌安排課程教學內容、組織實施和教學評價等環節,科學分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時間,實現課程教學的最優化設計。并能夠按照職業崗位的實際需要,與國家和行業職業標準相結合,反映本課程對學生素質、知識與能力等專業教育教學的基本要求,體現本課程教學目標的針對性、教學內容的導向性和教學方法的適用性。
(3)加強實踐環節,充分發揮實驗室的多重教學功能
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為了保障學生在上機時間內按要求完成實驗任務,應增加實踐課時比例和上機時間,讓學生反復練習,體會通過某個操作所得的結果,尋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終達到能綜合運用的目的。在教學中,教師須明確并告之學生每次教學的目標、重點與難點,應知和應會的具體內容,且引領學生進行實踐操作以真正學到知識。
(4)因材施教,實施分級教學
隨著我國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了大眾化教育,許多高職院校學生人數增加的同時也導致了生源素質的下降。由于受地域差別,城鄉差別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學生間的計算機水平差異較大。尤其是高職學生本身就基礎差,底子薄。為了能更好的挖掘學生潛力,提高其計算機應用水平。進行分級教學,因材施教將成為趨勢。例如按照專業進行學前能力水平考核,依據考核成績分為高級班和普通班兩個級別。其中高級班為基礎較好層次,普通班為基礎較差層次。對高級班中特別突出者,可申請免學,直接參加課程考核。并由本課程教學團隊針對這些優秀者進行提高培訓,培養計算機應用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各級別“技能大賽”儲備和選拔人才。
4.不拘泥于形式,積極進行課程考核改革
為加強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使學生能夠把所學知識與實踐有機的結合到一起,去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應在傳統的考試方式上對課程的考核方式進行改革。課程考核應包括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既要考核理論知識,也要考核實踐操作能力??梢圆捎闷綍r成績、上機實訓大作業和期末在線測試相結合的方式。最終成績構成:平時成績占 30%,上機實訓大作業占 30%,期末在線測試占40%。
5.以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努力進行教學評價實踐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的過程。其一般包括對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境、教學管理諸因素的評價,但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和教師教學工作過程的評價。我們應秉著客觀、整體、指導和科學的原則,充分發揮對教師教學工作(教學設計、組織、實施等)的評價——教師教學評估(課堂、課外)和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即考試與測驗兩個核心環節的導向、鑒別和選擇、反饋、咨詢決策、強化和競爭功能,進行量化和質性評價。
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堅持改革和創新,走過了一條持續發展、不斷進取的道路,取得了師生教、學雙贏的結果。以教育部組織的各種計算機技能水平考試為例,我校學生應考的合格率從60 %上升至90 %,優秀率從1.27 %提高到20%,參加各種技能大賽也取得了不少榮譽。這來之不易的成績,飽含著一線教師的艱辛和莘莘學子的不懈努力。然而,在信息時代已經來臨的今天,提高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的起點,使教學內容從計算機技術擴展到內涵更加廣泛和豐富的信息技術,這對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我們應提前做好各種準備工作。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和教學需要我們為之付出辛勤的汗水和堅持不懈的努力。
[1] 榮華,等. 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系列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A]. 2001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匯編[C]. 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1.
[2] 戴士弘. 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 謝柏清,劉新元. 再議當前大學的計算機基礎教育[J]. 計算機教育,2004,(1).
[4] 席建中. 計算機基礎課程考試系統開發與應用[J]. 微型電腦應用,2002,(11).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ublic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s
WANG Gang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mode reform proposals,from the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teaching condition, teaching, curriculum evaluation,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other aspects,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improve the effect and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finally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uter application level and employment ability.
Higher vocational; Public basic computer; Teaching mode reform
G71
A
1008-7427(2012)04-0032-02
201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