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浩,陳 勇
(1.山東財經大學東方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 2.濟寧學院,山東 濟寧 273155)
《三國演義》人物對話的行事行為
1劉 浩,2陳 勇
(1.山東財經大學東方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 2.濟寧學院,山東 濟寧 273155)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文化的優秀代表之一,對它的研究向來是大家熱衷的焦點之一。有人研究《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形象;有人從小說的結構去分析《三國演義》;也有人專門研究《三國演義》中的戰略技巧等等。本文通過使用語用學的重要理論——言語行為理論來分析《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對話,一方面展現人物對話所蘊含的智慧,另一方面展現這一理論的強大分析能力。
言語行為理論;行事行為;《三國演義》;人物會話
黃國文(2006:9)說過,回顧我國現代語言學的誕生和發展,一百年來基本上走的是中外結合的道路,就是學習借鑒國外的語言學學習理論,同時跟母語研究與母語教學研究相結合。歷史證明,只有中外結合,才能更好發展我們自己,特別是現在,只研究外語或者只研究母語恐怕都很難做的更好。在我國,解決“兩張皮”的問題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外語界和漢語界學人的共同努力。黃先生的一番話道出了目前語言學界研究現狀的一個方面,同時另一方面,現在的語言學研究又呈現出跨學科、多層次、多角度、多元化的特點和趨勢。研究的領域正在向縱深發展。因此,如何使用語言學理論來研究我們的母語,如何通過研究母語來促進語言學研究的發展便成了我們關心的問題。
行事行為理論是言語行為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言語行為理論是上世紀50年代所誕生的語用學理論中的一個主要理論,這一理論也在隨后的六七十年代被廣泛討論。奧斯汀,言語行為理論的創始者之一,是牛津大學的一個普通語音哲學家。1952年,奧斯汀開始在牛津大學以“words and deeds”為題做了一系列的報告。1955年他被邀請到哈佛大學作講座,把講稿的題目改成了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怎樣用詞做事),同各著作在他去世后的1962年出版。這本書由12篇演講稿組成,在前七篇中奧斯汀主要討論了施為行為和描述行為這兩個分法問題,在第八章奧斯汀開始討論一個新問題,即從何種意義上說話就是做事。在這章他介紹了三種語言行為:說話行為、行事行為和取消行為。說話行為指說話人使用的一些詞和這些詞的語義;行事行為是指說話人通過這些使用這些詞來做的事情;取消行為是指這些詞對聽話人的作用或者說是說話行為的實際結果(奧斯汀,1962:94-108)。這一理論一方面改變了我們一直以來認為的真值條件是語言理解的核心的觀點,另一方面由于他把注意力從語言是什么轉移到了語言能做什么上來,他也改變了其他學派的一些基本理論原則。
塞爾,奧斯汀的學生,繼承并進一步發展了奧斯汀的理論。塞爾認為,最小的交際單位不是單詞或者句子而是言語行為。因此交際的過程實際上是包含了一系列的言語行為,而每一個言語行為又體現著說話人的意圖。在研究人們會話的過程中,塞爾注意到了命題內容和行事行為之間的關系。據此塞爾把說話行為進一步分成了話語行為和命題行為,因此在發出一句話語的同時,四個言語行為也同時被完成。
塞爾進一步把12個不同的方向作為分類行事行為的標準,在這些標準中有三個是最主要的:言外之的、適從向和表達的心理狀態。據此,塞爾總結了行事行為的五個基本類型(姜望琪,2003:44-46)。
(a)斷言類(Assertives)
這一類的行事要點是說話人擔保某事是如此的,所說的命題是真的。適切方向是從詞語到世界,即先有事實,再用詞語去描述它。心理狀態是相信。命題內容則是可變的,取決于所斷言的事實。
(b)指令類(Directives)
指令類的行事要點是要聽話人做某事。適切方向是從世界到詞語,即先有詞語,再用行動去實現它。所表達的心理狀態,即真誠條件,是希望。命題內容是聽話人將做某事。塞爾把提問也歸入這一類,因為他要求聽話人實施一種言語行為——回答問題。
(c)承諾類(Commissives)
這一類的行事要點是說話人承諾他將做某事。適切方向跟指令類相同,也是從世界到詞語。真誠條件是意欲。命題內容是說話人將做某事。
(d)表達類(Expressives)
這一類的行事要點只是,表達真誠條件所標明的說話人對命題內容涉及的事態所抱的態度,也就是說話人的心理狀態。他們沒有適切方向。在實施這類行為時,說話人既不需要用詞語來適合世界,也不需要用行動來適合詞語。詞語和世界之間的適合,也就是命題的真實性,是預先設定的。當一個人為踩了你的腳而道歉時,踩腳這個事實已經成立,他只是對這件事表示了一種態度。當然這種態度是個變量,隨事件而變。
(e)宣告類(Declarations)
宣告類的行事要點是要改變所提到的實體的現狀。成功實施這類行為將保證詞語與世界之間的一致。如果某人成功的任命你為主席,那你就成了主席;如果某人成功的宣布大會開幕,大會就開始了。因此,這一類行為的適切方向是雙向的。說了某句話,就導致某事成為現實。在這個意義上,這一類就是最初的大多數施為句。它們沒有真誠條件,說話人不是在表達自己個人的態度。命題內容隨事件而變。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的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蜀、魏、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大概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近四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等等人物形象膾炙人口,不以敵我敘述方式對待各方的歷史描述,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匯融于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三國是一個與明朝迥乎不同的時代,它沒有青樓與賭場,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奉行儒家文化,宣揚仁、義、道、德、禮、信、忠、貞、孝、廉、善、美、真,是漢文化的再體現。再對比宋朝、元朝和明朝,它們都有著大量的青樓和賭場,雖然儒家文化是官方文化,但佛教文化在社會各階層中的影響力更大。因為青樓、賭場等異域民風長久發展,從而使民間漸漸奉行的是兼具華夏文化特點和西域文化特點的市井文化。驕、奢、淫、逸、假、丑、惡、作奸犯科、強取豪奪思想在民間廣泛宣揚。印度社會的浪漫主義作風和佛教文學的浪漫主義文風也在宋朝、元朝和明朝社會有著長久地發展。傳奇小說、歷史演義小說等浪漫主義文學得到極大發展,官場和戰場也都成了游戲場,浪漫主義風行,岳飛遭遇莫須有罪名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三國時代與宋朝、元朝和明朝相比,統治思想、官場風氣、社會生態、世態人心差別巨大,古今對比強烈,能充分發揮歷史演義小說穿越、批判的藝術特點,讓文字更詼諧有趣,人物形象更有藝術張力,同時還保留知識含量這點實槍貨,所以使它成為第一部被集結成書的歷史演義小說。
用現代語言學理論來分析古典文學作品,為我們更好的理解作品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角度。下面我們用塞爾提出的理論來具體分析《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對話。
(1)斷言類<Assertives>
在《三國演義》節45回中,赤壁之戰前,周瑜用計殺了曹操的兩員水軍都督蔡瑁、張允,成功后,周瑜派魯肅去試探諸葛亮是否看穿了他的計策,下面的例子是周瑜對魯肅的一段對話:
……瑜曰:“吾料諸將不知此計,獨有諸葛亮見識勝我,想此亦不能瞞也。子敬試以言挑之,看他知也不知,便當回報。”……
這就是一種斷言類表達方式,因為說話人已經確認他說的話是正確的了也就是說命題本身是正確的,在例子中的“料”和“想”二字是這種話語類型的典型用詞
(2)承諾類<Commissive>
在四十六回中草船借箭,諸葛亮答應周瑜用三天的時間造出十萬支箭否者甘當軍令狀。他們的對話時這樣的:
……瑜曰:“軍中無戲言。”孔明曰:“怎敢戲都督!愿納軍令狀:三日不辦,甘當重罰。”
這是一種典型的承諾類表達,因為在例子中,諸葛亮主動提出完成三天造十萬支箭的任務,在這個對話中“愿”字是這類表達的典型用詞
(3)Directive<指令類>
在第三十九回中,諸葛亮出山后不久便迎來了第一戰—博望坡之戰。在戰前,諸葛亮對戰事做出了周密的安排,下面的對話時他的具體安排:
……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云長可引一千軍往豫山埋伏,……翼德可引一千軍去安林背后是山谷中埋伏,……關平、劉封可引五百軍,預備引火之物,……
這是個典型的指令類表達,因為說話人想讓聽話人去做事。在例子中諸葛亮使用了三個“可引”來讓這些軍官們知道去哪里和做什么,像“可引”之類的詞是這類話語的典型用詞。
(4)宣告類<Declarative>
在《新編語用學概要》,何兆熊(2005,106)中,列出了三個句子作為這種話語形式的例子:
(17)I declare the meeting open.
(18)I fire you.
(19)I appoint you 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
宣告類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類型,為了成功的完成這種言語行為通常需要一些風俗習慣或者是既定規則。這些風俗習慣或者既定規則通常是獨立于語言之外的。例如,在這類言語行為中的說話人和聽話人必須有很重要的社會地位。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你不是主席你就無權宣布會議開幕,如果你不是老板,你也無權解雇任何人。
在第八十回中,曹丕即魏王位后,又覬覦漢統。以華歆為代表的一些東漢的舊臣,為了迎合曹丕,入宮覲見漢獻帝,建議漢獻帝禪位于曹丕。雖然百般不愿,但是曹氏以武力相逼,漢獻帝無奈只得令陳群草擬禪國之詔,令華歆捧著玉璽,率領百官到魏王宮殿獻納。下面是詔書的內容:
……開讀詔曰:
朕在位三十二年,遭天下蕩覆,幸賴祖宗之靈,危而復在。然今仰瞻天象,俯察民心,炎精之數既終,行運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樹神武之跡,今王又光耀明德,以應其期。歷數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唐堯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無窮:朕竊慕焉。今其追踵堯典,禪位于丞相魏王。王其毋辭!
這段引文是典型的宣告類的話語形式。在這個例子中,說話的人是東漢的天子漢獻帝,社會地位毋庸置疑,在當時的情況下,要完成昭告天下,完成禪讓這個行為的人,只有漢獻帝一個人。而且當漢獻帝昭告天下之后,就要改朝換代了,禪讓的這個行為也就完成了。
(5)表達類<Expressive>
在第48回中,在和孫劉聯軍的決戰前,曹操視察了他的水軍,在視察過程中,曹操大宴群臣,席間,他撫今追昔,感慨萬千即興做了一首流傳千古的《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是一種表達類的的話語形式,因為這種表達方式表達了命題內容中作者的心理狀態,通過這首詩,曹操表達了對人生苦短的感慨,表達了他求賢若渴的心情和一統江山的雄心壯志。
會話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手段,會話里一般又會有很多隱含的意義。為了能夠全面準確的理解會話的含義,我們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去分析他們。對話同樣也是文學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會話體現了人物的性格,如果我們能正確充分的分析好人物的會話,從很大程度上我們也就理解了文學作品本身。同時,通過分析我們也展示了言語行為理論的強大分析能力。
[1] Searle, J.R. Speech Act Theory and Pragmatics[M]. Dordrecht-Holland; 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80.
[2] 傅隆基. 古老大地上的英雄史詩——《三國演義》[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3] 何兆熊. 新編語用學概要[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4] 何自然. 語用學概論[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 何自然. Notes on Pragmatics[M].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 黃國文. 語篇分析與話語分析[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
[7] 胡壯麟. 語言學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8] 姜望琪. PRAGMATIC Theories & Applications[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9] 姜望琪. 當代語用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H030
A
1008-7427(2012)09-0097-02
2012-06-26